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金靴:去革命化与文人弄权 | 从某著名作家抹黑解放战争说起


  1

  近来惊闻,著名作家,曾在我辽沈战役纪念馆留言:

  炮火连天,只为改朝换代;

  尸横遍野,俱是农家子弟。

  经查阅,此事是由《北京日报》文艺周刊编辑李静,发表在2006年第19期的《红豆》杂志上的散文《名字的怨尤》一文中,寻迹并摘录片段:

  去年底我和刘春、李浩吃饭,正值我批评《千里走单骑》被网友狂骂名字的时候。仨人面面相觑,然后笑喷:这不是滥名者的聚会吗?

  我和刘春之名“滥”得最重,就都羡慕地看着李浩:“你的名字不俗多了,加把劲吧!”

  然而不久我就看到《美文》杂志有个李浩开的专栏,一看就不是俺们的小说家李浩手笔。

  耍笔杆的李静好像也是好几个。几年前,翻译家高兴老师语重心长地对我说:“李静啊,不要太勤奋了,这样你会累坏的。”

  我不知其意。有顷,他小心翼翼地问:“你是否编了一套革命家传记文丛?”

  天!革命家!我梦游也不会干这事啊!得到了否定的回答,他才松了口气,犹如挽救了一场即将发生的堕落。

  名字一定对人有潜意识的塑造作用。我曾问画家陈丹青,他的名字是艺名,还是生下来父母所赐?他答,父亲起的,那时他并不知我后来学画。我呢,我叫了这名,便从小沉默,直到研究生毕业也没写一篇东西。

  毕业后到《北京文学》作编辑,仍横下一条心沉默到底,便在责任编辑的冒号后,署名“静矣”。果然就“静矣”了。

  后来到《北京日报》工作,一日同事孙郁、陈戎忽起雅兴,凑了个绝妙对联——上联:“静矣”,下联:“莫言”,横批:“舒芜”(书无)。

  这事今年被莫言知道,此时我已多少打破沉默,用本名写了几篇文学评论被他瞧见,遂赠我一书,题词曰:“哪里静矣,何曾莫言!”

  莫言是好笔名的范例,他的题词也是好范例。

  去年,我们一干人参观辽沈战役纪念馆,他被请求在纪念簿上留下墨宝。只见他挥毫写道:“炮火连天,只为改朝换代;尸横遍野,俱是农家子弟。”题罢,他看见了——我们也看见了——馆长毫无表情的脸。

  我不知道各位读者在今天读到这样的文字,胸中作何情绪。

  在那样一个视革命为异物的「反革命」、「去革命化」年代里,一切革命的历史仿佛都成了可以去戏谑、泼污、抹黑、解构的尘烬一般。

  伟大的解放战争是否是所谓“内战”这等反动概念,在2024年我想已不用重言烂语。

  解放战争当然有民族(即民族解放)的成分,因为蒋府是美国人的法西斯爪牙;但是根本的战争性质,依然是工农阶级占大多数的中国人民,对依附于美帝国主义的蒋府买办反动政权这一封建军事集团的推翻战事。

查看余下93%

「 支持红色网站!」

红歌会网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赞赏备注

长按二维码打赏

评论(共2条)

大家都在看

热评文章
热点文章
热赞文章
2
在『红歌会App』中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