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改革40年,为什么总沦为富豪提款机?
1986年6月的一天,浙江温州乐清县,五金店售货员发现,长期滞销积压的200多把三角刮刀被抢购一空,空气中弥漫着血腥的气息。
一年多来,一种民间集资组织——抬会。会主聚拢会员资金,供大家借用,按约定支付高额利息。抬会出现,本是为了帮助生意资金周转,扮演着村镇银行的角色。
很快,抬会在私营经济活跃的温州地区蔓延,利息不断抬高,会额不断抬大,从万元会抬到十万会、50万会、百万会。会员拉会员赚利差,发展下线,不断蔓延。
在一斤猪肉几毛钱,万元户都还是稀有动物的80年代,一个叫李启锋的木匠,最早搞抬会,竟然招了1万多会员,会费高达1.2个亿,年收入1900万。还有一个叫郑乐芬的半文盲家庭妇女,居然也收了会费6000多万,大捆的钞票往箩筐里装。
乐清全县大小抬会1342个,有些村几乎家家入会,20多万会员遍及温州各县区甚至远到内蒙新疆。当时最大面额的钞票还是十块钱,收会费直接拿秤称,总金融高达22亿元。
最疯狂的阶段,抬会年化利率普遍接近1000%。做什么生意能有那么高的回报呢?
显然绝大多数都在空转,这又是一场精通人性的庞氏骗局。
1986年春节一过,大家赶着用钱,抬会资金链就出了问题,人人惶恐不安。进入下半年,暴力催债事件濒临失控,学生都不敢出门上课害怕被直接绑走。有人送礼走后门,只为关进牢房避一避风头,而大多数人只能等待风暴的降临。
1986年秋天,事态终于爆发。
“讨债者冲进潜逃会主家中,用竹签刺入“人质”的手指尖;没有来得及逃走的会主妻子,被20多个债主在光天化日下当众轮奸;数百名债主把会主的漂亮楼房点火烧毁;愤怒的人们对抬会中捞了十几万元的上线人物严刑拷打,放蛇将他活活咬死在阴暗的仓库……”
67人死亡、100多人受伤,140多间房子被毁,8万个家庭破产,学校停课,工厂停产,商店关门,甚至还有400多人直接冲进了县政府,机关瘫痪,乐清的社会秩序濒临崩溃。
于是政府重拳出击,李启锋、郑乐芬两大会主潜逃后被捕判处死刑,整个抬会之乱的后续处理直到1992年才基本完成。
作为新中国金融史上最血腥的一幕——温州抬会之乱是民间集资的反面教材,却也是银行功能跟不上经济发展的恶果。
上世纪80年代为什么老百姓宁愿把钱给民间集资也不愿存银行?
01
1984年,小商品私营经济最活跃的温州当地,金融与全国其他地方一样,还处于计划经济的思维中,十几万个体户贷款困难,所以民间集资发达、高利贷猖獗,集资个千把万不成问题,老百姓也不愿意把钱存在银行里,人均储蓄才20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