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岸英入朝参战过程另有“版本”

2021-03-18
作者: 张兴德 来源: 淮左徐郎


 

  上图照片为在苏联当兵时的毛岸英

  毛岸英参加抗美援朝并长眠在朝鲜,这是人们难忘的记忆。近几年笔者因为写作《抗美援朝重大史实辨析》一书,涉猎了许多资料。其中关于毛岸英入朝参战问题,发现有两个完全不同的版本系列,现分别引述并对其进行简单梳理辨析,以供读者和方家参考 。

  最流行的版本是这样的:

  在彭德怀赴命沈阳的前一天,毛泽东特意在自己家里设便宴为即将赴任的彭德怀饯行。毛泽东没有专门的餐厅,便宴就在书房兼办公室、客厅的“菊香书屋”内举行。在场作陪的只有毛泽东的长子毛岸英,彭德怀不清楚为什么毛岸英在场。这时,毛岸英正在北京机器厂任党总支副书记,朝鲜战争爆发后,作为参加过苏联反法西斯战争的毛岸英按捺不住内心的冲动,向他的父亲毛泽东提出要求参战。毛泽东支持儿子的这一愿望,请彭德怀到家里来,也是为了当面商谈这件事。坐下后,毛泽东对彭德怀说:“岸英想跟你到朝鲜打仗去,他要我批准,我没有这个权力,你是司令员,你看要不要收他这个兵啊?”

  彭德怀一愣,说:“你有工作单位,离不开吧?去朝鲜可有危险哟,你还是在后方嘛,搞好社会主义建设也是对抗美援朝的支持嘛。”

  毛岸英一听彭德怀这样说,有些着急:“彭叔叔,我考虑好几天了。你就让我去吧,我在苏联的时候,当过坦克兵,同德国鬼子打过仗。参加了苏联的大反攻,一直攻到柏林。”

  彭德怀笑答:“好,你这位参加过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坦克中尉,年纪不大,作战经验还是蛮丰富的哟!”

  彭德怀转向毛泽东,用询问的目光看着他。

  毛泽东说:“有话慢慢谈,先吃饭要紧。”

  彭德怀看了一下桌子上的湖南家乡菜,辣椒炒肉、辣子鱼、腊肉,高兴地说:“好菜,家乡风味啊!”说着坐下吃了起来。

  毛泽东一边用筷子往彭总碗内夹菜,一边说:“很多人劝我不要出兵朝鲜与美帝直接对抗,风险太大,还可能会引起第三次世界大战。他们提出的问题也有些道理,但是帝国主义从来就是欺软怕硬,美帝国主义也不例外,我看捅它一下也没什么了不起!”

  “我看最多无非是他们进来,我们再回山沟里去。”彭德怀说。

  毛泽东说:“关键时刻,还要看你彭老总喽。”

  毛泽东站起来,用筷子指着墙上的地图说:“第一步,一定要在北部山区站住脚,就是有块根据地。然后就好办。’

  这时,毛岸英端上两碗稀饭给毛泽东和彭德怀。毛泽东笑着说:

  “岸英,你刚才不是对彭叔叔说打仗有你一份吗?”

  毛岸英转脸向彭德怀身边跨近一步,说:“彭叔叔,现在可以批准了吧。”

  彭德怀只好表态道:“那我就收下你这第一个报名入朝参战的志愿军战士,你就留在司令部当翻译哟,愿意吗?”毛岸英高兴地站起来,向彭德怀行了一个军礼,大声说:“谢谢彭叔叔。”

  (《毛泽东的艰难决策(一)》王波 著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6年1月 北京 第168-169页)

  同这个毛泽东为彭德怀践行,并为毛岸英去朝鲜参战“求情”,彭德怀当场答应,毛岸英于是成为“第一个报名入朝参战的志愿军战士”的说法的大同小异的版本,我还见到有李峰著《决战朝鲜》(中国现代出版社 北京 2017年 第142-144页)、胡兆才著《朝鲜战争 1950--1953》(台海出版社 北京 2017年 第135-137页)、少华 大立 著《毛泽东与彭德怀》(湖南人民出版社 2018年 第341-343页)等等。

