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言文笔是揭露还是丑化

2022-08-01
作者: 梅边吹笛 来源: 红歌会网

莫言文笔是揭露还是丑化

——以莫言《丰乳肥臀》小说为例来分析解读莫言文学作品里的中国社会价值取向

  莫言是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是文学大师,是喜好文学的人的偶像,是文学创作者的追求与梦想。文学大师的作品应该而且必须予以宣传和推广,让一切爱好文学与不爱好文学的人获取知识和能量。尤其是那些学生们,中小学学生们和大学生们,从文学大师的作品中获取营养,从而提升自己的文学素养。文学大师作品中的无论是语言艺术,还是文学艺术,都传达着生活的意义和生命的力量,都能对将来的学习、工作、生活,产生深远的影响。

  但莫言的《红高粱》是虐恋,是粗野和庸俗,作为一个中学老师,总不能向祖国的花朵们传输虐恋思想传输粗野和庸俗吧?!

  莫言的《丰乳肥臀》,就书名而言,对女生来说太露骨,对男生来说太诱惑,总不能向祖国的花朵宣传丰乳和肥臀吧。怎么办?作为中学老师,自己还是要有辨别能力的,自己应该通读全书,然后选出精彩的片段,向祖国的花朵们介绍文学大师的作品吧。毕竟莫言是中国本土第一个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啊!于是我决定通读全书,但通读完毕,却找不到任何一段可以从文学语言艺术或文学社会价值或文学生活意义来向祖国的花朵们宣传和推广。

  全书的核心人物上官鲁氏以“偷情借种”作为“正人君子”的标准,一生生了九个孩子,孩子的亲生父亲六七个,但没有一个是鲁氏自己丈夫的。全书的主角上官金童,恋乳癖到成年,终生放瘫,从不作为。全书以上官鲁氏和上官金童的经历见证了社会的丑恶暴力污秽和庸俗。百年中国因为天灾人祸,上官鲁氏和上官金童一生在卑微低贱死亡线上挣扎,无论是大清封建王朝,还是抗日战争,无论是解放战争还是土地改革,无论是人民公社大跃进还是文化大革命,无论是改革开放还是城镇化建设,上官鲁氏没有过上一天好日子,她一生所见所闻都是污秽和卑贱。无论是学堂还是农场,无论是街道还是企业,上官金童没有过上一天正常生活,他一生所见所闻都是肮脏和恶毒。上官鲁氏最后最终的解脱和救赎是《圣经》、耶稣、教堂和洋教士。

  莫言《丰乳肥臀》的文笔不是叙述真相揭露社会,而是捏造故事丑化中国。莫言捏造了上官鲁氏和上官金童的故事,尽情地丑化了百年中国。莫言眼里无论是游击队还是解放军,无论是人民公社干部还是改革开放的政府,无论是自然环境还是社会环境,都是肮脏的腐烂的卑鄙的无耻的,唯一伟大和光明的地方就是教堂和《圣经》。这篇小说通篇没有正能量,通篇没有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的影子,通篇没有一丝一毫中国人的真善美。真善美都在而且只在洋人的身上发出光芒。《圣经》耶稣和教堂洋人才是莫言救赎和终生追求向往的地方。

  我怎么向我的学生们——祖国的花朵们,宣传莫言伟大的代表作品呢?我难道不能宣传和推广莫言这个文学大师的作品?我难道不能宣传和推广莫言这个文学大师作品的社会价值与意义吗?可我能宣传推广莫言诺贝尔文学奖的代表作品的什么呢?是捏造故事丑化中国的价值取向?是捏造故事丑化中国的语言艺术?是捏造故事丑化中国的文学艺术?

  好的文学作品,鞭挞假恶丑,歌颂真善美,充满着正义和向上力量,引导人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这样的作品我不仅喜欢读,读了又读,还喜欢背诵,在背诵过后还要讲给别人听。可莫言作品读过后,满篇污秽肮脏恶心,无法再读,也无法宣传推广。

  以下以《丰乳肥臀》原著原文来简单分析和解读莫言大师的捏造故事丑化中国社会和生活的“语言艺术”和“文学艺术”。

  一、“人生人”不如“驴生驴”

  第二章,上官鲁氏生了七个女儿,第八胎临产时,婆婆上官吕氏对这个媳妇的生产几乎不屑一顾,不管媳妇生人,倒非常关心她家的驴子生驴的过程。

  “轻车熟路,自己慢慢生吧,”上官吕氏把一卷白布、一把剪刀放在炕上,蹙着眉头,不耐烦地说,“你公公和来弟她爹在西厢房里给黑驴接生,它是初生头养,我得去照应着。”上官鲁氏点了点头。

  到了临产的驴子跟前,上官吕氏还交待儿子只管驴生驴,不用操心他老婆生人的事:“男子汉大丈夫,一心不可二用,你只管驴,妇人的事,不用你操心。”上官吕氏说。

  这到底是赞美中国农村家庭的勤劳、友爱、亲情,还是侮辱农村的女人连畜牲都不如?

  二、孙家人丁兴旺但孙子全是哑巴

  第四章说到孙家:“孙家的家长是孙大姑,率领着五个哑巴孙子,哑巴们的父母好像从来就没存在过。”

  孙家人丁兴旺,五个孙子,但莫言却臆想为五个孙子竟全是哑巴。莫言这种对中国家庭的宿命臆想恶心不?

  三、是日本鬼子救了鲁氏“人生人”的三条命

  第九章叙述到:上官鲁氏难产的一男一女双胞胎没有气息,所有的家人包括丈夫、公婆和接生婆孙大姑都已弃置不顾了,在绝死之际,进村侵略的日本军医却细心地救活了两个婴儿,以至于男主角在第十章中感慨到:“日本人杀了我的爷爷和父亲,但也救了我们母子三人的命。”

  莫言在这里是批判了日本侵略者,同时更大力地赞颂了日本侵略者,并还狠狠地感恩了日本侵略者。

  四、日本鬼子进村杀人都是因为游击队“招的祸”

  第十章:“姐姐们齐跪在司马亭面前。他当当地敲了几下锣,用的力气很猛。操他的老祖宗,他骂着,眼泪迸流,说:都是沙月亮这杂种招的祸,他打伏击,戳了老虎腚眼子,日本人就杀老百姓出气。”莫言在这里强调,日本侵略者杀老百姓,都是沙月亮这杂种惹的祸,因为他打伏击。

  莫言把日本侵略者杀人罪恶归罪于中国游击队。这到底是日本侵略者立场还是莫言立场?

  五、“抗日游击队”不忙抗日忙“抢地盘”

  第十一章,游击队长沙月亮说:“现在抗日游击队像蘑菇一样遍地冒出,我们黑驴鸟枪队要以自己的独特风貌压住别的游击队,最终占住高密东北乡这块地盘。”

  游击队长用“压住”别的游击队来“占住”这块地盘,这是“抗日游击队”在抗日,还是“村匪路霸”在互相争抢地盘?不知莫言想表达什么。但不管什么,反正莫言笔下的游击队都没有想方设法去抗日。

  六、“抗日游击队”不忙抗日忙喂驴

  第十一章,沙月亮跳下驴,道:“我们是黑驴鸟枪队,是胶东抗日总队的别动队,奉上司命令,长驻大栏镇组织抗日,你给我们安排住处,准备草料喂驴,安排锅灶造饭。饭菜不要好,鸡蛋大饼足矣。黑驴是抗日的坐骑,一定要喂好,干草要铡细过筛,拌料要用豆饼麸皮,饮驴要用新打的井水,绝对不能用蛟龙河里的浑水。”

  这一段是赞颂抗日游击队抗日,还是批判抗日游击队扰民呢?喂个驴哪这么讲究呢?抗日游击队是在忙如何抗日还是在忙如何喂驴?

