驳“离开富人就无法实现共同富裕”论
首先说明,本文所说的富人是指拥有大量财富的富翁,而不是一般的富起来的平民。
近日,在讨论共同富裕问题时,有一种很有代表性的观点,叫做“离开富人就无法实现共同富裕”。这种观点的理由主要有两点:一是企业家都是有本事的人,没有他们带领穷人一起干,穷人也富不起来。二是没有富人办企业,大量的人就会失业,连饭都吃不饱,还怎样实现共同富裕呀?
这里实际上有两个问题:一是现在的富人究竟是怎样富起来的?二是究竟是工人养活了企业主,还是企业主养活了工人?
先说第一个问题,现在的富人究竟是怎样富起来的?
一些人说,现在的富人完全是靠自己的本事富起来的。我认为,这种说法根本是不符合事实的。
我们承认,经商办企业确实需要一定的才能,但这不是企业主富起来的主要原因。这是因为:
首先,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本是致富的必备条件
在市场经济体制条件下,资本是基本的生产要素之一,如果没有资本,一个人的本事再大,也富不起来。那么,资本家的资本又是从哪里来的呢?
几十年前,中国大陆的贫富差别很小,一些人完成资本的最初积累,主要通过以下途径:一是在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改制过程中通过不正当手段,以很小的代价获得企业的产权;
二是通过走私贩私、官倒、贪污受贿、敲诈勒索等非法手段赚了第一桶金,这些人后来都洗白了;
三是先通过个体经商赚了一点钱,然后办企业通过雇工剥削完成资本的最初积累;
四是继承(接受)海外亲人的遗产(支援),但这部分人的数量很少。
至于完全通过个人劳动和创造发明来完成资本最初积累的人,即使有也是风毛鳞角。
如果一些人硬要说通过不正当手段和非法手段来完成资本的最初积累也算是有本事的话,那么,我们就只能呵呵了。
其次,在私有制经济中,企业主(资本家)发财致富主要是通过获取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来实现的
完成资本的最初积累只是第一步,资本家要想富了又富,就必须通过运营资本来获利。其途径主要有两条:一是投资办企业,搞实体经济;二是通过金融玩钱,搞虚拟经济。但是,无论是搞实体经济和还是搞虚拟经济,资本家都是通过获取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来致富的。
根据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并不是由产业资本家独吞的,产业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要在产业资本家、商业资本家、借贷资本家和银行资本家之间分割;农业雇佣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要在农业资本家和土地所有者之间分割。通过剩余价值的分配,产业资本家取得产业利润,商业资本家取得商业利润,借贷资本家取得利息,大土地所有者取得地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