毒教材阴魂不散! “丁汝昌投降图”何其恶毒?
令人深恶痛绝的“毒教材”仿佛真是阴魂不散,又来了。
5月8日夜,有网友在网络平台上指出,他给孩子买的历史读物《写给孩子看的中国史》出现了事实性错误:在讲述甲午中日海战的那段历史时,书中用了一张“丁汝昌投降图”。
这位家长质问,“丁汝昌宁死不屈,自杀殉国,而此书竟然使用日军视角的丁汝昌投降图,正文里并没有对此图有任何解释,孩子们如何分辨?
稍微了解中国历史的人都知道,1895年初,丁汝昌作为北洋海军提督,在甲午海战最后阶段(大威海卫之战),陷入了弹尽粮绝,援军无望的境地,但他拒绝日军劝降,服毒自杀,以死尽忠。
然而,一百多年之后,在我们的小学生读物之中,居然将丁汝昌描绘成贪生怕死,向日本人弯腰投降的懦夫。
短短两天时间,此事就传遍了全网,真的是人神共愤,人们不禁要问,将“丁汝昌投降图”塞入儿童读物之中的人,到底意欲何为?
书中这张插图,也不是中国人画的,而是当年日本画师所作的《日清战争锦绘》,原图介绍文字为:1895年、明治28年2月12日,北洋舰队降伏。如果是中国画师所作,怎么可能用“明治”二字?
此图右侧竖排文字(现在可能看不清)为:威海卫陷落北洋舰队提督丁汝昌降伏图。
图中双方人物的气质、精神、姿态对比鲜明,日本人气宇轩昂,中国人卑躬屈膝。
日本人创作这些图画,当时就是为了振奋其国民精神,让日本海军成了全民精神支柱,本质上是在鼓励侵略中国。刻意加上丁汝昌,因为他是中方的海战主帅,这更能显示日军的威武形象。
编撰《写给孩子看的中国史》的人是如何找到这张图的?这张图又是如何通过编辑、较验、审核、出版等环节,顺利变成了出版物的插图?这些目前还都是谜。
要说这是无心之失,恐怕没有人会相信。
整套书绝大多数内容是正常的,但这张图就像在一碗汤里加点砒霜,要让人在不知不觉状态下“中毒”。让人细思极恐的是,我们的小孩子喝多了会怎么样?
今天,书籍的出版单位“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发布了《情况通报》,为“丁汝昌投降图”致歉,并决定停止该书销售,全面收回销毁。
这种“毒书”,能用一纸道歉声明轻飘飘地了结吗?如果道歉有用,那还要法律干什么?
其实,“将英雄说成小丑”与“把败类洗成英雄”是颠覆历史的一体两面手法。
一些历史虚无主义的制造者、传播者虽然受到了全网打击,但它们还是想千方百计地“回来”。
“丁汝昌投降图”事件发酵后,那些总能知道“历史真相”的账号也在蠢蠢欲动,故意去模糊丁汝昌形象,制造争论。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