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也能赖计划经济?
上海疫情这段期间,围绕物资供应出现的各种乱象一直是一大严重问题,一是很多区域最后一公里,甚至最后一百米的运输问题始终没能解决好,这些天才开始见到好转,另一方面,其中也不乏“投机倒把,发国难财”的情景,恍惚间彷佛从现实题材转眼变成了历史剧,穿越到了七十多年前的上海滩中。比如前些天刚爆出来的公寓负责人将获得的捐赠物质跨区倒卖牟利一事,就颇有几分当年KMT菁英们“前方吃紧,后方紧吃”的风采。
不过笔者注意到,在诸多议论中,有相当多的一些人将矛头指向了所谓的“计划经济”,认为这些乱象正是近年来因种种社会矛盾而在思想上有所回潮的“计划经济”所造成的,还说什么“对于没有经历过计划经济的年轻人,这也是一个体验和学习的机会”。
这个认识恰好触及到了长久以来对计划经济的根本误解和扭曲,笔者不由得见猎心喜,于是借此机会想就计划经济的前生今世做一简要梳理。当然,这一话题的理论之复杂、历史之沉重远超笔者学识,只能管中窥豹浅做一家之论,欢迎大家指正。
在近几十年通行的历史解释中,计划经济下的社会被形容成为一个低效、陈腐、官僚、荒谬的社会经济体系,某种程度上被等效为了短缺经济。在《不为公众所知的改革》这本书中,作者以亲历者的身份回顾了80年代中期那场在整个中国现代发展史上的各个层面都具备重大影响力的“莫干山会议”。书中详细描述了匈牙利经济学家科尔内的著作《短缺经济学》对那一代经济学人的震撼和颠覆,以至于计划经济一定会导致短缺成为了经济学界思想钢印以及某种程度上的政治正确。
在这个经典解释中,掌握了对市场绝对干预权的行政机构会扭曲价格信号,从而使得人们的需求效用无法真实反馈和评估,从而导致了价格的不对称,即人们为了购买价格被控制的产品和服务而需要轮候。因为被切实需要的商品长期“供给不足”,轮候中的人们宁愿支付更高的价格,但是法律禁止他们这样做,这时候就会出现黑市或非货币交易的方式,从而使得掌握了法律解释权和执行权(也就是这一场景下的资源配置权)的人能够拥有超额收入,以货币或人情等各种方式。
是不是听起来就和现在上海的一些情况很像?
但这一切讨论的前提,其实都是预设了一个先验的条件“价格是唯一可以反馈人民实际需求的信号”,因此当价格被扭曲时,就必然会出现生产和消费的背离,导致过剩和短缺同步出现,并最终造就了分配的失衡。换言之,他们认为计划经济的本质是一种分配制度,而短缺以及因短缺造成的乱象,是一个分配的问题。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