  莫言捏造这个故事情节,就是顺笔丑化中国抗日游击队不抗日还扰民,丑化游击队对待人民还不如驴这样的畜生,也就是丑化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抗日游击战争。

  七、抗日英雄战斗能力和水平:

  烧桥没烧到日本人,却烧伤自己的屁股

  第十一章,“五月初五那天,司马库放火烧桥,没烧到日本人,自己的屁股反被烧伤,伤口久久不愈,转变成褥疮。他现在只能趴在床上,高高地翘着屁股。”

  在莫言眼里,这就是我们抗日英雄的战斗水平?这就是我们抗日英雄的战斗能力?这就是我们抗日英雄的战斗形象?莫言捏造故事狠狠地丑化了我们游击队抗日的水平和能力。

  八、耶稣基督——了不起的大英雄大善人

  第十一章,男主角的心态:“后来我知道这就是我们的耶稣基督,一个了不起的大英雄、大善人。”

  “我们的耶稣基督”,莫言眼里心里表达的非常明确:耶稣基督也就是莫言的耶稣基督,才是了不起的大英雄大善人。

  九、沾点“洋腔洋调”就能征服中国人

  “马洛亚捂着胸膛,朝鸟枪队员们走去。他的容貌使他具有了威严,鸟枪队员脸上都有些惊惶和尴尬。如果马牧师能口吐出一串洋文,再挥舞几下手臂,鸟枪队员们也许会灰溜溜退出,即便不口吐洋文,哪怕说几句洋腔洋调的中国话,鸟枪队员们也不敢放肆,……”

  马洛亚在胸口画着十字,哭着说:“主啊,惩罚这些恶人吧,让雷电劈死他们吧,让毒蛇咬死他们吧,让日本人的炮弹炸死他们吧……”

  马洛亚是当地教堂的唯一一个瑞典籍传教士,是男主角母亲钟爱的偷情的并为之生了一对双胞胎的情人。在莫言眼里洋人的容貌就具有威严,而我们的英雄游击队员的容貌是歪嘴的、紫唇嘴的,丑陋不堪入目的(后文游击队长沙月亮是“歪肩膀男人黑瘦的脸)”。莫言写到:如果马洛亚说了洋文,或者哪怕是洋腔洋调的中国话,只要占了“洋”味道,游击队员们也不敢放肆,可他偏偏说了高密的地道的土话,于是游击队员无底线放肆,以至于传教士祈祷“让日本人的炮弹炸死他们吧…”

  传教士宁愿看到日本的炮弹,也不愿看到我们的游击队。莫言表达的是高密的落后愚昧,还是中国人不如让“洋人”来教化,不如让日本侵略者来统治?莫言的对洋人的威力魅力的崇拜到这个跪舔的程度,这也许正是诺贝尔文学奖所喜爱的味道!

  十、游击队就是土匪恶霸

  第十一章,“鸟枪队员凶狠地把我和八姐拽出母亲的怀抱,扔在驴群里。母亲像母狼一样扑上来,但却被鸟枪队员们挡住了。鸟枪队员们开始对母亲动手动脚,那个歪嘴第一个动手摸了母亲的乳房。紫嘴唇嫉妒地挤走歪嘴子,双手抓住我的白鸽,我的宝葫芦。母亲哭号着,抓破了紫嘴唇的险。紫嘴唇狞笑着,撕开了母亲的衣裳。

  接下来的情景是我终生的隐痛:沙月亮在我家院子里与我大姐套近乎;苟三他们一班狐群狗党在我家东厢房里倒腾麦子搭地铺;五个鸟枪队员把我母亲按在了地上。我和八姐在驴群里哭哑了喉咙。”……

  ……“鸟枪队员们轮番蹂躏着母亲。黑驴们轮番嗅着我和八姐。”

  游击战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战争敌后战场战略方针,游击队员是敌后战场抗日主力军,是为人民抛头颅洒热血的抗日英雄,是正义和中国精神的化身。而在莫言眼里,我们英雄的游击队员是歪嘴的、紫唇嘴的,欺男霸女的,和土匪恶霸有什么两样?我们英雄的游击队员与日本侵略者有什么两样?

  莫言捏造故事丑化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游击战争的文学艺术手段是多么高超啊?!

  第十三章,“因为战争,猎枪被形形色色的游击队掠去,使村人们没了武器”。

  莫言用“形形色色”描写游击队形式,用“掠去”来描写游击队从民间征集猎枪,在莫言眼里:游击队是盲流,不是抗日救国的战斗英雄,而是让人民更苦的掠夺者。

  十一、丑化地方戏曲“茂腔”

  第十三章,“高密东北乡的茂腔,俗称“拴老婆的橛子”,茂腔一唱,乱了三纲五常;茂腔一听,忘了亲爹亲娘。”

  这是赞颂茂腔韵律优美,还是否定茂腔乱了三纲五常?!

  十二、高密男孩儿不是哑就是傻

  第十四章,“司马亭的两个傻儿子的头”。

  莫言每次写高密家庭有男儿时,要么哑,要么傻,没有一个正常的,难道莫言的老家就这样受到核辐射变得畸形怪状吗?

  十三、新生婴儿形象

  ——不是天真而是像乌鸦野狗

  第十四章,“二姐一去不复返,没有半点音信。她扔下的男孩带给我们无穷的烦恼。……他的哭声像乌鸦,像癞蛤蟆,像猫头鹰。他的神情像狼,像野狗,像野兔子。他是我的不共戴天的仇敌。”

  一个婴儿在另一个婴儿眼里,像乌鸦癞蛤蟆、像狼像野狗。这实际上就是莫言借着孩子的视角描写了莫言自己眼里的中国新生婴儿的形象。新生婴儿应当是多么天真无邪,但在莫言眼里却是癞蛤蟆野狗一般。莫言的心态伦理绝对是扭曲的。

  十四、日本人也许好于中国人

  第十四章,“母亲无奈地摇摇头,把几个萝卜放在她的面前。日本人——也许是中国人——留给我们的,只有半窖抽了黄芽的糠萝卜。”

  莫言的眼里,日本人好于中国人,因为留给我们生存基础食物的肯定日本人,其次“也许是中国人。”日本人要给莫言颁发超诺贝尔奖!

  十五、丑化中国地方水产

  ——鱼虾黑瘦田鼠鲜美

  第十四章,“聪明的三姐挖掘田鼠的巢穴,除了能捕到肉味鲜美的田鼠,还能挖出它们储存的粮食。姐姐们还用麻绳编织了渔网,从水塘里捞上苦熬了一冬变得又黑又瘦的鱼虾。”

  在莫言的眼里,人类恶心的东西田鼠“肉味鲜美”,人类喜爱的东西鱼虾“又黑又瘦”。莫言的心态伦理是不是有问题!莫言顺笔就丑化了中国地方水产

  十六、中国人都不是正常人

  ——半人半仙,或半人半鬼

  第十四章“因为不吃鸟儿韩赠送的鸟,我们将缺乏营养,像村里大多数人一样,浮肿、气喘,双眼如鬼火一样闪烁不定。”

  “第二天上午,来了一个鹰鼻鹞眼的叫花子。”

  “家里只留下三姐和上官吕氏两人,因为她们一个是半人半仙,一个是半人半鬼……”

  在莫言眼里,中国人的形象:鹰鼻鹞眼,或者双眼如鬼火,或者半人半鬼,就没有一个平头正脸的正常人。这是真实再现,还是恶意丑化?也许对中国人恶意的丑化,正是诺贝尔文学奖评选的标准吧?

  十七、上帝是希望是恩泽、善良而香甜

  第十四章,“我们跟随着举着自己燃烧的皮袄为我们照亮路径的樊三大爷,不是用腿脚,而是用意识,用心,向县城,向北关大教堂,向上帝的恩泽,向那碗腊八粥,进发。”

  莫言真是艺术大师,简单的几句,就把中国人们的希望寄托在大教堂身上,寄托在上帝恩泽上!魔术大师莫言,跪舔教堂,洋大人看了怎么不喜欢呢?

  “我们喝上了上帝的腊八粥,……喝粥的情景令我终生难忘。教堂高大巍峨。十字架上蹲着喜鹊。……穿黑袍的牧师在大锅旁祈祷。几百个饥民排成队伍。……香甜的粥……慈悲的粥……”多么善良而香甜的上帝,多么善良而慈悲的上帝!啊,莫言!……啊,无言!

  十八、丑化新生婴儿

  ——身上有黑有白的山野怪物

  第十五章,“上官来弟的紫貂皮大衣,当然只能包裹着上官来弟的孩子。

  这是一个黑得像煤球一样的女孩。她生着两只有些斗鸡的黑眼睛,两片锋利的薄嘴唇,两只与脸色极不协调的白色大耳朵,这些特征,确凿地向我们证明着她的身份:……”

  莫言笔下的中国新生婴儿,就是这般丑陋不堪:“黑得像煤球”,是非洲黑色人种吗?再配上“斗鸡的黑眼睛”、“白色大耳朵”,是新生婴儿,还是山野怪物?估计用心极为恶毒的外国造谣者,也对中国有莫言这样的语言魔术大师而望尘莫及啊,也会对莫言顶礼膜拜啊!

