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阶级性

2024-09-14 688 0
作者: 小庄 来源: 八角楼上

  《实践论》这篇文章里面,在谈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时候,有这样一句话:

  “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辩证唯物论有两个最显著的特点:一个是它的阶级性,公然申明辩证唯物论是为无产阶级服务的;再一个是它的实践性,强调理论对于实践的依赖关系,理论的基础是实践,又转过来为实践服务。”——《毛选第一卷,实践论》

  毛主席这篇《实践论》是为批判当时党内的教条主义所写,因此它论述的主要是实践的意义,在阶级性的问题上便只是简单提了一句。但这并不意味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阶级性不重要。

  所以我们这篇文章专门讲一下实践性之外的阶级性。

  一、

  首先,我们可能都听说过一个词——解放。

  但是对于这个词的理解,却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解释。资产阶级谈到这个词语的时候,它的意义是相较于资产阶级革命取得的“政治解放”而言的,意思就是在资产阶级的历次革命中,实现了政治国家与宗教的分离,废除了封建等级制,“宣布出身、等级、文化程度、职业为非政治差别”,“人民的每一个成员都是人民主权的平等享有者”。

  简而言之,你可以理解为“制度之下,人人平等”的一种社会制度和文化。

  而与之相对应的马克思主义哲学里面的解放,则追求的不仅仅是“制度之下,人人平等”,而是一个本身就平等的制度,因为只有在一个本身就平等的制度下,人才能实现全面而自由的发展。

  这其中的关键区别就在于:资本主义私有制。

  毫无疑问,相较于封建等级制度的人身依附关系,资产阶级的“政治解放”是人类历史上的一种巨大进步。但因为私有制的束缚,使得这种政治解放仍然是有限的,不彻底的解放,因为它的实质是把人对人的依附关系,转化成了人对物(私有财产)的依附关系,其本质是以经济等级代替了政治等级,以一种建立在资本主义私有制上的剥削关系代替了旧的封建等级剥削关系。

  这一点在现代社会中所有人都可以感受得非常清楚,经济上的不平等,经济上的等级不仅普遍存在于生产生活的各个角落,而且逐渐把这种等级差别放大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

  所以资产阶级的“政治解放”其结果只能是有产者的“解放”,而不是全人类的解放,因此马克思把无产阶级革命下的解放称之为“人的解放”,用来区别于私有制下的政治解放。

  并且认为:只有从政治解放进展到人类的解放,从资本主义社会进展到共产主义社会,人们才能彻底的从旧社会的一切剥削制度中解放出来。

  所以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鲜明的阶级性?

  因为它从以往政治解放的局限中跳了出来,马克思的解放,不仅包含以往资产阶级的解放,同时也包含了无产阶级的解放。资产阶级因为不可能触及自己的统治基础——生产资料私有制,因而其“政治解放”就必然不可能把无产阶级的彻底解放包括进来。

查看余下58%

「 支持红色网站!」

红歌会网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赞赏备注

长按二维码打赏

评论(我来首评..)

返回文章
登录
默认表情
添加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

大家都在看

热评文章
热点文章
热赞文章
0
在『红歌会App』中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