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之辛:读白求恩的故事所想到的

2025-01-10 1129 0
作者: 林之辛 来源: 红歌会网

  随着市场经济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每一个角落,一种观念便流行开来,称“人性总是自私的”。这似乎成为一种“天经地义”,以至于只要一谈到消灭阶级剥削,实现社会主义的共同富裕,就会有人不屑地从鼻子里哼出一声——“反人性”,“乌托邦”。

  然而,这种言论在一篇仅一千字的短文面前却根本站不住脚了,这就是曾经在全中国人民中间广为传播而家喻户晓的《纪念白求恩》。在这篇文章里,我们的教员清清楚楚地告诉人们,世界上就是有这样的人,“毫不利己专门利人”,“毫无自私自利之心”。白求恩就是这种人的典范!

  如果说,在那个曾经的年代里,《纪念白求恩》作为“老三篇”中的一篇,如此深入人心,成为全社会作为共同学习榜样的行为准则;那么,在市场经济年代生长起来的新一代,对于这篇文章的精神就不是那么容易理解了。有人对于一个外国人,不远万里,到一个陌生的国度,帮助素不相识的中国人,在极端艰苦的条件下冒死进行战斗这样一件事情产生疑问:白求恩作为加拿大的共产党员,是不是像许多小说中所描述的革命党人那样出生于贫苦家庭,为反抗压迫或出于生活所迫才投身革命?于是,有许多人去往加拿大白求恩的故居寻求答案。在那里,有一座白求恩纪念馆。纪念馆坐落于一个宁静而风景秀美的小镇。小镇居民对中国人特别热情,有些人还会说几句中国话,在街上用中文向来访的中国游客打招呼。他们以自己是白求恩的老乡而深感荣幸。一位当地老人说:“近几十年来,到这里访问最多的外国人就是中国人。虽然我没去过中国,但我见过的中国人比加拿大人还多。” 在这充满古典风韵、华丽考究的故居小楼里,人们发现,白求恩出生在一个殷实富裕的家庭,他的父亲是教会的牧师,母亲是传教士,在当时社会中是令人羡慕的典型中产阶级家庭,家里有房地产及充裕的金钱,足够白求恩一生享用。白求恩26岁时获得医学博士学位。在来中国之前,他已经是欧美著名的胸外科专家,拥有十多项医疗手术器械的发明专利,发表过十多篇胸外科方面的学术论文,其丰厚的收入足以使他跻身于加拿大收入最高的医生之列。可是当他得知中国人民在日本侵略者的铁蹄下遭受巨大苦难而急需援助时,却毅然放弃了这一切,到中国最艰苦的抗战前线,做一名战地医生,帮助中国人打击日本侵略者。这是纯粹的献身精神,真是“毫无利己的动机”!

  白求恩随身带有打字机,他有记录医疗情况以及写日记的习惯;在硝烟弥漫的战争间隙,他写了大量的报告、信件、新闻稿,还写过反映和颂扬中国人民抗日斗争的报告文学和小说,发到加拿大、美国和英国的刊物上发表。这些都陈列在纪念馆里。其中有一封信是1938年7月当白求恩得知毛泽东指示聘他担任军区卫生顾问并每月付给他100元补助费后的回信。回信是这样的:“尊敬的毛泽东主席:我谢绝每月100元生活补贴,军区己提供我衣食需要,我不需要钱,请将这笔钱用于前线更需要的地方。”

查看余下83%

「 支持红色网站!」

红歌会网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赞赏备注

长按二维码打赏

评论(我来首评..)

返回文章
登录
默认表情
添加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

0
在『红歌会App』中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