耗时近10年!周恩来称其为“新中国奇迹”

2022-05-15
作者: 共产党员 来源: 微信公众号“共产党员”

  从高空俯瞰今天的林州市,一条蜿蜒曲折的河流围绕着太行山,延绵70多公里,宛如一条长长的绿色丝带系在山腰。五十多年来,这条涓涓细流无声地滋养着林州的土地与人民,但它并不是出自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而是来自于原林县十万人民的双手,它的名字叫作“红旗渠”。

  林县位处河南、河北、山西三省的交界处,西接太行山,北邻浊漳河、清漳河和漳河三条河流。但由于特殊的盆地地形和太行山的阻隔,三条河流“绕林县而过”,因此,历史上的林县“十年九旱”“水贵如油”。1957年起,当地县政府组织修建了英雄渠、淇河渠等水利工程,水库、深井、灌渠等纷纷建成。但由于水源有限,仍未能有效地解决林县大面积的干旱问题。

  红旗渠水绕太行。来源: 林州市人民政府官网

  1959年,为了“釜底抽薪”式地解决林县的干旱问题,使老百姓不再为水所困,当地政府决定重新“修渠引水”。当年10月,林县县委召开会议决定把浊漳河的水引到林县来,时任林县县委书记的杨贵发出了“重新安排林县河山”的号召。经过多次测量,引水点最终选在了海拔464.75米、高出林县14.7米的山西省侯壁村。

  1960年2月,“引漳入林”工程正式启动,次月,林县引漳入林委员会在盘阳村召开全体会议,会上把该工程正式命名为“红旗渠”,意为“高举红旗前进”。

  劈开太行千重障。来源: 林州市人民政府官网

  面对当时缺少技术人员、粮食不足、资金短缺三大现实问题,林县政府和人民正是凭借着这股子“高举红旗前进”的精神,以“愚公移山”的勇气克服重重困难开山建渠。缺少专业的工人,近10万来自林县不同村镇的农民就轮番上阵修建工程;没有房子,大家就住在悬崖洞中;粮食不足,大家就上山挖野莱,下漳河捞河草,佐以主食充饥;资金和技术短缺,大家就用铁锹和十字镐这样简单又原始的工具开凿山体。

  英雄炮手常根虎 来源:林州市人民政府网站

  在整个红旗渠工程建设过程中,先后涌现出诸如凌空作业的炮手常根虎、舍己救人的女英雄李改云、九死一生仍不下火线的凿洞英雄王师存和极度认真的技术骨干吴祖太等一批先进典型,亦有81名英雄为之献出生命……

  1969年7月6日,前后耗时近10年的“人工天河”红旗渠工程全线建成通水,以红旗渠为主体的灌溉体系基本形成。沿渠而下的涓涓细流在此后的五十余年里始终滋养着林县数十万群众,而“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也激励了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不畏艰难、砥砺奋进。

  1974年,新中国代表团参加联合国大会时,放映的第一部电影就是纪录片《红旗渠》。上世纪七十年代,周恩来总理亦曾自豪地告诉国际友人:“新中国有两大奇迹,一个是南京长江大桥,一个是林县红旗渠”。

「 支持红色网站!」

红歌会网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
赞赏备注
确认赞赏

评论(我来首评..)

大家都在看

热评文章
热点文章
热赞文章
在『红歌会App』中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