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建民:关键是大部分人没有弄懂社会主义公有制


  刚读到了《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与工农大众脱节了》(2025-01-07 17:17:27来源: 红歌会网 作者:杨虎)一文。

  文章谈到:“……,当这种‘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与工人阶级和广大农民毫无关系,工农大众基本陷入失业贫困状态,即‘灵活就业’状态,丧失了一切生活保障,而国家资本主义经济对他们没有丝毫帮助时,社会主义的根基确实受到了严重的冲击。在这种情况下,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主导地位和作用受到了削弱,工农大众作为社会主义建设的主力军,却无法享受到社会主义制度带来的实惠,这与社会主义追求的公平正义和共同富裕的目标背道而驰。”

  事实上,对于社会主义国家实行的生产资料公有制,存在着认识上的误区。由于许多人在认识公有制时仍然按照“谁所有谁受益”的产权原则来探讨公有制的性质和特征时,事实上已经陷入了产权的误区。

  在《适应按劳分配公有制生产模式的经济范畴有那些?》一文中,我说明了适用于按劳分配的公有制生产模式的18个经济学范畴。这18个经济学范畴,基于社会主义生产主体一一劳动所有者。因此,社会主义经济学的基本假设就是“劳动人”。

  当我们说到劳动者这一概念时,它包括了以生产资料个体所有的小生产(例如自耕农,个体手工业者)、除了劳动力外一无所有的无产阶级一一即劳动力所有者和生产资料公有化条件下的劳动所有者。第一种劳动者对应于资本主义社会之前的生产方式;劳动力所有者则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相对应,这里的劳动者是雇佣劳动者;劳动所有者则是与社会主义生产方式相对应,这时的劳动者是主体劳动者或报酬劳动者,他们是以社会主义生产主体出现的。因此,社会主义生产方式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第一个区别,就是“劳动人”与“经济人”。

  “经济人”的概念来源于斯密,它是资产所有者或资本所有者的抽象,其本质特征是追求盈利最大化。资产阶级经济学或西方经济学的所有理论,都是以这个“经济人”为默认前提的。从资产所有者或资本所有者出发,一方面我们可以形成资产所有权、产权制度、剩余价值生产方式、按资分配、资产实体、资产阶级法权、业主制、股份制等一系列范畴;另一方面又可以形成以资本为基础的工资、成本、盈利等范畴体系。

  “劳动人”的概念来源于马克思(《哥达纲领批判》),它是劳动所有者或工本所有者的抽象,追求的是盈余(消费价值)最大化。社会主义经济学或劳动阶级经济学的所有理论,都是以“劳动人”为默认前提的。从劳动所有者到劳动所有权,从劳权制度到劳动阶级法权,从按劳分配到消费价值生产方式,从劳动实体到工分制等;另一方面又可以形成以工本为基础的公资、成本、盈余等范畴体系。

查看余下63%

「 支持红色网站!」

红歌会网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赞赏备注

长按二维码打赏

评论(我来首评..)

返回文章
默认表情
添加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

大家都在看

热评文章
热点文章
热赞文章
0
在『红歌会App』中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