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教育改革困境的思考
本文认为一切关于教育改革的单纯的理论探究其实都是很难对今天中国的教育改革作出实质贡献的,因此本文的前五场的对中国社会和教育现况的论述,其实都只是服务于阅读者对最后的关于教育改革的策略的理解和把握,同时也便于读者对本文提出立足于社会实际的批判和讨论。
一、公平和效率错位的代价
公平和效率错位的代价就是不公平同时也不效率,导致大量的教育和社会资源的浪费。
不公平
1、富裕家庭通过财富的积累和市场的加持,使得子女投入于考试这种低级重复性劳动或者说是利益导向的训练的时间与一般相比更少,也就是富裕家庭不仅可以更有优势地占有教育资源而且也可以更早地追求社会资源。贫富差距拉大了贫富差距。
2、富裕家庭比一般家庭更能够承受资源竞争的风险。众所众知,中国的教育是典型的应试教育,这意味着任何试图从教育竞争中获得资源优势的竞争者都承担着将大量时间精力投入到应试训练中而不可以投资实际社会能力的风险。而事实证明富裕家庭可以在教育竞争失败后通过其他方式比如留学等方式回避竞争失败的风险,而一般家庭却很困难在失败后重启。
3、富裕家庭的资金基础丰厚,学生很有可能进行社会收益低的专业训练和追求学术资源,而一般家庭的学生则很难下定决心学习更少就业机会的专业和研究,更难进行学术研究。这意味着占据大半人口的一般家庭出身的学生会因为各种社会生活上的困难放弃学术或者深造。
无效率
筛选和培养
1、义务地根据学生的应试能力进行筛选。仅仅根据学生分数的总和进行区别。放弃了对学生针对性或者特定领域的培养或者引导能力。同时也没有区分学生的实际全面深造潜力或者针对能力特殊领域的可能。一方面对学术和职业两个不同的教育体系区别对待,一方面却忽视了资源的适配性。学术资源和职业资源两种等量不等价的资源并不进行细致的分工。学术资源和职业资源的定价失误。本是追求社会就业的学生变成了没有就业价值的学士。
而所谓的学历本位也就是因为两种资源的错位。
二、保障和效率
在一般的教育理论和制度构建中,公平和效率似乎并不被连贯讨论而是预设一方面倾向,再挤兑另一方面。在理论中,公平意味着资源的分配的广泛甚至是没有预期投入地追加投资,而效率却是资源的集聚尤其是对城市和发达地区的偏重投资。这样看来,公平和效率似乎是尖锐对立的。为了效率就必须牺牲公平,追求公平就必然牺牲效率,也就这样,追求高效率的理论界和追求硬公平的群众也就闹的不可开交,甚至于没有理智讨论的空间。那么难道公平和效率就真的不可以进行比较研究吗?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