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定了,生育升格为地方“一把手工程”,什么信号?
支持生育,力度空前。
有多紧迫?国家直接把它升格为“一把手工程”,信号强烈,提醒全社会高度重视。
近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完善生育支持政策体系推动建设生育友好型社会的若干措施》,包括“生育服务”“育幼服务”“教育、住房、就业”“社会氛围”的方方面面。
这项重磅文件明确要求:
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切实提高政治站位,增强做好新时代人口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各地要坚持一把手亲自抓、负总责,坚持和完善目标管理责任制,加强统筹协调,加大投入力度,精心组织实施
全文考虑全面,措施非常具体,目的极其明确,就是要建立一个“生育友好型社会”,提振中国的出生率。
为什么近些年生育支持的政策,各地都出了不少,国家还是要把生育上升为“一把手工程”?
为什么建设一个“生育友好型”社会,长远来说对大国战略极为关键?
为什么2024年就业压力、延迟退休、生育重任,一个个扑面而来,背后有着怎么样密切关联?
一个新时代的大幕,正在徐徐拉开,生娃作为国家重任,承担着至关重要的使命。
我们面对的是,“最不缺人”的中国,正走到一个历史的拐点。
2022年,中国人口死亡人数超过出生人数,60年来首次出现负增长,减少85万人。
2023年,全年902万名新生儿,创下1949年以来最低纪录,全国人口进一步减少了208万。
本以为2024年的“龙宝宝”小高峰,可以回拉一波生育率,出生人数确实也有所反弹。
结果,前三季度结婚人数又出现了大幅度的下跌。前三季度全国结婚登记474.7万对,再创历史新低,同比下跌幅度高达16.6%。
这些年,结婚人数一路下行,仅仅在2023年略有反弹。短短十年间,中国结婚人数居然下降了超过50%。
按照这个情形估算,即使今年新生儿数量反弹,未来几年人口负增长的态势,也很难逆转。
联合国今年的一份报告就预计,2054年中国人口将降至12.15亿,本世纪末“折半”降至6.33亿。
生娃,已经成为国之大事。国家对此高度重视、全力出手,也就不奇怪了,必须用超常规的政策,才能扭转势头。
中国人为什么少生孩子了?比较普遍的观点是,三育成本居高不下,无形中阻碍了生育。
所谓三育,指的是生育、养育、教育,被形容为阻碍生娃的“三座大山”。
生育方面,主要是女性生育的机会成本比较高,可能影响个人发展和职业规划。养育方面,奶粉尿布、衣服玩具、月嫂养护,都不是小数目。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