  在这个版本系列中,也有些小的差异。例如,有的说是毛泽东主动送毛岸英去前线,即群众流行的“毛主席送儿上前线”。另一种说法是毛岸英知道了主动要求去的,他找到彭德怀不同意,毛泽东设宴为彭德怀践行,代为求情。于是,毛岸英成彭德怀的“入伍志愿军第一兵”的说法。这个版本是早期的流行说法,近年2017年、2018年甚至今年(2020年)出版的抗美援朝史著作中也仍然有延续这样说法的 。

  另一个完全不同的版本系列,是我近年看到顾保孜在《回首中南海;走进中南海》一书的记述:

  就在毛泽东发布《给中国人民志愿军的命令》时,他仅给彭德怀10天时间准备,即10月15日要出动。司令部的小班子,要立即在北京组建。彭德怀从西北来京时只带了一名作战参谋叫高瑞欣(作者按:据有关资料,高是彭德怀到朝鲜后,后从大西北赶去的.到朝鲜只七天,便同毛岸英一同牺牲了。),再有就是他的参谋兼秘书杨凤安了,其他人员要在北京选择。

  在确定司令部的小班子时,彭德怀考虑这个班子要小而精干,麻雀虽小,五脏俱全,要包括军事、机要、秘书、通信、翻译等人员。由谁任司令部的翻译,倒费了一番周折。开始是让军委办公厅的一位科长去,但这位科长抽不出身。考虑来,考虑去,最后根据李克农的意图,作战部副部长李涛将军推荐毛岸英跟彭德怀入朝。

  国庆节前后,毛岸英忙得不亦乐乎。他已经知道了派他入朝参战的事。然而,就在这个时候,他的年轻的妻子刘思齐却患了急性阑尾炎,在医院动手术,他不得不在百忙中抽空去看望妻子,说些体贴话。

  1950年10月初的一天,岸英跑到中央组织部副部长帅孟奇那里,兴奋地说:“帅妈妈,我要参加抗美援朝啦!”

  出于一位久经考验的老革命家对岸英的关怀爱护,帅妈妈对岸英赴朝自然有自己的想法。她对毛泽东一家人的情况,尤其是他们对中国革命的贡献和牺牲太了解了,而且她对岸英的身世也太了解了。他是一个多么有培养前途的孩子呀!帅妈妈简直把他当成了自己的亲生儿子一样。所以,帅妈妈一听岸英要到朝鲜去打仗,第一个反应是四个字:“我不同意!”

  这回轮到岸英开导年过半百的帅妈妈了。

  “帅妈妈,你别急呀!你听我说,我回国后到过农村,参加土改、整党,也到工厂搞了几天,但是没有体验过军事生活。在苏联倒是进过军校,搞过军事训练,也参加了大反攻,但那是胜利之师的追击,德寇兵败如山倒,没有真正地打过仗。”

  帅妈妈不悦地说 “你刚刚要求从社会部调到工厂去,我当时不同意,你又再三再四地请求。好吧,刚去不久,又要上前线。”帅妈妈想了一个缓冲之计,对岸英说“你不是喜欢研究政治经济吗?现在要充实中央马列学院。你可以去那儿工作。”

  帅妈妈是个很有经验的组织家,她虽然眼睛不太好,可头脑十分精明:她来了个“迂回侦察”,说:“岸英,我知道是谁要你去的。”

  在爸爸和帅妈妈面前,岸英是个一根肠子通到底的坦诚之人,经不起帅妈妈这一迂回战术的进攻,他不加犹豫地坦白说:

  “帅妈妈,李伯伯要我去!”

  “李伯伯胡扯!”帅妈妈发火了,“李克农是搞安全工作的,他又不会打仗,你听他的做么子?”帅妈妈恼怒地说。

  岸英一时觉得说走了嘴,马上兴奋地以解释的语气说:“帅妈妈,我自己也愿意去!”

  “你自己也想去?”她心里稍许平息了一点怒气,说:“不过,这样的大事,你一定要征求爸爸的意见。你爸爸同意你去,你就去;不同意,你就别去!”

  岸英答应着,站起身就要告辞。

  帅妈妈留他吃饭。这是惯例,……这次,岸英没有心思吃饭,他说还有许多事要办,许多地方要打招呼,而最主要的是他要征询父亲的意见——去不去朝鲜?

