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公立医院已经严重透支,私立医院却还在作壁上观
香港指数增长的趋势依然没有得到有效的缓解。
从数据来看,2月1日(年初一)确诊129例,4日131例,7日614例,8日625例,11日1325例,14日2071例,15日1619例,18日3269例,21日7533例,22日6211例,25日100010例,28日34466例。曲线大体如下:
这就意味着,除非病毒发生非预期性的突变,否则此时要阻断指数增长所需要的资源,远远超出了月初刚破百的时候。
好消息是,香港作为中国的一部分,内地已经开始进一步加大支援了。最直观的体现为,可供3000余人的青衣方舱已于今日投入使用,并且已经组织了9000人的核酸采样队,随时援港。
问题依然是严峻的。
以目前的速度看,检测和筛查严重跟不上,人员无法做到分类隔离(香港那憋屈的人居环境又大大加剧了人传人的风险)、中医的有效使用也谈不上。
最为严重的是,医疗资源已经被严重挤兑,年长者的死亡潮已经出现。
25日的数据,检出的8万人,只收治了3万,还有5万无法收治——自然,轻症以上都收不过来了。然后,26日新增17063例、27日26026例、28日34466例。
据大公网27日的报道,"公立医院不但急症室爆满,就连殓房也‘爆厂’。据了解,多间医院殓房爆满,有遗体要放在殓房地上,甚至有殓房出现‘尸叠尸’的惨况。"
甚至,有消息称,港府已经考虑启用冷藏货柜来冷藏尸体了——这样的场景,非常的US.
与之相关的是,当地一千多家养老院中,约有一半都有确诊个案,有的全院确诊。然后做的仅仅是就地隔离,院内感染自然就成了必然。很现实的问题是,如果没有及时有效的干预,他们的明天就是生命的尽头。
说句难听点的,内地紧急援建的方舱,几万张床位,如果按标准严格使用的话,也就是两天的确诊量。但凡做不到应收尽收,很难说不会功亏一篑,用某位香港专家的话来说,不禁足的检测,就是不三不四,没有太大意义。
对比一下武汉,当时武汉5万确诊,全国动员的力量已经达到了二级医院这个层次;如果再进一步恶化,那就是继续抽调各地二级医院,这就相当于很有可能无力应对局地小爆发,或常规病症;如果更为严重一些,那就是一级医院和医学相关专业高年级学生都要上了,这就已经到了水库死库容的状态了。
而香港目前几乎就是这个状态。
难怪有在香港从事急诊的网友说,目前急诊医护的缺勤率达20%(感染七天后快速抗体测试阴性就回来上班),已经无法分清社区感染和院内感染,清零已经是近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了。
这也再一次说明,在病毒没有发生大的变异以前,不规范写作此前的共存论是有多么的不靠谱。
这些都与香港的社会制度、文化传统、组织模式、人居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
如果不在前端动刀子,仅仅在末端支援,其效果恐怕接近于扬汤止沸。
当然,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至少,这一次得在后端努力,哪怕松松土也好。
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此前香港部分精英人士对内地支援设置了各种门槛,全然一副你莫挨老子的嘴脸,之后发现问题严重了,竟然提要求说希望内地支援检测医护人员每天从深圳往返,然后每天工作14个小时以上。
当然了,在香港本地,其实医护资源并未得到有效使用。
早在本月23日,大公文汇就发布视频称:“公院逼爆私院却拒收类新冠病人?公私营合作亟待加强。”
28日,大公文汇再发文《公院俨若如炼狱,私院袖手旁观》。文中称:“香港公营医疗系统崩溃,急症室满地病人,殓房爆满,公院俨若如炼狱令人心寒。”
景象不可谓不惨,措辞不可谓不严厉。
类似的场景,其实2020年初在内地也有闪现,当时全力支援的也几乎全是公立医院,在现实的教育之下,之后才确认要大力发展公立医院(此前是限制)。
再做一展望,如果柳教父名言:“民营进入后,就想怎么改就怎么改!”、“民营资本进入医院以后,我相信,所有的什么医患这些问题逐渐全会解决!”成为了现实,公众求医,尤其在类似瘟疫这样的场景下,将会是一番怎样的炼狱场景啊。
回到香港,全港13家私立医院中,有9家以豁免缴税的慈善机构运作,其中4家更是免地价或象征性缴纳千元批地。结果,这下人家直接拒收轻症患者。
此外,为了腾出病房,港府将一些非新冠病人从公立医院往私立医院转,然后私立医院协会要求港府要给每个转院病人按天给补贴,并且是限定时间收治,意即到点就赶走病人。
这真是,好处全收,责任一点不担——毕竟,不赚钱嘛,何况还要担风险,一算,全亏。
在正反面案例的反复教育下,网友们看得很清楚:
如果真这样,那就的真正的去捍卫公立医院的全民所有属性,看一看有多少地方此前的公立医院都已经卖了并去掉了“人.民”二字。
至于香港,在人命关天之下,如果能急转最好,实在不能,至少也得痛定思痛,让更多的人意识到知道私立的、为资本增值服务的医院是有多么的不靠谱。
要救香港,靠的还只能是真正的社会主义。
【文/风雷,本文原载于公众号“准风月谈续集”,授权红歌会网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