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祚庥院士与“一包破碎布”――再谈中国伪精英的思维特质
何祚庥院士大名鼎鼎,不用我赘言多说,那么什么叫“一包破碎布”呢?我先摘录一段文字,然后解释一下其中概念。
――【什么时候全球的精英会把孩子送到中国留学,而不是像今天都把他们的孩子送到美国、欧洲留学?
――什么时候全球的年轻人会最欣赏中国的电影、文化、书籍,而不是像今天他们最喜欢的是美国、欧洲的电影、书籍、音乐?
――什么时候全球的消费者在选择产品的时候,会首选中国的品牌?
――为什么中国出不了乔布斯。他们认为最大的问题是中国的教育不鼓励创新,不鼓励独立自由的思维。
――政商关系。这看起来和教育不相关,实际上有着很深刻的关系。我们应该真正培养起一种平等的意识,让我们的孩子不再追求高高在上的做官的感觉,使孩子知道不是有钱就高人一等。
――我们的孩子从小最愿意当班长、中队长、大队长,而且为了当中队长、大队长不惜让家长跟老师搞好关系,甚至采取一些不正常的办法。而在西方发达国家,平等意识深入人心。很多年前我到新西兰访问,新西兰的大使到机场接我,他说:“很抱歉,您再等一下,我还要接我们的副总理”。等了一会儿,新西兰副总理自己一个人背着包,和大家一起走出通道。大使走上去迎接,副总理说:“还要麻烦你给我看着包,我要去取行李!”拿到大行李准备乘车,外面只有一个司机等着他】
以上摘自龙永图的《从我送外孙女去美国谈谈中国的教育》。文如其人,一如他惯常的杂碎风格,宏大背景包装下抖出的却是絮絮叨叨破杂碎,本想表达中美教育的深层结构差异并如何影响中国文化,他却一连串什么孩子当班长,年轻人看什么电影,总理自己亲自背包来堆砌,简直“一包破碎布”。
这当然没错,教育体制的差异当然会通过各种“象”表现出来,可是因果关系通过哪种形式表达?因果之间通过哪条“链”到达?却是万万不能简单的,有时以直接的方式表达出来――比如手指敲击桌子,桌子就发出响声;有时却以复杂的方式呈现,亚马逊雨林的蝴蝶扇动翅膀与太平洋西岸的台风存在关联,可是你能张口就来“翅膀一扇台风就来”吗?
当然不能,这连五岁男孩都知道,可是这位将普通民众称作“刁民”的龙大人却是张口就来。我这里当然不会在他的文本中没有上下文的刻意挑出一段,这种絮絮叨叨表达在他的演说、谈话、公务活动、私人表达以至各类文本都是随处可见;
事实上,他的“刁民”口头禅、饕餮般的相貌以及絮絮叨叨的语言风格,这三者构成了他独特标志,我这里仅就他的语言风格来解释一下何谓“一包破碎布”。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