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明:开封不仅有灌汤包,还有河南工人的“伤痕”
按:郑州不仅有黄河大堤,开封也不仅有灌汤包和清明上河园……20多年前笔者穷游郑州、开封、洛阳,看到了一些颇具震撼的场景,了解到一些在当时的校园鲜为人知的历史。到今天,这些历史遗迹大概都早已消失在房地产开发的大潮中了吧?借这个机会,把笔者了解的一些情况,分享给今天的青年大学生们。
-1-
20余年前笔者还在上大学,暑假回家乡河南做社会调查,去到了曾经是中国“四大纺织工业基地”的郑州纺织工业基地、曾经是亚洲规模最大的开封火柴厂、曾经跻身国内四大的开封联合收割机厂、曾经闻名世界的洛阳东方红厂、轴承厂以及矿山机械厂等老国企下岗工人社区,听老工人讲自己的辉煌与血泪……
作为中华文明的发源地,河南省在历史上的辉煌地位是有目共睹的。然而,至元代之后历代都城的外迁,而中原作为兵家必争之地在朝代更迭之时又频繁饱受战乱之苦,特别是近代以后殖民者强加给中国的门户开放和工业殖民,使得深处内陆的河南地位一落千丈。新中国成立前,常年的战乱使得河南经济凋敝,现代工业基本空白,基础十分薄弱。
到1949年之前,河南除了生产极其少量的纱、布、火柴、卷烟和原煤、电力等以外,其他工业则是一片空白。这样的情况虽然是新中国面临的普遍状况,但相比东南沿海、京津、东北,河南在现代工业文明面前的落后状况表现得尤为极端。
-2-
新中国成立后,河南进行了为期三年的国民经济恢复建设工作,没收官僚资本主义工业企业为国有工业,对日渐衰落的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和个体手工业生产实施了社会主义改造。
新中国成立初期,为应对沿海企业所面临的美蒋经济封锁与军事轰炸威胁,也为了改变旧中国留下的极其不合理的经济布局及经济结构,缩小东西部地区的差距,毛主席作出了沿海工业内迁的伟大决策,河南成了内迁工业的主要迁入地,由此真正开启了河南省现代化和工业化的历史篇章。
1949年至1957年间,上海、江浙等地内迁河南的纺织工厂17家、印刷工厂7家、卷烟厂4家、火柴厂3家,此外还有搪瓷制品、榨油、糖果、食品、铁铺、机械制造等轻工为主的工厂多家,主要迁往郑州、开封、洛阳、新乡等地。此轮工厂内迁不仅快速发展了河南经济、满足了人民群众生活所需,更重要的是开启了河南的工业化进程,带来了大量的机器设备和技术人员,促进了技术人才的培养、为进一步的技术革新奠定了基础,同时也迅速地解决了旧中国留给河南的失业和民生凋敝问题。
“一五”期间,苏联援建的“156项工程”,河南省也成了照顾的重点,电力、机械制造、有色金属、煤炭和军工等领域10个重点工业项目落户河南,仅洛阳就落户了7个项目,其中除了鼎鼎大名的改变了旧中国没有拖拉机工业历史的“一拖”(东方红拖拉机厂),还有焦裕禄曾经供职的洛阳矿山机械厂;此外需要指出的是,全国“156项工程”中机械工业仅占24项,但其中就有4项落户洛阳。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