  毛泽东一向不把子女当成私有财产,对家务事、儿女情也看得非常淡泊,他总把自己的孩子,看成是千千万万接班人之一。当然,这并不是说他没有一点偏爱,他是很钟爱岸英的,对他抱有很大很高的期望。可是,在工作安排问题上,他是把自己的子女,当做一个普通党员、普通工作人员,完全由组织部门去调动,去安排,去发挥螺丝钉的作用。特别是在关键问题上,毛泽东从不让岸英有任何特殊的感觉。1949年12月,毛泽东有生以来第一次出国,去苏联与斯大林会晤,李克农护送至边境,为在边境与苏方交接方便,李克农带了岸英同行。毛泽东在前边的车厢里。他们在后边车厢。人们都不知道岸英也在车上,但毛泽东知道。到了东北后,毛泽东要随行秘书注意,不让岸英过境到苏联;并告诉克农,边境交接工作完毕后,一定要把岸英带回去,不要让他过境到苏联,即使他的俄语水平很高,不该他参与的事,也不能参与。

  他唯一寄予厚望的儿子要上前线,这对于毛泽东,确实也是个艰难的抉择。战争所造成的后果是难以预测的,在战争年代,他已经失去了五位亲人,杨开慧、毛泽民、毛泽覃、毛泽建、毛楚雄,为此,当岸英向他提出要赴朝参战时,他陷入了沉思。

  毛泽东经过考虑,很快他便做出果断的选择——同意毛岸英入朝,并托付给彭德怀照管。谁让他是我毛泽东的儿子呢?他不去,让谁去?

  当然,组织部门选择毛岸英赴朝,也是有充分理由的:一是岸英俄语好,二是政治上可靠。志愿军司令部确实需要有一位这样的人。既然朝鲜问题要和苏联打交道,还有苏联专家在前方,战斗中还需要苏联空军的支援,况且战争形势又瞬间万变,更少不了精通俄语的翻译。再说,岸英的英语也很好,打起仗来,少不了也要和美国人打交道。

  组织上选中毛岸英是正确的;毛泽东的抉择是正确的;毛岸英的要求也是正确的,他要在血与火的考验中磨炼自己。但帅妈妈的想法、担心也是有道理的,谁不知道战争是无情的……

  在毛泽东发出那份字字千钧的入朝作战命令的当天,一架伊尔型飞机,飞转着螺旋桨,从北京的机场起飞,在阳光灼灼中腾云驾雾,直飞山海关外的沈阳城。

  (《回首中南海:走进中南海》 顾保孜 著 杜修贤等摄影 东方出版社 北京 2015年 第231-233页)

  同这个版本所述史实完全相同的还有金振林著《见证毛岸英》(河南人民出版社2011年 郑州),书中明确记述这样一个史料:作者在1978年12月19日在万寿路6号院中组部宿舍采访了原副部长帅孟奇老人。“ 人称帅大姐,当年81岁,双目失明,但记忆力极好。”(第180页)帅大姐述说的史实同顾保孜本所述完全一样(见该书第197页-198页)。同时,金振林的书中强调,李克农所以推荐毛岸英去抗美援朝,是毛岸英还有一个身份是李克农的机要秘书,李克农就在前几个月还带着他去次苏联进行工作访问。众所周知,李克农在外交部、中央军委、社会部等多部门任领导职务,都是负责情报工作的。这样,从毛岸英对帅大姐说是“李伯伯要我去的”语境看,他除了任志愿军总部秘书兼翻译,还同时兼有李克农秘书的身份。(笔者按:此前笔者写作此文时,并没有看到金振林著《见证毛岸英》一书,笔者在对比研究金振林的《见证毛岸英》与顾保孜的《回首中南海:走进中南海》这两本书以后,发现这两本书是同一个来源,因为在给彭德怀组建工作小班子的时候,共同说当时彭德怀带在身边的随员有参谋高瑞欣。其实,这个史实是错的。高瑞欣是彭德怀到了朝鲜后才去的。高从西北局到朝鲜刚刚一个星期就同毛岸英一同牺牲了,也留下了一个新婚的妻子。这样一个史料的差错共同,可见同源。不清楚是谁抄谁的,暂且存疑。不过看二书出版的时间一为2011年、一为2015年。且金振林版本中明确说,他于1978年12月19日在中组部宿舍采访了帅大姐。

  这两个版本系列在史实上有原则差异,有必要辨析一下:

  其一、第一个版本系列不知原始版本出于何处,有人对第二个版本的出处权威性表示怀疑。但是,同为严肃的作家王波在2006年1份出版的著作,用的是第一个版本系列(见前面引文),而在2018年出版的《彭德怀入朝作战纪实》,却取第二个系列说法:

  “作战方案是首长与参谋班子集体智慧的结晶。开始确定跟彭总的小班子里,没有毛岸英。叶子龙让军委办公厅的一位科长去,但这位科长抽不出身来。这时,作战部副部长李涛将军推荐毛岸英跟彭总入朝。毛岸英当时是北京机器厂党总支副书记,新婚不久。毛岸英很乐意去,马上报告毛主席,毛主席很快同意了。彭总却不大同意毛岸英去朝鲜。但毛岸英说自己参加过苏联卫国战争,一定要参加抗美援朝。毛主席也坚决主张他去。这样,毛岸英作为彭总的俄文翻译就进到这个高层小班子里来了…… ”(《彭德怀入朝作战纪实》王波 著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18年11月 北京 第71-72页)

  从时间和作者看,顾保孜的说法是晚出的,而他又是经常出人中南海的人物,他的著作一改传统说法,不可能没有权威来源。值得注意的是王波2018年出版的《彭德怀入朝作战纪实》一书中,更改了他在2006年著的 《毛泽东的艰难决策(一)》一书中的传统说法。王波是一位严肃的学者。他为何更改,自有其道理,只是他在后一部著作中没有交代;笔者近来看了金振林著《见证毛岸英》一书后,感到第二种说法更可信。书中明确说,他亲自采访了帅孟奇帅大姐,并有明确的时间地点和帅大姐的健康情况(头脑清醒)。因此,这第二种说法应该更可信。

  其二,第一个版本系列讲毛岸英主动要求参战的可能性是不存在的。因为当时组成志愿军这仅仅是中央政治局极少数的几个人定的,属高度机密。各省市党政领导和中央的党外民主人士领导都不知道,甚至连邓颖超这样的人都不知道。毛岸英当时住在工厂里,毛泽东是不可能将此事专门透露给毛岸英的。毛泽东当时决策抗美援朝出兵是他一生中少有遇到的艰难决策时期。当时有许多难题和重大问题摆在他的面前,要他一一反复审慎考虑决策。在这他一生少有的极度艰难、超负荷工作和压力的情况下,还可能有心思想到让毛岸英参加抗美援朝吗?——这有背人的常理。

  其三,1950年10月5日中央定下抗美援朝以后,周总理主持中央军委和总参连续开会,紧急落实出兵的一系列工作,其中就有为彭德怀组建一个精干的小班子,包括秘书、参谋、机要、通讯、翻译人员。8日一早彭德怀就率领他的小班子出发去沈阳工作。7日晚上毛泽东请彭德怀吃饭是可能的,但在这个时候提出毛岸英参战、彭德怀让他当翻译,有违事情的常理。无论是毛泽东还是毛岸英提出参军,都不可能等到临出发的头天晚上。小班子也不可能在临出发的头天晚上还没有俄语翻译,让彭德怀临时“任命”毛岸英。按当时北京机器总厂的厂长胡光的回忆,毛岸英是10初的一个晚上到胡光家告诉他要到朝鲜去的(见《见证毛岸英》第179页),这个“晚上”应该只能是10月6日,因为7日晚上是毛泽东请彭德怀吃饭。8日早彭德怀就同他的小班子飞沈阳了。也就是说,在毛泽东请吃饭前的6日,就定下了毛岸英赴朝。毛岸英去看帅大姐以及看他的妻子,都是6日的事情。

  其四,军委急于为彭德怀成立一个司令部的小班子,没有合格的俄语翻译是万万不可的。李克农所以推荐毛岸英,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毛岸英做过李克农两三年的机要秘书,熟悉情报工作。志愿军司令部需要这样一个人。在金振林著《见证毛岸英》中明确讲,“毛岸英是中办派到彭德怀麾下担任秘书及俄文翻译的,但他还有一项正式职务:李克农的机要秘书及俄文翻译。”(李克农在朝鲜战争爆发前后,曾带毛岸英赴苏进行工作访问和情报交流。)这也是一般人不能胜任的。他虽然是毛泽东的儿子,但当时我党我军情况就是一切服从工作的需要。当时确实没有更好的人选。况且,又是在彭德怀身边工作,一般来说,还是比较安全的。帅孟奇不同意毛岸英去朝鲜也是可以理解的。

