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明| 李庆科逝世: 国产万吨轮与洋奴哲学


  据澎湃新闻报道:沪东造船厂原厂长李庆科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2024年12月13日逝世,享年93岁。

图片

  李庆科同志是新中国培养的红色工程师,1955年至1958年任“6601”护卫舰的轮机建造师,1962年至1965年负责我国第一台船用万匹机(8820)的试制,让我国第一艘自制万吨轮东风号用上了“国产心脏”。

  1968年1月8日,新华社发布了一条振奋人心的消息:我国第一艘自行研究、设计、建造的万吨级远洋货轮“东风号”建成,经国家船舶检验局技术鉴定验收合格。

图片

  东风号万吨轮总长 161.4 米,船宽 20.2 米,船深 12.4 米,载重量高达 1.3488 万吨,排水量则达到 1.7182 万吨,这是毛主席亲自领导指挥工人阶级独立自主、奋发图强的杰作!

  然而,无论是我国第一艘国产万吨轮,还是我国第一台船用万匹柴油机,它们的诞生都伴随着巨大的坎坷,屡次险些被洋奴哲学扼杀。

  50年代中后期,毛主席视察江南造船厂、芜湖造船厂,发出了我们要造大船的号召,极大地激励了各个造船厂的工人、技术人员和干部,他们下定决心要搞出新中国自己的万吨巨轮。1958年年11月27日,万吨级远洋货轮“跃进号”。这虽然是新中国建造的第一艘万吨货轮,但它是由苏联转让技术和设备仿制的结果,并不能标志着新中国具备独立自主建造万吨轮的能力。

  毛主席要求有关部门立足自力更生,把转让制造与改进提高和国产化相结合,走自我研制的发展之路。随后,自行设计、制造万吨远洋船被列为《中国国家科学技术发展十年规划》的重点项目之一。一机部将设计任务交给了第九局第二产品设计室。设计人员仅用3个半月时间就完成了整个施工设计图纸;交通部远洋运输局根据设计图纸的要求,委托一机部所属的江南造船厂承造。

  江南造船厂是洋务运动的产物,曾被誉为“中国第一工厂”,但其在旧社会只是从国外买零件拿回来组装;旧中国的历届政府官员只是为了在买洋船中吃回扣,并不重视造船技术,最终让偌大的造船厂沦落到修船、补船为生。

  接到建造新中国自行设计的万吨轮任务之后,江南造船厂的工人们激动万分,在试制的过程中,反复研究和学习苏联造船装配方法,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大胆创新,发明了很多“土方法”来解决新问题,先后进行了300多项重大技术革新,改进工艺和设计180余件,工厂机械化程度从原来的37.9%提高到97.8%。

  1960年春,船壳组建成功;4月15日,江南造船厂为国内自行设计和建造的第一艘万吨远洋货船举行下水盛典,该船被正式命名为“东风”号。

  然而,正当造船厂的工人们接下来准备建造内部船体的时候,阻力开始到来。

  先是有人到造船厂说:“造船不如买船,买船不如租船,造船工业最好自觉让路,否则就要被迫让路。”随后,因为三年困难需要进行调整,有些人就从原来的“盲目下指标”的一个极端跳到“一退退到底”的另一个极端,大型工程全部停工,江南造船厂又转入“以修为主”、“只修不造”的阶段,搞小修小补,“东风”号船体的试制与安装工作也一度陷入停滞。

  东风”号是社会主义大协作的产物,原定目标是全部国产化。船用高强度低碳合金钢材是冶金部钢铁研究所与鞍山钢铁公司共同研究成功,由鞍钢生产的;船用主机是上海沪东造船厂试制的中国第一台8820匹马力的低速柴油机;船用电罗经是上海航海仪器厂试制的中国第一套电罗经;其它船用辅机、仪表仪器等配套设备的协作单位涉及全中国18个部、16个省市所属的291工厂和院校,这些协作单位为“东风”号提供了2600多项器材和设备,其中包括40余项新试制的船用产品。

  1962年8月,国家科委在北京召开交通部、三机部等有关单位参加的联席会议,就“东风”号试制的设计、设备配套等问题作了研讨。会议决定适当降低原设计的技术经济指标,配套设备以国产为主,适当采用少量的国外产品

