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海回眸】毛岸英和父亲毛泽东二三事
在毛主席纪念堂毛泽东革命业绩纪念室里,展示着一张照片,照片里是两件衬衣、一双袜子、一顶军帽和一条毛巾,这是毛泽东珍藏的毛岸英的遗物。1950年10月,新婚不久的毛岸英主动请缨参加志愿军入朝参战,奔赴抗美援朝的战场。11月25日,年仅28岁的他为革命事业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他牺牲后,毛泽东作为一名父亲,瞒着所有人,把毛岸英留下的衣物叠得整整齐齐放在身边,悄悄地珍藏了20多年,这期间他曾多次搬家,但身边的工作人员从来没有发现过这些衣物。一直到1990年,工作人员整理毛泽东遗物时才发现。每当我们看到这张照片都能感受到那份浓浓的父子深情。让我们一起追忆毛泽东和毛岸英父子间的二三事,寄托深深的崇敬与怀念。
▲毛泽东珍藏的毛岸英遗物
毛岸英喜接毛泽东的复信
1936年6月,中共地下组织找到流落上海街头的14岁的毛岸英和13岁的弟弟毛岸青,并被安排去苏联学习。1937年初,兄弟二人进入位于莫斯科市郊的苏联第二国际儿童院。由于各方面表现都很出色,1939年1月毛岸英当选为儿童院少先队大队长。
这年11月,时刻惦记两个儿子成长的毛泽东同他们有了书信联系。后来,在伊万诺夫市上中学的毛岸英,写了一封长信,将他在苏联新的环境中学习、生活的情况向父亲作了汇报。毛岸青也写了一封短信。毛泽东无奈工作过于繁忙,在接到他们来信很长一段时间后,到1941年1月31日才写了回信。
在信中,毛泽东认为,年轻人记忆力好,精力充沛,应该“多向自然科学学习”。他说道:“目前以潜心多习自然科学为宜,社会科学辅之”;“政治是要谈的”,但以“少谈些政治”为宜。他强调:“总之注意科学,只有科学是真学问,将来用处无穷。”他和蔼地告诫:“人家恭维你抬举你,这有一样好处,就是鼓励你上进;但有一样坏处,就是易长自满之气,得意忘形,有不知脚踏实地、实事求是的危险。”同时,毛泽东以平等协商的恳切态度袒露自己的心声:“我的意见,只当作建议,由你们自己考虑决定。”
随信一道,毛泽东还给毛岸英、毛岸青和其他在苏联的革命家的后代寄去了包括中国小说、史地图书与哲学著作在内的21种共计60本图书,以期他们把所学到的马克思主义、现代科学知识同中国国情融会贯通地结合在一起。
毛泽东送毛岸英上“劳动大学”
1941年6月苏德战争爆发后,毛岸英先后进入苏雅士官学校快速班、莫斯科列宁军政学校和伏龙芝军事学院学习。军校毕业后,毛岸英被授予中尉军衔,任苏军白俄罗斯第一方面军坦克连指导员。随后,参加苏联反法西斯战争的战略反攻,从白俄罗斯一路勇猛西进,直指德国法西斯老巢柏林。战争结束后,毛岸英受到斯大林接见,并受赠手枪一支。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