  新生婴儿不是希望吗?不是天真烂漫吗?莫言的新生婴儿怎么了?丑化新生婴儿就是丑化祖国的未来。

  十九、莫言眼里的婴儿不是畜生就是流氓

  第十五章,“三天之后,我们一家九口,出现在县城大集的人市上。母亲背着我,抱着姓沙的小畜生。四姐背着姓司马的小流氓。五姐背着八姐,六姐七姐自己走。”

  婴儿男主角眼里的另外两个婴儿一个是“小畜生”,一个是“小流氓”。这是婴儿的视野,还是莫言的视野?多么恶毒扭曲的视野!

  二十、中外人物美丑差异鲜明强烈

  中国人:丑陋不堪;

  外国人:高贵而有香气,“我们等候了仿佛一千年”才盼到

  第十五章,“男人和女人。妇女和儿童。男人全都是苍老得如同枯木朽株的老头子,多半是瞎子,不是瞎子的也双眼红肿溃烂。在他们的身边,站着或蹲着一个孩子,男孩或者是女孩。其实很难分辨出男孩女孩,大家都像从烟囱里钻出来的,是煤的孩子。”

  “她钻出来了。……这是一个高鼻蓝眼满头金发的洋女人,……跟随着她钻下车的,是一个……满头乌发的俊美青年,他的神情很像洋女人的儿子……。”

  “高贵的洋女人用手绢半遮半掩地捂着嘴,在人市上转了一圈,她身上浓郁的香气……”

  “怀着说不清是恐惧还是喜悦的心情,我们等候了仿佛一千年,这个珠光宝气、香气扑鼻的洋女人终于站在我们一家面前。……我贪婪地吸着洋女人的香气”。

  “青年把母亲的话翻给洋女人听。她用生硬的汉语说:不,钱还是要给的。”

  中国男人“枯木朽株”,不是“瞎子”就是“双眼红肿溃烂”;中国孩子,“都像从从烟囱里钻出来的,是煤的孩子。”而洋女人“高鼻蓝眼满头金发”,“高贵”而又“香气扑鼻”,“我们等候了仿佛一千年,……洋女人终于站在我们一家面前。”最后还大方善良实在,男主角母亲说不要给钱时,她说:“不,钱还是要给的”。洋女人随身的青年那是一个“满头乌发的俊美”!莫言笔下的丑陋不堪的中国人,“等候了仿佛一千年”,终于闻到洋人的香味,终于欣赏到洋人高贵俊美。莫言在“等候了仿佛一千年”的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颁奖典礼上,终于闻到洋人的香味,终于欣赏到洋人高贵俊美!

  二十一、莫言眼里中国共产党抗日队伍的形象:

  士兵醉酒、斗殴、盗卖军火,奸淫妇女,虐待俘虏,首长勾引良家黄花闺女

  第十六章:,“我们是铁路爆炸大队,……我们大队来这里休整”。大队长姓鲁,政委姓蒋。大队小号兵马童最漂亮,“他大张旗鼓地在村里拜了二十多个干娘。”……“母亲预言:像马童这样漂亮机灵的孩子,多半没有长寿”。果不所然,马童不久被大队枪决,“他的罪名是:盗卖子弹。”马童的爷爷来收尸,对着鲁大队长的脸喷出一口唾沫,道:“盗钩者贼,窃国者侯。抗日抗日,抗成一片花天酒地!”蒋政委严肃地说:“老先生,我们是真正的抗日队伍,一向治军严肃,……”。老人绕过蒋政委和鲁大队长,仰天大笑着朝前走,小毛驴儿垂头跟在他身后。

  听起来颇似治军有方、执法如铁的马童事件,在爆炸大队内部也产生了消极作用。连日来,发生了十几起士兵醉酒、斗殴事件,住在我家的这班兵,也渐渐露出了不满情绪。姓王的班长公然说:“马童不过是个替罪羊!他一个小孩子,盗卖的哪门子军火?人家爷爷是举人,家里良田千顷、骡马成群,还缺那几个小钱?依我看,他小子是死在那群浪干娘手里。怪不得老举人说,‘抗日抗日,抗得花天酒地’。”

  王班长因为发牢骚被处决,由孙家大哑巴代理班长。升任代理班长后,“在我家地道的尽头,那个陈年草垛下边,哑巴奸污了三姐上官领弟。”但戏剧性不明原因,三姐居然爱上了孙家大哑巴,并正式结婚。

  第十七章,一天,孙家大哑巴冲出来,……“踢了一脚甬路上的死者,又逐个地对三个俘虏施以拳打。每人一拳,打一拳一啊噢。打到尽头又回头打了一遍:啊噢!啊噢!!啊噢!! !一拳比一拳狠。最后一拳,竟把那倔强地想昂脖子的俘虏打瘫在地。蒋政委严厉地制止了他:“孙不言,不许打骂俘虏!”哑巴咧开嘴,笑着……

  第十八章,五姐气大姐,大姐恨五姐。“大姐从花格子门的缝隙里,青砖的地面上凌乱地扔着上官盼弟和蒋政委的灰布军装,一只粗布袜子搭在杏黄色的马桶边沿上。上官盼弟赤身裸体地趴在黑瘦的蒋立人身上。大姐撞开门冲进去。”大姐后来对着家人说五姐,“你们看,她还像个黄花闺女吗?她那两个奶子,被姓蒋的啃得成了糠萝卜。”

  第十八章,司马库队伍“一阵对空扫射的排子枪”,…“爆炸大队的队员们乱纷纷地从地上爬起来,东一头西一头地胡碰着。”爆炸大队长兼政委鲁立人自报家门,大声说:“司马支队长,欢迎贵军来我军根据地做客,在这个举国欢庆的日子里。”司马库笑得前仰后合,几乎从骆驼上歪下来。他拍打着驼峰上那撮毛,对着两侧的骡兵和他身前身后的众人说:“你们听到他在喷什么粪?根据地?做客?土骆驼,这里是老子的家,是老子的血地,我娘生我时流的血就在这大街上!你们这些臭虫,吸饱了我们高密东北乡的血,是时候了,你们该滚蛋了!滚回你们的兔子窝,把老子的家让出来。”……限你们在半小时内,从大栏镇撤出去,半个小时后,我就要开杀戒了!”……半个小时后,爆炸大队的大部分队员,水淋淋地爬上了蛟龙河对岸。凄凉的月光照耀着他们的脸,小部分爆炸大队的队员,趁着过河时的混乱,……连夜逃跑回家乡。

  十六到十八章,莫言捏造故事,丑化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队伍:

  “大队长姓鲁,政委姓蒋。”政委一职是中国共产党军队特有的“思想建党政治建军”的标志,只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部队才有政委一职。莫言塑造的“铁路爆炸大队”有一个“政委姓蒋”,非常明确:这支队伍就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部队。

  莫言通过铁路爆炸大队展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队伍形象:“抗日抗日,抗得花天酒地”:士兵醉酒、斗殴、盗卖军火,奸淫妇女,虐待俘虏,首长勾引良家黄花闺女。听到枪声乱作一团,毫无组织能力和战斗力。

  在莫言眼里,这支中共领导的抗日队伍不是在高密建设根据地的人民军队,而是在高密吸人民血的臭虫,被高密当地回来的部队用粗鲁威吓的手段,半小时内就撵滚蛋,赶出根据地,连撤带逃,少部分人员还偷偷擅自离队逃回家。莫言笔下:这就是我们的抗日队伍业绩,这就是我们抗日英雄的具体而生动的形象。

  “不调戏妇女,不打骂俘虏,不拿群众一针一线”的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的中国共产党军队铁的纪律,被莫言嬉笑怒骂得连个空壳都没有了。放手发动群众壮大革命力量,根据地建设,与人民打成一片,军民鱼水情,这一切在莫言笔下荡然无存,在莫言笔下就根本没存在过。莫言的笔法是多么的恶毒扭曲啊!丑化中共抗日队伍又是多么彻底而高超啊?!莫言文笔才能在这一部分显得非常精彩和高超。

  二十二、拯救自己的只有上帝

  以至于男主角在心中祈祷:“他们都是鸟枪队繁殖的绿衣兵,是我的仇敌。现在,该以圣父、圣子、圣灵的名义惩罚他们,阿门。”

  男主角心里觉得只有上帝才能拯救自己惩罚仇敌。这个男主角的上帝崇拜心灵实际上就是莫言的心灵!莫言写到:“大人物来自西方。”是的,莫言的大人物都来自“西方”。

  二十三、莫言对抗日战争胜利的认识:

  抗战胜利了,他却要跳井投河去死亡

  第十八章,“抗战胜利了,但上官金童被乳房抛弃了。我想到了死亡。我要跳井,或者投河。”

  ……“这时,太阳大爹疲倦了,想进窝睡觉,月亮吐出清光,宛若美丽的贫血寡妇。”

  抗战胜利了,但莫言感到被抛弃了,要跳井,要投河。莫言眼里的太阳疲倦了消失了,莫言眼里的月亮成为贫血寡妇。这是对抗战胜利的颂歌,还是对抗战胜利的丧歌?莫言这种笔法用心极其恶毒,莫言丑化了抗战胜利的伟大成就,明确表白了莫言的认识:抗战胜利不是给人们带来幸福和希望,而是带来恐惧和绝望。

  二十四、莫言眼里的中国人美国人形象

  中国人:黑猴一样,苦着脸。

  美国人:温柔,柔软,鲜艳。

  第十八章,“司马库的别动大队,……有十三匹骆驼,……还驮着一个美国人巴比特。在最后一匹骆驼上,驮着黑猴一样的司马亭,…苦着脸,好像满腔委屈。巴比特有一双温柔的蓝眼睛,一头柔软的金发,两片鲜艳的红唇。”

  莫言笔下的中国人:黑猴一样,苦着脸。莫言笔下的美国人:温柔,柔软,鲜艳。莫言的中美对比,春秋笔法,黑了中国的脸,舔了美国的脚!