  1963年2月,技术设计的修改工作完成;1964年7月,施工设计已基本完成,配套设备已大部分落实,安装施工继续进行。

  遭遇洋奴哲学阻击的不仅仅是万吨轮的主体,其船用柴油机也遭遇了类似情况。我国正式宣布建造国产万吨轮后,柴油机的制造交由沪东造船厂与船舶设计院、上海交通大学共同组成的产、学、研“三结合”设计组完成。技术人员同样只历时48天,就完成了图纸设计。

  设计完成后,柴油机分别由沪东造船厂、上海船舶修造厂和新中动力厂三家单位同时投入生产,并最终选定由沪东造船厂进行试制。

  沪东造船厂在试制过程中,遇到了不少困难,要造出马力、功率大的重型柴油机,首先必须要具备铸、锻、加工、热处理、起重机等建造设备。其次,要有质量上乘的原材料、熟练的技术工人和经验丰富的专家。于是又有领导主张向国外买专利。然而与国外接触之后,两家外国万匹柴油机专利商提出了一系列苛刻条件:中国造出的柴油机要贴外国商标,每年造多少台要向他们汇报,产品不能支援“第三世界国家”,若双方在技术上发生争执,要受第三国法律仲裁……

  沪东造船厂的工人们认为,外国专利商的这些条件,会把我国造船工业缚在“外国资本家”的腰带上,要坚决顶住;然而迷信买专利的人不死心,压着不准生产,硬要从另一个外国资本家那里买专利,最终在工人们的坚决斗争下,买专利的事情才被搁置下来。工人们与技术人员一起开始了技术攻关,自己试制柴油机。

  1965年6月,8820匹柴油机及所属辅机和设备,经专家评估,已基本满足设计要求,可以正式安装到“东风”号上。

  1965年12月31日,“东风”号竣工交船。

  1968年1月8日,经毛主席批准,新华社正式对外宣布“东风”号胜利建成的消息。

  美国黑人领袖罗伯特·威廉曾这样评价“东风”号:“这艘中国自己造的船,不仅是一个巨大的物质成就,而且通过它还可以看到中国人民的创造精神和能力。”

  1973年,100%国产化的万吨轮风庆轮建造完工。

  石油能源危机影响到世界各国,使运输业萧条,远洋运输也不景气,一条二手的万吨级的轮船花原价的20%就能买来;加之1972年尼克松访华,中美关系缓和,帝国主义放松了对新中国的封锁,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运输部门提出要买一批二手外轮。

  单纯买一批便宜的二手外轮也不是什么大问题,然而,某些官僚开始借机对国产万吨轮横挑鼻子竖挑眼。交通部所属的中国远洋运输公司上海分公司买下风庆轮后认为:该轮的主机性能不适于远洋航行,规定其只能在近海航行,这等于从事实上扼杀了国产万吨轮。

  船厂工人得知消息后贴出大字报,要求允许风庆轮远航,令远洋运输公司诧异的是,自己公司的海员竟然也要贴自家的大字报……

  当然,这是另一场斗争了,笔者在之前的文章里已经讲述过,这里不再赘述。

  正是因为工人阶级的这些斗争,让中国的造船业才一路坚持了下来、茁壮成长。

  风庆轮之后,中国造船业迎来了大繁荣:

  1976年,我国自己设计、自己制造的“西湖号”5万吨远洋货轮下水;

  1976年马来西亚爱国华侨向上海中华造船厂订购一艘3700吨货轮,成为新中国首个出口船订单;

  ……

  2006年中国获得造船订单总量达到1470万吨,首次超越日本,位居世界第二并跻身世界造船业“第一方阵”;2010年以后,中国造船业已经稳居世界第一。
  
    【文/秦明,红歌会网专栏作者。本文原载于“子夜呐喊”公众号,授权红歌会网发布】

「 支持红色网站!」

红歌会网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
赞赏备注
确认赞赏

评论(共4条)

大家都在看

热评文章
热点文章
热赞文章
在『红歌会App』中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