硕士送外卖是理性还是无奈
研究生送外卖其实已经不稀奇了,但还是上了一回热门:硕士毕业生何某因为找不到工作,暂时在重庆步行送外卖,引发所谓“教育浪费”的争议。对此工人日报发表评论称,#硕士送外卖是基于理性和现实# 自食其力无关学历,与躺平或其自怨自艾,不如骑驴找马先干一份能养活自己的工作,不失为一种现实的选择。
其他一些媒体也发表了类似的观点,都是熬了一锅鸡汤来鼓励像何某这样拥有高学历却求职无门的青年人,却没有人叩问造成这种现实的根源。难道这一幕真的很励志吗?花这么多年考研读研就为了送外卖吗?
诸位媒体先生知不知道,美团几年前就曾发布一项调查,全国有7万硕士在送外卖——它已经成为一种大范围现象,而不是一种小概率遭遇了。对个人来说,可以拒绝躺平逆境中求生,毕竟逼到这一步了也没有太多选择。但对国家对社会来说,大量的高学历教育没有达到应有的目的,这当然是巨大的浪费,这样的错位是如何造成的?
对社会是浪费,对个人也是浪费,如果知道研究生毕业还是找不到工作,那根本没有必要浪费这三年。毕竟本科专科毕业也能送快递,能屈能伸几年之后,有了对口的专业技术工作,也仍然能胜任,多念这三年,在职场适应性上没有任何区别。
在职场上唯一的区别就是筛选人。用人单位想筛选更优秀的人,学历就是最常见的标尺,好学校和差学校,高学历和低学历,证明了一个青年的智力水平和努力程度。所以学生们就开始竞争,竞争是正常的,内卷是不正常的。在从前每年只招100万大学生的时代,也有竞争,但录取比例决定了这是优秀学生之间的竞争,天资普通的同学没必要去凑分母。所以普通学生分流很早,也很理性,大家上中专、上技校、上职高、上幼师,缩短学制,早日工作挣钱,早点结婚抱娃,留在父母身边,生活也有滋有味。那时大学生是优秀的代名词,其生源质量也不愧为天之骄子,大学生的口碑是那时候创下的,但是随着2000年之后大踏步扩招,品质逐渐下滑。今天每年的大学招生数已经达到千万,研究生也达到了百万,高招录取率在同龄人中高达七八成。
所以,当初的大学生是同龄人中前5%或10%的精英,而今天的大学生是70%~80%的普通人,那肯定不可同日而语。而今天被职场看重的985/211、双一流大学,总招生规模仍然在百万左右,也就是说,今天的985/211、双一流才相当于从前的大学生,只有他们能找到理想的工作,也就顺理成章了。
大幅度扩招是内卷的根源。在天之骄子的时代,70%~80%的普通学生没必要去白费力气,但扩招时代,给了每个人当天之骄子的幻想,于是100%的学生都开始卷了,因为大家都有希望。 但掺水的希望是无法兑现的,也就是高学历所带来的职场竞争力实际是无法实现的,所以普通学生该干嘛还得去干嘛,不会因为你学了机械设计就能当工程师,你只能放弃专业去送快递。
当然远期看来,社会需要的高学历人才会越来越多,但是自然的增长和人为地膨胀,匹配度完全不同的。这二十年来我们是制造业大国,需要大量的基层劳动力,不需要那么多的工程师和管理岗,所以大多数高校毕业生所学的专业知识,只能浪费了,包括本科生也包括研究生。每年一千万的本科生和硕士生涌出来,社会只能提供一百万个相对优质的技术岗和管理岗,包括互联网大厂、好的国企、事业单位、公务员等等,所有这些大家认为不错的机会,就这么些。所以硕士毕业被抛在这些好机会之外,一点都不意外了。
在重庆送外卖的何某学历起点不高,从大专开始“逆袭”,专升本,又考研,总共投入了八年的高等教育,毕业后完全无法受贿成本。做过一年英语老师、做过八个月普通工人,螺丝也拧了,外卖也送了,各种努力都尝试过了。对他来说,仅仅从求职竞争力的角度,硕士阶段是完全浪费的。实际上对所有能接纳他的工作机会来说,专科本科都足够了,如果早知道这一点,完全没必要花时间考研读研。
给了他幻想的误导因素就是扩招,因为扩招他才有机会读研。如果在早年,研究生就招几万人,他可能最多念个专升本,就踏踏实实找工作去了。虽然没有更高的起点,起码没有浪费时间和金钱,早送三年快递,现在可能都做到站长了。
今年终于传出了研究生缩招的消息,不知是真是假。但很显然,你不缩招,就是在大量地误导和浪费青年宝贵的生命。对大多数青年来说,考学不是为了装点门面,而是指望它在职业生涯中带来真正的优势。高等教育不是义务教育,它要花时间要花钱,必须讲求成本效益。70%~80%的青年额外花费三四年时间从事无效的学习,不进行生产,也没法挣钱,对社会、对个人都是巨大的浪费。
硕士送外卖不是理性,而是无奈。说是骑驴找马,可哪有那么多马,明年还有明年的硕士生毕业,一届比一届多,哪里能等到马?不送快递就只能长期失业,实际现在就属于失业,骑手也不上社保,完全属于灵活就业人员。不要再用鸡汤忽悠人了,请从根源上改变,不要再让这样的悲剧重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