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俊杰:全球地缘政治必争之地何在

2024-07-08 603 0
作者: 陈俊杰 来源: 红歌会网

  随着2024年特朗普对拜登的首场电视辩论“大获全胜”,中国陷入升级版贸易战泥潭而出口锐减的可能性越来越不容回避,“一带一路”蓝图应否由此而修正?马汉认为,谁控制了十六个海上要道,谁就能统一全世界;麦金德认为,谁控制了东欧平原,谁就能统一全世界;斯派克曼认为,谁控制了欧亚大陆边缘地带,谁就能统一全世界……但真实的历史反复告诫我们,局限于控制地球上的任何局部都不足以无死角地统一全世界,而一旦得出控制全世界才能统一全世界的结论,地缘政治必争之地的回旋余地也就无从谈起了,何至于此?

  马克思主义揭示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政治经济学基本规律,而历史上的几轮科技革命导致的地缘经济中心不断转移是地缘政治必争之地不断转移的底层逻辑。传统意义上的地缘政治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对经济学无知的政治学家、历史学家等社会科学领域的思想家制造的,他们没有把国家视为服务个体幸福的手段,而是把国家视为一个高于个体的政治实体。在他们对国家的理解中,没有个体,而只有作为抽象的、作为整体概念的“国家”。国家一旦被视为这样的“政治实体”,不同“政治”的国家之间必然有所冲突。只有国家被视为服务个体幸福的手段而国家务必服从使个体的幸福得以普遍增进的规则,不同国家之间的关系,才会成为“个体”与“个体”之间的关系,这时才不存在国家之间的冲突问题,也就是地缘政治问题。政治学家与历史学家把国家想象为整体性的政治单位时也把自己想象成为国师,为国家利益最大化提供服务。比如,他们会设想如何对付其他国家,这样的思维自然会导致国家之间的冲突。实际上,所谓的“国家利益”正是他们的错误认知制造的,国家利益较之于个体利益的实在性往往是差强人意的。国家扮演的角色只能是为个体的利益服务。政治学家与历史学家从用历史主义方法来理解国家,默认国家处在一个高于社会的垄断地位上与通过垄断手段获取利益的合法性,这种垄断包括对货币与自然资源的垄断。这种寄生性的垄断集团的存在,其合理性被这些经济学贫困的政治学家、历史学家默认。由于他们的经济学贫困,他们没有在最初就指出其非法性质,而是认可了垄断集团对国家的绑架,这种垄断的合法性被承认时也就为国家之间的冲突埋下了伏笔。普通个体的利益是相互促进的,个体扩大其利益规模时并不会减少其他个体的利益。但不同国家中处于垄断地位的组织的利益关系是零和的甚至是负和的,因为它们之间的竞争,不是争取消费者的竞争,而是试图打败对方,以维持或扩张自己的利益,这就意味着冲突不可避免,这种冲突包括地缘政治与战争。如希特勒统治下的德国就是这样的例子。以“西方”或“东方”这两个概念为例,二者的含义不能被认为是客观的,我们赋予其什么含义,取决于我们的目的。假如我们想生活在一个和平的环境中,那么我们就应从经济学(自发秩序)的角度去理解这些概念。经济学告诉人们,任何一个繁荣的国家,都是通过普遍地参与分工合作取得成功的,这是一般性原理。那么根据这一原理,人们将会认识到,“西方”无非是那些先利用了有关自发秩序如何可能的知识而走上繁荣之路的国家,因此,西方是东方学习的对象,东方有必要学习借鉴西方的有助于自发秩序的制度,使自己也尽快走上繁荣之路。在这种理解下,东西方相互之间不会把对方视为敌人,这样也就不会有地缘政治问题。但长久以来,对“东方”与“西方”等相关概念的理解,都是被那些“经济学贫困”的政治学家或历史学家支配,他们没有赋予西方一词上述含义,即他们把西方一词本该包含的普遍性(自发秩序)内涵抹去了,而是强调了制度与文化的特殊性。他们把东方与西方视为一个整体性概念,把个体与个体之间的分工合作抹去。东方与西方都被视为“政治”概念时,东方与西方之间就会爆发冲突,也就是地缘政治板块撞击,因为国家被视为“政治实体”时,相互之间是以一种结盟来对抗另一种结盟的关系。只有国家被视为“经济实体”时,相互合作才是可能的。“东方”与“西方”这个概念被“政治化”理解时就会爆发地缘政治冲突,除非回到经济学的角度来理解。

查看余下81%

「 支持红色网站!」

红歌会网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赞赏备注

长按二维码打赏

评论(我来首评..)

返回文章
登录
默认表情
添加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

大家都在看

热评文章
热点文章
热赞文章
0
在『红歌会App』中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