  其五,第一版本为什么长期流行?一是可能同史料的披露有关。二是可能同人们认知有关,觉得“毛泽东送儿上前线”和“报名参加志愿军第一人”,要比组织决定的生动感人;三是觉得毛岸英赴朝参战“先由组织决定通知毛岸英,后由毛岸英告知毛泽东同意”这样的事情不可理喻;四是觉得当初李克农、李涛似乎也不能、不会、不敢提出来让毛岸英参战赴朝。其实,这正是第二个版本的真实之处。那个时代就是那样的风气。人与组织、人与人之间是一切以工作为重。这第二个版本应该是真实可信的,也并没有贬低毛泽东。“毛泽东送儿上前线”说同样成立。当时可能是彭德怀不同意。毛泽东7日晚为彭德怀践行也该是真的,这“践行”应该有多重涵义(毛泽东请一些赴朝的高级将领吃饭是常有的)。可能是后来人,不知当初细节,不清楚或有意将前面组织研究的情节给省略了。变成了第一版本只留下毛泽东为彭德怀送行的情节并加以合理想象和演绎。

  如果以上分析成立,那么,毛岸英入朝大概情节应该是这样的:军委在匆忙中为彭德怀组建司令部小班子的时候,李克农推荐,李涛决定,任命毛岸英为志愿军司令部的秘书和俄文翻译(同为李克农的机要秘书和俄文翻译)。这个小班子组建确定的时间,当为6日上午之前,由军委(“帅妈妈,李伯伯要我去!”)直接通知的毛岸英。6日毛岸英去看“帅妈妈”时,毛泽东还不知道毛岸英参加抗美援朝(帅大姐对毛岸英说:“这样的大事,你一定要征求爸爸的意见。你爸爸同意你去,你就去;不同意,你就别去!”),毛岸英离开了帅大姐后,才到毛泽东那里告诉他赴朝参战的事并获得了毛泽东的同意,以后又去看望住院的妻子等人,晚上他又回到北京机器总厂,到当时厂长胡光的家同他告别(见《见证毛岸英》第179页)。毛泽东在7日晚为彭德怀践行。8日一早,同彭德怀及其他的“小工作班子”的人飞沈阳。

  这里,过去所谓“毛岸英是报名参加志愿军第一兵”说法应该改为“志愿军第一批兵”更好些,因为当时彭德怀的小班子已成立,10月8日同彭德怀一个飞机飞赴沈阳的就是这个小班子的成员。而“毛泽东送儿上前线”的说法则是不虚的。当时开始虽然是组织决定,但自然要有毛泽东的同意。对此,70年代,他同老友周世钊谈话,回忆当初的心里历程时说:

  ……派谁去呢?我作为党中央的主席,作为一个领导人自己有儿子不派他去抗美援朝、保家卫国,又派谁的儿子去呢?人心都是肉长的,不管是谁,怜子之心都是一样。如果我不派我的儿子去,而别人都像我一样,自己有儿子也不派他去上战场,光派别人的儿子去上前线打仗,这还算是什么领导人呢?

  ……“岸英牺牲以后,当时有人提议要把他的遗体运回国来安葬,我没有同意。我说服同志们,岸英不仅是我毛泽东的儿子,也是中国人民的儿子,他是响应党中央的号召,为抗美援朝,为保家卫国而牺牲的,就把他的遗体安葬在朝鲜的国土上,让它显示中朝人民的友谊,让中朝人民的友谊万古长青。” (参见谢柳青:《毛泽东和他的亲友们》 河北人民出版社 1993年2月版)

  这是一代伟人的心扉!

  总之,毛岸英参加志愿军入朝作战,虽然版本不同,但是,他是入伍志愿军的第一批兵(早在东北组建的东北边防军的第十三兵团等部队是在10月8日中央军委下令后,才正式改编为中国人民志愿军的。因此,彭德怀的小班子是第一批的中国人民志愿军)、毛主席送儿上前线的真实历史,永远是我们国人心中不可磨灭的记忆,成为我们子孙后代的极好的教科书。

「 支持红色网站!」

红歌会网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
赞赏备注
确认赞赏

评论(共1条)

大家都在看

热评文章
热点文章
热赞文章
在『红歌会App』中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