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增长模式须全面转型

2025-01-08 704 3
作者: 关公战秦琼 来源: 红歌会网

  2024年中国经济增长一直为疲弱所困扰,不得不在9月26日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一揽子救经济增量政策;接着12月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更是把全方位扩大内需放在2025年经济工作首位。这些政策的出台及把重点放在扩大内需,意味着当前经济疲弱,在于居民消费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重过低(中国为56%,美国达82%,发达国家都在75%以上)。如何应对2025年外部因素对中国经济的冲击,也意味着中国经济增长模式须要全面转型。

  20多年来,中国经济主要是出口、固定资产(主要是政府主导的基础设施投资)、消费(主要是房地产购买)这三驾马车所拉动。首先是出口,中国在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市场大门开启,出口出现跳跃式增长,比如2005年、2010年分别达到27.6%和30.5%,外贸出口成了最大动力。这不仅让中国剩余劳动力得到充分发挥,人口红利呈现出来,外汇储备在短期内也快速积累和增长,而且造就一个门类齐全、产能巨大的现代制造业体系。

  当前中国制造业产能的体量达全球三分之一以上,但中国GDP占世界的比重只有17%。也就是说,中国制造业的产能一半以上须要通过出口来消化。正是这个时期,由于成本问题,美国制造业快速外移,目前美国制造业产能的体量已经下降到17%,但美国GDP占全球比重则高达23%。所以这些年来,美国是中国制造业过剩产能消化的一个重要渠道,如果美国决心扭转制造业的相对衰退,把贸易保护主义及关税作为政策工具,就会迫使中国制造业在全球份额急剧下降,中国制造业的产能过剩和企业竞争“内卷”问题会十分突出。

  中国制造业产能严重过剩

  从公布的数据来看,当前中国GDP平减物价指数(GDP deflator,名义GDP与真实GDP的比率,反映通胀率程度)连续七个季度呈现负增长,这一状态是从来都没有过的,意味着中国制造业的产能严重过剩,企业竞争都在“以价取量”,内卷十分严重。这种经济增长模式已经不可持续,必须转型。

  20多年来,中国政府所主导的基础设施投资,是保证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的主要工具,政府感觉到经济增长下行时,就会加大基础设施投资。比如2015年、2022年、2023年,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分别为10%、4.6%、3%,但其中基础设施投资增长分别高达17.6%、9.4%、5.9%,那是保证经济持续稳定增长最重要的工具。

  2022年疫情结束,为了保经济稳增长,从下半年开始,地方政府城市基础投资就大上快上。当时我在青岛,从当年下半年开始,就看到城市许多大小公园、绿地都在全面翻修,大型郊野公园开始兴建,河道挖建及整修,街道和城镇公路重修等。地方政府基础设施投资全面铺开,是当年全国性的现象。

查看余下51%

「 支持红色网站!」

红歌会网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赞赏备注

长按二维码打赏

评论(共3条)

大家都在看

热评文章
热点文章
热赞文章
3
在『红歌会App』中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