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不靠谱系列之:利息是什么?
引言
我们生活的世界,存在着丰富多彩的消费产品。这些产品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我们日常需要的产品,一类是我们偶然需要的产品或者在经济条件允许下才需要的产品。前者比如粮食,我们称之为日常消费;后者比如手机或者汽车,我们称之为积累消费。
无论工人从事那个具体商品的生产,商品的价值都决定于商品当中包含的劳动时间。为避免问题的复杂化,这里不谈价值转形。我们假设:一个人的价值是100,其中粮食是50,汽车是30,是手机20。大数据告诉我们,这个是每个人的消费倾向。
粮食是日常消费,每个月100元的工资一到手,我们就要留下50元,剩余的50元,就要存进银行。什么时候买手机或者汽车,我们才从银行取出来花掉。
银行看到你每月的收入是100元,但是你每月只花50元,剩余的50元不花,他们就觉得是个浪费。既然你不花,我们银行就替你先花掉。等你想花掉的时候,我们再从别的客户存款中,挤出你的钱。
经济学家对此的解释是:经济增长是储蓄带来的,你挣出来的钱,自己不花,就会养活更多的劳动力,更多的劳动力就会创造更多的价值。你牺牲自己的当前消费,为经济发展做出的贡献,理应获得补偿。这个补偿,就是你的存款利息。
居民存款不能创造新的价值
离开了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经济学成为了彻底的庸俗经济学。从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的角度,我们每个人身上都可以用100的时间,其中50的时间是生产粮食,30的时间是生产汽车,20的时间是生产手机。你花30的时间去生产汽车,就一定代表你当月的工资收入中,要花30的钱去买个汽车零件回来吗?
价值是一种工作时间的分配,不代表你的实际收入和你的实际支出,在任何时间段内都是绝对相等的。你的积累消费,它只是你的消费的一种形成状态。你当月挣100元,只花了50元,剩余的50元,它只能代表你的积累消费正处于形成过程中,不代表这个世界有一笔50元的财富,你不花,需要别人替你花!
银行把你的50元存款拿出来,用来投资,属于无中生有,也就是银行体系正在创造一种在这个世界没有任何实物对应的货币。你的50元存款,代表了你为世界创造了50元的通货膨胀。
如果这个50元代表了全社会的居民存款余额,它意味着整个社会用了你的50元形成了固定资产,这个固定资产会带来每年的固定收益。按照平均资本收益率为9%计算,每年的收益就是4.5元。其实这个4.5亿的价值本来就是剩余价值的一部分。
再介绍一下这个9%的资本收益率是怎么来的。设工业项目的建设周期三年,剩余价值率是100%。这样,重工业的静态投资回收期就是3年。因为剩余价值率是100%。重工业建二间厂房,就要给轻工业留一间。这样,轻重工业的静态投资回收期就是6年。资本收益率是要算递增的,每年递增12%,6年翻一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