  第二十一章,司马库说:“巴比特先生是从天而降,天上掉下个巴比特。他的飞行表演,诸位都亲眼目睹了,他让电灯发光,就在我的头顶上”……“自从有了巴比特,可以说是一路顺风,巴比特是福将,他一肚子学问,浑身绝技,……”

  莫言笔下的美国人是天神,是天将,一肚子学问,浑身绝技……,令人敬仰神往!

  二十五、满怀激情歌颂“西方的物质和文化文明”

  第二十一章,因为司马库宣布过,饭后,巴比特将再一次向人们显示西方的物质和文化文明。

  巴比特与六姐的结婚仪式是在教堂举行的,“巴比特是虔诚的基督教徒,坚持要在教堂举行婚礼。”在高密东北乡的教堂里,婚姻饭后,巴比特展示了西方之光:“一道利剑般的白光,突然射在教堂的西山墙上。人们一阵欢呼,……众人都追着白光转了身。那道白光起初照在刚刚从土里挖掘出来、重新钉在十字架上的枣木耶稣的脸上。这个神圣的偶像已经面目全非,眼睛的部位生出一棵黄色的小灵芝。巴比特是虔诚的基督教徒,坚持要在教堂举行婚礼。白天,基督用生长着灵芝的眼睛注视着他与上官念弟喜结良缘;晚上,他用电的灵光照射着基督的眼睛,使那棵灵芝上冒出了白烟。……”……“巴比特在机器旁的灯光里,像神仙一样。”

  莫言眼里:婚礼——教堂——光——欢呼——耶稣——神圣偶像——虔诚的基督教徒——灵芝的眼睛——电的灵光,“西方的物质和文化文明”在莫言的心里是多么神圣,是多么美好,是多么令人心向神往!莫言每当描写中国的人、物质和文化时,都是丑陋不堪恶俗不已,莫言揭露了中国文化的丑与恶,但随时随地对比着歌颂西方文化的神圣和美好!这到底是揭露还是歌颂?

  因为莫言高调:文学永远不是唱赞歌的工具,而是揭露黑暗以及人性的丑恶。

  但仔细阅读莫言作品,他总是一边揭露一边歌颂:揭露的都是中国的丑与恶,赞颂的都是西方的物质和文化文明。实际上莫言不是用事实真相来揭露中国的丑与恶,而是捏造故事来捏造中国的丑与恶,以此来丑化中国的社会和生活。这就是莫言的聪明才智!

  二十六、莫言眼里的中国人形象:丑陋不堪

  第二十二章,

  瞎子徐仙儿,斜着膀子。

  香油店的女掌柜、独奶子老金。

  靠打鱼为生的杜白脸老头,鹭鸶腿。

  去长白山挖人参被狗熊舔去半边脸的方半球。

  福生堂的狗腿子聋汉国,瞪着螳螂眼。

  磕头虫的妹妹斜眼花,跟在村里驻过的每支部队的每个财粮副官都有过皮肉之情。

  磕头虫面黄肌瘦,像一个窈窕活鬼…胸膛上肋骨凸现,眼睛像墓地里的磷火。

  虾酱贩子耿大乐的妻子,娘家是北海人,长脖子小头,头小得与身体不成比例。她的脖子和头的确七分像蛇。

  第二十九章,“大人物尖溜溜的下巴,瘦长的鼻梁,戴一副黑边眼镜,两只黑色的小眼睛,在镜片后闪烁着。他那玩笔砚的手指又细又长,白森森的,像章鱼的腕足。”尖下巴,瘦鼻梁,小眼睛,章鱼腕足的手指,是人?是鬼?

  第三十七章,哑巴没有了双腿,只能用手走路。

  第三十八章第三十九章,

  鸟儿韩:佝偻着腰,两条长胳膊无力地耷拉着。他剃着光头,眉毛花白,…他的脸上,全是大一块小一块的紫色疤痕,两只花花皮的耳朵,…萎缩得像猴耳一样。穿着一身明显不合体的、散发着樟脑味的灰色中山装,他“不说话时便紧缩着脖子,耸着肩膀,双手捂在裤裆间。”

  第四十九章,“除了脑袋略微小一点之外,鹦鹉韩的老婆耿莲莲,其实是一个相当漂亮的女人。……耿莲莲她母亲那颗小得像个扁平的铲子头一样的脑袋在淅淅沥沥的漏雨里、在雾蒙蒙的晨曦里大幅度地摇摆着,确实是三分像人七分像蛇。”

  在莫言的眼里,中国人不是独眼独乳就是歪脖子斜肩膀,像“章鱼”像“蛇”这类爬行动物。莫言真是个丑化中国人的文学大家。

  二十七、莫言笔下中共军队形象之一——不分人群无差别炸人

  第二十一章,第四天晚上,放电影的地点挪到了司马家广阔的打谷场上。司马支队的全体官兵和司令的家眷、村镇里的头面人物、一般的百姓,白布后面,站着或坐着一些老弱病残,他们从反面欣赏电影,也欣赏着看电影的人。

  …………

  十几颗黑溜溜的东西飞了进来,仿佛闪电屙出的硬屎。一阵猛烈的爆炸在司马支队的队伍里发生了。巨大的声响、绿与黄的闪光、刺鼻的火药味几乎是同时发生的。

  神秘的夜。乡亲们,趴下,不要动!司马支队的官兵们,不要动,缴枪不杀!缴枪不杀!喊话声从四面八方逼进来,逼进来……

  第二十二章,爆炸的声浪还没消失,无数闪亮的火把便从四面八方逼上来,独立纵队十七团的士兵们披着黑色的蓑衣,端着上起刺刀的步枪,整齐地喊着号子,坚定不移地往前推进。

  一只颤抖的手抓住了我的胳膊,我抬头,借着火光,看到上官念弟苍白的脸,她也卧在地上,身上压着几具残缺不全的尸首。

  鲁立人(原名蒋立人,为纪念战死的战友鲁队长而改姓)团长带领的十七团,在黑暗和暴雨中把看电影的人赶进磨房,看守俘虏的排长说:“我们优待俘虏,天亮就甄别,愿意参加我们的队伍我们欢迎,不愿意参加的,发路费回家。”这个语言腔调就是当年红军优待俘虏的语言,莫言熟练地运用了红军传统。

  从以上可以看出,莫言笔下的独立纵队十七团,是原来铁路爆炸大队发展起来的队伍,是中共领导的队伍,来到高密东北乡,在放电影的打谷场上,无差别地扔炸弹,无差别炸伤炸死炸碎地方武装部队人员和老百姓。这就是莫言笔下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队伍的形象!

  二十八、土改只是个“讽刺剧”

  第二十五章,“司马粮还说,一乘双人小轿,抬来了一个大人物,十八个背着长短枪的士兵护卫着他。鲁县长见了他,就像学生见了老师一样恭敬。据说,这个人是最有名望的土改专家,曾经在潍北地区提出过‘打死一个富农,胜过打死一只野兔’的口号。”

  莫言这段顺笔写出,共产党领导的土改专家,来去坐轿子,卫兵不离身,高高在上,“与群众打成一片”这个官方宣传形象连个影儿都沾不上边。同时随笔带过:富农的命还不如一只野兔,更不要说地主恶霸了。党的政策是阶级上消灭地主富农,而不是肉体上。到了莫言笔下,是肉体上消灭,而且比消灭野兔还来的轻易。土改是中国共产党的伟大政策,在莫言眼里却成了讽刺剧。

  二十九、顶礼膜拜了美国人

  第二十五章,“你们上官家是砍不倒的旗杆翻不了的船啊。将来美国人占了中国,您家还有个洋女婿……”

  莫言熟练地转换一下笔杆子,就顶礼膜拜了美国人,而且还预测性分析“将来美国人占了中国”,其用意在于有意无意中显示了美国奴才的膝盖!

