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化的华侨生联考
一个高中生,如果在国内参加高等教育招生考试,往往会面对来自如下几个群体的竞争者。
首先是有经济实力的家庭培养出来的两类考生,一类是艺术生,一类是竞赛生。这些考生往往在进入高考考场之前就可以获得名校的保送名额,可以直接越过动辄百万高中生的残酷内卷而直接跨入大学门槛。但是这两类考生的培养却极其依赖于原生家庭能够在社会上寻找到多少资源,比如美术生需要接受的绘画课程,日常绘画所消耗的材料,临近艺考的集中训练等等。总之,这些家庭如果可以负担得起整个流程大概十几万的开销,那么他们大部分都可以被划分到社会中的一个特殊群体——中产阶层。
但是,具有给考生砸钱的能力是一回事,是否真的在行动上砸钱又是另一回事。如果一个中产阶层的家庭不愿意过早的规定考生的专业选择,或者考生自身的文化课应试能力还比较强,节省一大笔开销就成为必要的选择了。这样,考生们就需要和没有什么经济实力的家庭出身的同学一起竞争。近几年在网络上引起热议的“小镇做题家”就是这样一群人,他们来自十八线小城市或者县城,没有接受大城市重点中学或者课外辅导机构培训的机会,凭借自己的刻苦努力,牺牲娱乐和培养兴趣爱好的时间,甚至透支自己的睡眠,最终得以在高考中取得一个还不错的成绩,进入重点大学。一个考生在你追我赶的竞争中,在社会上对高学历的追求中,力求在未来的劳动力市场将自己出卖的更高价格,而被迫牺牲发展的机会,成为了做题家。中产以下的家庭出身的考生还有另一条出路,就是体育生,虽然其训练过程中的开销相比于高中学费仍然要多出将近一半,但相比于中产出身的艺术生或者竞赛生,对于大多数市民家庭还是承担的起的。
以上是两类家庭出身的考生在面临高考——这个人生的十字路口时几种不同的出路,但是在目前的高考制度中,还有一条隐蔽的通道——华侨生联考。
对华侨生联考略有耳闻的朋友们可能会有这样的印象,考试简单、录取分数低、名校录取率高。显而易见的是,在不参加一般高考的情况下,想要升学都需要家庭额外的大量的开支,华侨生联考也不例外。在教育界日益产业化、市场化的今天,通过这条隐藏通道要花多少钱,要经过什么样的灰色产业链,究竟是哪些人可以负担得起这样的开销,作为华侨生参加高考占用了多少内地考生的名额,这些问题是我们作为关注教育公平的公民们应该仔细思考并给出自己的答案的。
那么,什么是华侨生联考呢?
华侨生联考全称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普通高等院校联合招收华侨及港澳台地区学生考试”,即教育部单独为海外华侨和港澳台学生设计的高考制度,目的在于满足海外华侨及港澳台学生回祖国内地接受高等教育的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