  三十、混淆革命与反革命的概念和性质

  第二十五章,“我们枪毙的看起来是两个孩子,其实不是孩子,我们枪毙的是一种反动落后的社会制度,枪毙的是两个符号!老少爷们,起来吧,不革命就是反革命,没有中间道路可走!”

  莫言笔下一转,枪毙无辜的两个孩子与不革命就是反革命联系在一起,混淆革命反革命概念,恶毒扭曲革命一题的真实含义。

  三十一、中共政府和军队形象

  ——无组织无纪律,不顾老百姓死活

  第二十六章,“撤退的第一天,高密东北乡十八处村镇的老百姓牵驴抱鸡、扶老携幼,闹嚷嚷地、心神不宁地聚集在蛟龙河北岸的盐碱荒滩上。…

  喜欢热闹的乌鸦在人们头上低飞、观察,并像诗人一样发出震耳欲聋的“啊!哇!”之声。

  ……一位精干的青年干部骑在一匹小白马上,举着一面垂头丧气的红旗……

  ……鲁立人、上官盼弟等县、区干部骑着骡子或马,在路边的盐碱地里来来回回地跑着,竭力想造成一个有秩序撤退的局面。但…撤退从一开始便成了乱七八糟的逃亡。”

  县区政府想有序撤退,但从一开始就成了乱七八糟的逃亡。红旗是垂头丧气的,老百姓是心神不宁的,乌鸦却像诗人。政府是无能的,人不如动物舒畅,而丑陋的乌鸦却成了莫言的诗人。

  第二十六章,“车上那三个小东西灰脸瓦爪,七分像庙里的小鬼,三分像人。”

  男主角的三个幼小的侄子侄女,可爱的中国儿童,在莫言笔下却是“七分像小鬼三分像人”,莫言善于揭露“恶”,连幼儿的“恶”也绝不放过?顺便写来,多么得意之笔?

  第二十六章,被降职成区妇救会主任的上官盼弟,边跑边喊着:“乡亲们,起来往前走啊,前边就是王家丘,又有热水又有油,萝卜咸菜大蒜头,都给大家准备好了……”

  在她的鼓动下,人们站起来,继续前行。

  ……我们到了王家丘。但王家丘既没热水也没油,更没有萝卜咸菜大蒜头。县政府的骡队在我们进村前已经走了,场院上凌乱的干草和马粪是他们留下的痕迹。

  莫言轻松地表达了区政府所说的完全是骗人的。县政府的骡队已经自顾自走了,根本没把老百姓放在眼里,根本没有顾及老百姓的死活。

  第二十六章,带着群众撤离的区政府人员,却自顾自走了。跟着撤离的群众没人组织没人过问,死的死,伤的伤,饿的饿,亡的亡。运送粮食的队伍随意恶毒地征用王剃头匠小推车,“长官,”王剃头匠道,“这小车是花了俺半辈子积蓄啊,你不能剥夺穷人啊。”但小推车还是被粗暴征用了,以至于以小推车为唯一家产的王剃头匠在撤离露营的山野树上上吊身亡。

  “人们陷入困难境地,一动就跌跤,不动就冻死。谁也不愿在这里冻死,于是便在跌跤中开始失去目标的撤退。……母亲做出了一个果断的决定:调头向西南,回家去!……许多的人,都不声不响地,跟随着我们——有的很快超过了我们——踏上了回乡之路。”沿途有“从南边溃退下来的散兵”偷抢百姓的东西,有军帽被戴在羊头上的闹剧,有伤员和卫生员。恰巧碰见男主角认识的“姓唐的女兵,是盼弟的战友。她粗野地斥骂着民夫,温柔地劝慰着伤兵。”

  ……“逃难的人在路上徘徊踌躇,进退两难,……枪子是不长眼的,炮弹是不讲客气的,所有的兵都是老虎下山不吃素食。”

  莫言笔下的中共政府和军队,无组织无纪律,也不顾老百姓死活。莫言顺笔一个细节对比,姓唐的女兵粗野骂民与温柔慰兵,展现了女兵的丑陋恶毒。而姓唐的女兵,是莫言笔下的中国共产党军队的一员,代表的就是中共军队的形象。莫言毫不犹豫不露痕迹地用犀利的笔法,狠狠黑了一下我党我军。并且顺带一句“所有的兵都是老虎下山不吃素食。”这里,莫言来了一个简笔画,让“军民鱼水情“的中共军队跟其他军队没什么两样,误导读者混淆为:侵略兵土匪兵强盗兵国民党兵共产党兵,本质上都一样——下山吃食的老虎。黑得多么恶毒,真是神来之笔!

  三十二、中国共产党军队的形象

  ——军民对立

  第二十九章,“壕沟里热气腾腾,士兵们围在一起吃饭,雪白的馒头,鹅黄的大葱,咔嚓咔嚓,吃得欢畅。香甜的味道让饥肠辘辘的司马亭馋涎欲滴。民夫们坐在折叠起来的担架上,从干粮袋里抓出冻成冰碴的高粱米饭团子,愁眉若结、大口小口地吃着。”

  士兵们雪白的馒头鹅黄的大葱与民夫们冻成冰碴的高粱米饭团子形成强烈的对比,士兵们的欢畅与民夫们的愁眉形成强烈的对比,这是对“军民鱼水情”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军队形象的彻底抹黑,实际上就是对中国共产党倡导的“为人民服务”的彻底颠覆!

  第二十九章,司马亭立功得到勋章回家后过上新生活,莫言用倒叙的手法回顾司马亭立功往事:战斗很激烈,指挥民夫们用担架抬伤员的女连长,看到民夫们没有紧跟她身后,开始着急起来。莫言写到:

  “司马亭,你还磨蹭什么?怕死吗?”女连长横眉立目地说。

  “连长……”司马亭为难地说,“他八成犯了羊痫风……”

  “妈的,早不犯晚不犯,偏选这个时候犯!”女连长粗野地骂着跳下壕沟。她踢了犯病的小伙子一脚,他不动。她用手榴弹敲敲他的膝盖,他依然不动。

  莫言笔下的女连长对犯病的民夫:粗野的骂、用脚踢、用手榴弹敲膝盖,这个形象,简直就是土匪恶霸形象,哪里有丝毫“军民鱼水情”形象。中共如果这样对待人民群众,还会以微弱的星星之火发展成为燎原之势,最后推翻一切反动派建立一个新中国?!莫言黑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队伍形象,信手拈来,妙笔生花,读来生动有趣,实质恶毒之极!

  三十三、新学堂里面的革命反革命

  ——丑化新中国花朵(一)

  第三十章,新社会开辟新课堂,但在莫言眼里:

  先生秦二“戴着这反革命的礼物”——“水晶石磨成的老花眼镜”,坐在讲台上上课。

  学生中捣蛋的是:十八岁的雇农儿子巫云雨、十七岁的贫农儿子郭秋生,恶作剧让先生无法上课,先生以以下一段话告别讲台:

  “各位大爷,秦二冥顽不化,螳臂当车,不自量力,实属该死而不死,老而不死是为贼。多有得罪,请大爷们多多包涵!”

  莫言这一段叙述的意指是,有反革命身份的先生害怕革命的雇农贫农的学生,但这些革命的学生却不学无术,玩恶作剧,“竖子!竖子不可教也!”

  后文还叙述到巫云雨以他家三代雇农为捣蛋的底气,与老师对决:“你以为我怕你?俺家三代雇农,姑家姨家姥姥家,都是贫农……”。莫言笔下从新学堂的角度来点题雇农贫农,到底是歌颂雇农贫农的革命性,还是揭露雇农贫农的劣根性?丑化新学堂,还是丑化新中国的教育?是揭露新社会中存在的恶,还是揭露新社会的恶?

  三十四、腌臜还是天真?

  ——丑化新中国花朵(二)

  第三十一章,课间休息时,…肥胖的方书斋解下裤腰带,…表演着上吊的游戏。

  莫言的新学堂就是这样的腌臜事,难道新学堂就没有欢乐和天真?!难道莫言就不能叙述一点点新学堂的朝气和烂漫?!

  第三十一章,纪琼枝说:“你们都记住,不要拿别人的弱点开心。”

  莫言在小说里是这样提醒别人的,但在现实中自己却拿中国的弱点开心,而且恶意放大来开心。

  三十五、斗气还是生死对决

  ——丑化新中国的“花朵”(三)

  第三十二章,巫云雨、郭秋生、丁金钩、还有村里以奸猾著名的魏羊角,四人在上学的路上,拦住男主角上官金童,肆意欺凌,甚至提议要杀金童,这四个孩子是如此的歹毒!

  金童的侄子司马粮侄女沙枣花来寻金童,与那四个孩子进行对抗,那四个孩子称司马粮是“还乡团留下的野种”,称沙枣花是“汉奸留下的野种”。于是双方展开近于生死的对决。“司马粮带着沙枣花正与那四个小恶棍打着机动灵活的游击战。”…“沉醉在战斗中的四个恶棍对母亲的怒骂不管不顾”,

  这是莫言笔下雇农贫农出身的新中国的孩子,这些孩子成长在刚刚解放的新社会里,竟如此歹毒!莫言是在揭露雇农贫农的劣根性,揭露孩子的恶,还是揭露新社会的恶?难道新中国的孩子没有可以歌颂的天真和烂漫?!莫言放眼望去,新中国的孩子们的形象就是这样的恶吗?!莫言描写新中国孩子打斗的场景很精彩很生动,不愧是文笔大师,他描写新中国的都是恶:孩子的恶,人性的恶,中国的恶。他眼里就是没有欢乐和光明。

  三十六、丑化家庭成分和土改

  第三十三章,

  划为雇农张中光家,以赌博为生。

  “反动的地主阶级,过着花天酒地的生活。司马库一个人就娶了四个老婆!”

  “司马库的四姨太太上官招弟,”纪琼枝的教鞭指向一个拖着狐狸尾巴的女人,“吃够了山珍海味,最后专门要吃黄腿小公鸡腿上那层黄皮,为了满足她的奢欲,司马库家被宰杀的黄腿小公鸡堆积如山!”造谣啊!什么时候我二姐吃过公鸡腿上的黄皮子?我二姐是根本不吃鸡的。司马家的公鸡尸体更没有堆积如山!他们对二姐的侮辱使我心里充满了愤怒和委屈。

  对这种“造谣”,我也充满了愤怒和委屈,莫言也肯定充满了愤怒和委屈。地主小老婆“专门要吃黄腿小公鸡腿上那层黄皮”,亏得莫言能“造谣”得如此荒唐,“专门吃那层黄皮”,能有什么味道和营养?怎么可能养生和长命百岁?莫言以极其细腻的语言与细节,春秋笔法,微言大义,丑化了我们新中国初期党、政府和人民对社会研判的智商和素养!

  第三十六章,“这是鲁立人领导着群众闹土改时的遗迹。”

  伟大的土地改革,是中国共产党让人民当家做主的战略方针和伟大功绩,而莫言却用一个“闹”字来修饰土改,在莫言眼里,土改只是个“闹剧”。莫言忙里偷闲,又黑了一下土改。

  三十七、瑞典牧师比高密东北人高贵

  第三十七章,“一点也不假,你们的亲爹是马牧师,这有什么?你给我把脸洗净,把头洗净,你到大街上挺着胸膛说去:‘我爹是瑞典牧师马洛亚,我是贵族的后代,比你们这些土鳖高贵!'”

  莫言说:瑞典牧师比高密东北人高贵,所以莫言就离开高密到了瑞典领了个诺贝尔大奖。

  三十八、歌颂英雄还是丑化英雄?

  第四十章,哑巴,参加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失去双腿,只能用手行走,成为一个无腿英雄。鸟儿韩被侵华日军押送到日本做劳工,从劳工煤窑厂一人偷跑到北海道山林之中,过着将近十五年野人的生活,最后回到了高密,成为一个传奇英雄。这两个英雄回到家乡高密,同时爱上男主角金童的大姐上官来弟这个寡妇,并发生三人肉搏战,抗美援朝英雄哑巴被打死,上官来弟被判死刑枪决,传奇英雄鸟儿韩被判无期徒刑,在被押赴服刑地旅途中,企图跳车逃跑,被火车轮子轧成了两半。

  莫言创造了两个抗日英雄,又随后创造了两个抗日英雄畸形三角恋这个情节和不光彩的死亡结局,不知莫言是赞美我们的英雄激情和奔放,还是揭露我们的英雄丑陋和罪恶,亦或揭露我们的英雄就是个小丑笑话?

  莫言是赞美爱情,歌颂爱情,歌颂殉情,还是丑化高密人畸形虐恋?高密人就没有正儿八经人伦的恋爱婚姻家庭?

  三十九、捏造故事丑化新中国农场是一个异想天开的恶作剧

  ——“这无产阶级的科学就是一堆臭狗屎!”

  第四十一章,我拿着条子,背着铺盖去报到时,她(农场畜牧队队长)正在种畜场指挥着一场破天荒的杂交试验。种畜场的院子里,拴着一头发情的母牛、一头发情的母驴、一只发情的绵羊、一头发情的母猪、一只发情的家兔。配种站的五个工作人员——两男三女——都穿着雪白的大褂、捂着遮住鼻子嘴巴的大口罩,戴着乳胶手套的手里,都端着一具授精器,好像五个严阵以待的冲锋队员。

  然后,她干净利索地下达了一连串的命令。她命令牛的精子去包围绵羊的卵子。她让绵羊的精子和家兔的卵子结合。在她的指挥下,驴的精液射进了猪的子宫,猪的精液则冤冤相报般地射进了驴的生殖器官。

  一个女配种员,端着绵羊精液的……愤怒地说:“简直是恶作剧!”

  女配种员孤注一掷地、大声地打断马瑞莲的话,“如果无产阶级的科学硬要逼着绵羊和家兔交配并期望着产生新的物种,那么我说,这无产阶级的科学就是一堆臭狗屎!”

  场报主编规劝道:“小乔,听马队长的吧,这毕竟是科学实验嘛,人家天津郊区,把棉花嫁接到梧桐上,水稻嫁接到芦苇上,都获得了成功,《人民日报》白纸黑字登着呢!……”

  解读:

  1.“棉花嫁接到梧桐树上”,

  我没有查到任何报道资料,这是莫言这本书上创造的。

  2.“水稻嫁接到芦苇上”

  搜索到央广网2010年新闻报道,但此项研究是1986年中科院遗传研究所进行的研究,不是1958年大跃进时代,也不存在那时的《人民日报》来报道:

  (武汉农民培育出水稻与芦苇杂交的“高杆水稻”

  央广网 2010.09.1117:14

  中广网武汉9月11日消息)

  芦苇和水稻分属不同种,他们能杂交吗?通过查询,记者了解到:早在1986年,中国科学院遗传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就发表了《水稻与芦苇杂交受精及胚胎发育过程观察》的文章。去年,黑龙江日报也对“芦苇杂交水稻”进行了报道。

  莫言信口开河,来一个偷梁换柱,笔下的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简直是恶作剧”,就成了个荒诞不经的闹剧?!

  “这无产阶级的科学就是一堆臭狗屎!”,这句话想向妄图颠覆搞乱我们的西方文明表达一种什么样的情怀呢?!那什么科学才不是“臭狗屎”呢?这一句话爆发出来,西方文明怎么不喜欢莫言呢?!

  四十、莫言的困难之时靠的是《圣经》

  第四十一章,她(金童的母亲)说:“金童,还是那句老话,越是苦,越要咬着牙活下去,马洛亚牧师说,厚厚一本《圣经》,翻来覆去说的就是这个。……”

  莫言眼里,在新中国艰难困苦的日子里,要活下去,还得依靠《圣经》啊!

  四十一、新中国农场是个无耻的闹剧

  莫言眼里:农场的工作和生活,不是勤劳,不是发展,而是猪与羊配种、羊和兔子配种、牛与猪配种,这些打着破除迷信解放思想旗号的荒诞不经的闹剧;偷吃鸡蛋、偷吃鸡、偷情、偷情不成的自杀的闹剧。如果农场是莫言说的这个样子,我们还能取得社会主义建设的进步吗?我们的社会主义还有价值吗?我们中国的人还是正常的人吗?

  第四十二章,“只有鸡场的几栋用扒坟墓得来的砖头建造的鸡舍还勉强支撑着。”

  扒坟墓自古都是造孽的,会遭报应的。莫言就是喜欢用这种自作孽不可活的笔调描写我们中国人的工作和生活。不知莫言有没有意识到他这种笔法也是“自作孽不可活”,会遭报应的。

  第四十二章,李杜场长……喊叫着:“同志们,不要哭,要坚强,只要我们团结一致,就没有战胜不了的困难……”突然,他捂着胸膛软在了河堤上。……“完了,心肌梗死。”场长刚刚喊着“没有战胜不了的困难”响亮口号,立刻就“心肌梗死”。

  莫言就这样绝妙地一笔双箭一箭双雕:高喊口号的人死了,口号也就死了。这,绝不是“揭露”,这是“丑化”,这是恶意“丑化”!把新中国农场捏造成一个无耻的闹剧。

  这是对我们新中国的建设和社会生活的恶意“丑化”!

  四十二、公社干部比日本鬼子还要坏

  第四十四章,“你是干什么的?”公社干部有些心虚地问。她说:“你甭管我是干什么的,把琵琶还给我!”公社干部说:“我没权力把它还给你,麻烦你,跟我们去公社一趟吧。”女人骂着:“光天化日之下,动了抢了,日本鬼子也没像你们这样!”公社干部飞快地往公社驻地——司马库家大院——跑去。女人骂着:“强盗,流氓,臭虫!”一边骂着,一边无可奈何地追上去。

  我们新中国有过灾难有过曲折有过荒唐,但不至于我们的人民公社干部:“光天化日之下,动了抢了,日本鬼子也没像你们这样!”莫言说我们人民公社干部比日本鬼子还要坏。

  莫言无论怎么抹黑我们人民公社干部,我也不相信我们人民公社干部比日本鬼子还要坏。

  四十三、红卫兵随意打死人

  第四十五章,红卫兵随意打死人,遗弃在路沟边,好像没事儿一样。有人跳水自尽,众多旁观者袖手旁观。

  1963年3月,毛泽东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后,好人好事不断。当然也有坏人坏事。但莫言眼里尽是坏人坏事啊!

  四十四、中国人素质低

  第四十六章,鹦鹉韩提着鸟笼站在检票员身边,说:“干姨,看吧,要不怎么说中国人素质低呢?……”

  莫言随笔带过,就把中国人民狠狠地贬低了一下,过了骂瘾!

  第四十六章,“那个女检票员,例行公事地立正站在月台上,用仇恨的目光送着这辆油漆脱落、咯咯吱吱乱响着的破车。”

  用“仇恨的目光”送着这辆破车。检票员的工作就是检票,可能有情绪,可能有厌烦,可能是漠然,但不至于“仇恨”工作吧。我八十年代常常坐公共汽车,还从来没有看到过车站工作人员用“仇恨的目光”对待过我们乘客。这是检票员“仇恨的目光”,还是莫言“仇恨的目光”?

  第四十六章,鹦鹉韩说:“现在是‘八仙过海,各显其能’,没有阶级了,不讲斗争了,大家都两眼发红,直奔一个钱字!”

  这是一个新时代,“直奔一个钱字”!确实,“金钱至上”价值观,在我们改革开放以来有很大的影响,但纵观社会,除了“钱”,还有很多东西啊:教师的无私奉献,乡情友情的温暖,自由恋爱的纯情,努力学习的热潮……,并不是一个“钱”字了得。莫言的笔下,随时随处,从旧中国到新中国,从独立自主建设到改革开放时期,却满是污秽、恶毒、无底线。

  四十五、孩子要强就拜“浪干娘”

  第四十八章:院子里,酸溜溜的小曲不知从哪张嘴冒出来:“孩子要想长得强啊,拜上二十四个浪干娘啊……”

  孩子要强,就拜“浪干娘”。这是什么逻辑,传输什么理念。污蔑了中国传统的“三从四德”““勤俭持家”,丑化了“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古训。莫言是个文学家,但莫言的笔法无处不在地污蔑和丑化中国社会和中国传统历史文化。莫言本人文学水平也许就是依靠他的“浪干娘”们发展的。

  四十六、丑化改革开放

  第四十八章,“你不要吃惊,这些来卖货的,十个里边有八个是贼,建筑工地上有什么,我就能收到什么。成箱的电焊条,没开包的电器、钢筋、水泥,啥都有。”

  “大栏镇的人,现在一半是贼。”

  这些语言艺术地传输了一个社会现象:做生意的大多数是“贼”,镇上的普通居民一半是“贼”。改革开放使中国人多半变成了“贼”?莫言这个描述实际上就是对中国改革开放成就的污蔑和丑化!

  四十七、丑化纪念碑

  第四十九章,“一群大学生模样的青年男女,先围着纪念碑嘁嘁喳喳议论,然后簇拥在纪念碑周围照相。手捧相机拍摄的是一个姑娘,……胸前还挂着一枚足有半斤重的毛泽东纪念章。……她撅着屁股,好像一匹正在拉屎的小马。”

  纪念碑前的戴着毛泽东纪念章的姑娘,应该是个美景,在莫言笔下却是:“她撅着屁股,好像一匹正在拉屎的小马。”纪念章有“半斤重”。莫言丑化纪念碑和纪念章,他虽然不敢丑化明显,但仍不露痕迹地黑一下,显示自己高超的语言艺术和文学艺术。莫言丑化中国的笔法估计洋人想了多少个世纪也没想出来,这样的莫言,洋人怎么不喜欢一下呢?莫言的笔法比2000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另一个中国人高行健要高超多了。

  四十八、丑化城市环保工作

  第五十章,“因为城市禁狗令的颁布,十几条被主人抛弃了的狗……寄居在垃圾堆里,……它们与城市环保局下属的打狗队结下了深仇大恨。上官金童不久前还听说,打狗队队长张华场的小儿子,被几条凶猛的大狗,从幼儿园的数百个儿童中准确无误地拖出来吃掉了。当时,……一只黑色的狼狗,从高空铁索桥上,像鹰一样飞下来,精确地落在那可怜的男孩的座位上,一口就咬住了他的颈背。几条种类不同的狗,从各自的埋伏地点冲出来,协助着主攻的狼狗,……”

  因为城市禁狗令,狗与城市环保局打狗队结下了深仇大恨。狗锁定目标精准地攻击打狗队长的小孩,“从幼儿园的数百个儿童中准确无误地拖出来吃掉了”。狗有主攻还有助攻,描写得这样具体形象生动,莫言是在歌颂还是揭露?在歌颂狗的聪明还是揭露社会黑暗?,不!都不是!莫言是在丑化我们的社会!

  四十九、丑化公安

  ——“丢了老婆孩子也千万别去报案”

  第五十章,“去报案嘛!天老爷,万万使不得。不报案,只丢了一头牛;一报案,就等于丢了两头牛。乡镇派出所里那些联防队要吃要喝:“先把我们弄到饭店里去喂喂吧!喂饱了才有劲儿去给您破案。”吃饱喝足后”:

  “什么“立案费”、“侦查费”、“补助费”、“差旅费”、“夜班费”,都要你付。俺下跪了,这头牛俺不要了行不行?不行!这是堂堂的公安派出所!是让你戏弄着耍的?不告也可以,拿钱吧,撤诉费一千元!所以呀,别说丢一头牛,丢了老婆孩子也千万别去报案,现在,这公安局什么的,真是……提起来他们,咱老百姓的头皮就发麻呀!……”

  “丢了老婆孩子也千万别去报案”,公安局不是为民排忧解难的,而是让老百姓一提起就头皮发麻的。这还有人权可言吗?这还有正义可言吗?这还有安全可言吗?莫言眼里的中国公安机关就是这个样子?莫言眼里的中国就是这个样子?

  五十、丑化城市却美化教堂

  第五十四章,“出租车……在大街两边呈现着暴发户气派、破落户气派、小家子气派的鳞次栉比的建筑物矫揉造作的注视下、狗仗权势的咋呼中、搔首弄姿的丑态里,突然消逝了。”

  在莫言眼里,我们的城市建筑是:暴发户气派、破落户气派、小家子气派,就没有一个正经的形象。

  而莫言眼里的教堂:

  母亲有气无力地说:“儿啊,陪娘去次教堂吧,这是最后一次了……”

  “教堂……简陋与朴素。……一缕阳光斜射在高高的讲台上。……听众……都坐在小板凳上,膝盖上平放着展开的《圣经》,手里拿着笔,在书上作着记号。……我们头上是一株老槐树庞大的冠,槐花盛开,团团簇簇,犹如瑞雪。闷香扑鼻……”

  “阿门!听经的人齐声呼号,许多女人的眼睛潮湿着。”

  “满树的槐花……纷纷扬扬,香气弥漫,晴空万里槐花雪,落在母亲的头发上、……她面前栗色的土地上……阿门!”

  莫言笔下的教堂是这般美丽如花,如此温馨动人啊!

  “一个年轻漂亮的少妇,把《圣经》装进丝线编织的精致书包,……一个肩膀宽厚、面相憨厚的军人,把一张面值一百元的人民币,折成长条,塞到绿色的捐献箱里。墙上用粉笔写着四个大字:以马内利。”

  爱《圣经》的少妇,书包精致、年轻漂亮;我们“思想建党政治建军”的解放军战士也向《圣经》祈求希望!

  莫言笔下的《圣经》多么神圣高尚!连我们的国防卫士也要对之神往。

  她扑跪在头上戴着荆冠的耶稣画像前,大声地诉说着:“主啊,俺娘死了,您保佑她上天堂,不要让她下地狱啊……”耶稣悲悯地注视着她。

  一个背着保温箱的小男孩溜进院子,……小男孩生着一颗圆溜溜的大脑袋……,额头上布满皱纹,漆黑的大眼睛里,流溢着与他的年龄不相称的绝望的光芒。……他穿着一件破烂的背心,……他的小腿上生着一些化了脓的小疮。

  耶稣是救世主,悲悯地注视着教堂教徒,而我们在教堂外的小男孩却“流溢出”“绝望的光芒”,背心“破烂”,小腿生疮。

  莫言难道不知道:小男孩应该是“祖国的花朵”吗?小男孩不应该是“天真烂漫”吗?

  莫言,你这是在深刻揭露中国社会人性的黑暗,还是在倾心跪舔《圣经》、恶意丑化中国?!连解放军都不放过啊!

  五十一、莫言眼里“正人君子”的标准——“偷人借种”

  第六十一章,“你们听吧!你们笑吧!姑夫,人活一世就是这么回事,我要做贞节烈妇,就要挨打、受骂、被休回家;我要偷人借种,反倒成了正人君子。姑夫,我这船,迟早要翻,不是翻在张家沟里,就是翻在李家河里。……”

  贞洁烈妇,就是“正人君子”。在我成长的乡村,我的同辈尤其父辈祖辈们,也就是可以追溯到1920年代,我所认识和了解的家族延续、子孙延续都是一脉相传。在我所认识了解的方圆十里的农村,现在的中老年人,即我们、我们的父辈、我们的祖辈,从50岁追溯到100岁的人,只有一户在上世纪七十年代离婚的,然后夫妻二人都因为名声问题离开了本村。现在已成中老年的人群中,偶有离过婚的,但离婚率不超过百分之三。几乎所有的家庭都是白头偕老终生不离不弃。失去伴侣的,也有少数重组家庭,但绝大部分(无论男女)为了子孙像《红楼梦》中贾母一样过着自己的大家庭生活,直至终老,用子孙的忙碌而又快乐的生活颐养天年。也有不能生育的,就抱养一个孩子,过着本分而善良的家庭生活。在我所熟悉的地方,无论是解放前,还是解放后,无论是人民公社大跃进,还是文革时代,无论是改革开放,还是今天二十一世纪,“偷人借种,反倒成了正人君子”这是绝对不可能的事。也许莫言眼里的“正人君子”标准就是“偷人借种”。社会中的“恶毒扭曲荒唐”都是莫言颂歌的地方,而善良美丽正义向上都是莫言丑化的地方。莫言用丑化的心态和笔调,丑化中国历史社会,丑化中国人民生活。不知莫言的心态扭曲荒唐到什么程度?不知莫言对生他养他的祖国的爱和情意尚有几丝几毫?不知莫言对《圣经》的爱和热血有几肺几腔?

  五十二、教堂与《圣经》才是救赎的地方

  第六十三章,“教堂的大钟天天响,今天听来格外亲。那嗡嗡的、青铜色的美丽声音,震荡着她的灵魂,在她的心里,激起一圈圈涟漪。”

  “母亲拄着拐棍,拖着腐烂的下体,一步一步的,像攀登漫漫天堂路一样,走进了教堂的大门。

  这天正是礼拜日。马洛亚牧师捧着一部《圣经》……”

  母亲听到这里,泪水落满了胸襟。她扔掉拐棍,跪在了地上。仰望着悬挂在铁十字架上的干裂的枣木耶稣那木呆呆的脸,泣不成声地说:“主啊,我来晚了……”

  “一九三八年初夏,在人迹罕至的沙梁子上稠密的槐树林里,马洛亚牧师虔诚地跪在烙伤初愈的母亲身边,颤抖着通红的大手,轻轻地抚摸着母亲的身体。

  ……在马洛亚感人肺腑的赞美声中,在马洛亚温存体贴的抚摸下,母亲感到自己的身体像一片天鹅的羽毛一样飘起来,……红槐花和白槐花的闷香像波涛一样汹涌。……母亲眼睛里溢出感恩戴德的泪水。这一对伤痕累累的情人在窒息呼吸的槐花香气里百感交集地大叫着:

  以马内利!以马内利……

  哈利路亚!哈利路亚……

  阿门!阿门!

  阿……门……”

  全书以莫言笔下的“母亲”与教堂里的“洋教士”美妙的爱情结束,莫言的“母亲”眼里还溢出“感恩戴德”的泪水,槐花香气为证,直至莫言的“母亲”在槐花香气里逝去。莫言文笔流畅,前后呼应美妙,不愧为文学大师。莫言的“母亲”面对中国男人,都是苦难灾难,丈夫啊,姑父啊,卖狗肉的啊,和尚啦,溃兵啊,都是痛苦折磨报复,唯有遇到捧着《圣经》的“洋人”,才获得救赎,才获得爱情,才获得可以延续香火的“儿子”。

  最后以这一对偷情的情人大叫着:

  “以马内利!以马内利……

  哈利路亚!哈利路亚……

  阿门!阿门!

  阿……门……”

  结束全书,给人以无限遐想的空间与时间,给人以无限希望的寄托和重生。中国人的苦难灾难从中国人身上无法救赎,中国人的苦难灾难只能从捧着“圣经”的“洋人”身上得到救赎,教堂与《圣经》才是救赎的地方。这就是莫言“母亲”的经历,这就是莫言渴求的生活,这就是莫言的精神追求。莫言丑化抹黑中国人的社会和生活,歌颂《圣经》与“洋人”,这就是莫言揭露中的颂歌,颂歌中的揭露!莫言的揭露不是揭露,而是捏造故事丑化抹黑我们的国家和人民。

  结束语

  自1920年以来,百年沧桑的中国,有苦难灾难,但更有美丽善良正义向上。而莫言笔下的1920年以来的百年中国,人是歪脖子斜肩独眼独乳烂腿的,没有一个正经像,生活都是腐烂的畸形虐恋的丑陋恶俗的,从游击队到解放军,从学校到农场工厂,从公社干部到企业家,从售票员到公安,从平民到市长,各个时代、各行各业、各个阶层,全都充满着污秽和肮脏,充满着自私和愚蠢,充满着残暴和无耻,充满着狡诈和陷害,人看起来像动物,动物看起来却美丽超人。唯一美好的充满希望的就是《圣经》、洋人和教堂。莫言笔下的百年中国,全是丑剧、闹剧、恶作剧。

  百年中国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伟大的解放战争,轰轰烈烈的土地改革,卫星上天,航天揽月,从任人宰割一穷二白的中国发展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全民教育,全民卫生,城市建筑拔地而起,小汽车进家庭,高速公路高铁铁路贯通全国,广场舞舞遍中国城市农村的广场,农业基本机械化,手机网络遍中国,等等……,这一切,难道就没有一点点值得莫言歌颂的地方?难道就没有一点点值得莫言客观公正描述的地方?

  文学是用来鞭挞假恶丑,歌颂真善美,传播正能量的,激励公平正义,引导积极向上,创造生活的意义和生命的力量。莫言这本《丰乳肥臀》小说是阴暗的,没有任何一段可以走进课本当作孩子们的教材的,尽管语言艺术高强,但是语言含义恶毒,充彻着负能量,充满着恶和毒。

  百年中国不是没有可歌可颂的地方,而是莫言刻意回避这一切。莫言恶意捏造故事来丑化中国抹黑中国,这说明莫言的心里是阴暗的,这说明莫言也许还是有阴谋的。

  以上是我通过《丰乳肥臀》原文来分析、理解、解读的,纯属个人之言,有误解或曲解的地方,可以商榷,接受一切批评指正。

  2022年7月


    【文/梅边吹笛,本文为作者投稿,原载于公众号“梅边吹笛”,授权红歌会网发布】

「 支持红色网站!」

红歌会网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
赞赏备注
确认赞赏

评论(我来首评..)

大家都在看

热评文章
热点文章
热赞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