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对苏联哲学的关键超越(续)

2021-12-27 709 0
作者: 士心 来源: 红歌会网

  社会主义不同以往的标志:1.公有制包括集体所有制 2.劳动者参加管理 3.逐步消灭根本分工

  以往的社会到原始社会解体,政治是金字塔结构,经济上是少数人掌握生产资料,也就决定了生活资料的分配。管理者与劳动者的对立、分离,政治以经济权力为基础。以往的私有制社会的转变和前进,以接近顶层权力的生产资料掌握者推翻旧有的统治阶级。资本主义的资产阶级推翻封建社会的地主和领主及一神教的庇护,后者推翻奴隶主阶级,莫不是如此。“首先制造舆论,夺取政权,然后解决所有制问题,再大大发展生产力,这是一般规律。在无产阶级革命夺取政权以前,不存在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而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在封建社会中已经初步成长起来。”

  制造舆论即制造意识形态,是夺取政权的前导。推翻旧有的统治阶级,除了夺取政权,改变所有制,还必须推翻其占有统治地位的思想。“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这就是说,一个阶级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力量,同时也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精神力量。支配着物质生产资料的阶级,同时也支配着精神生产资料,因此,那些没有精神生产资料的人的思想,一般地是隶属于这个阶级的。占统治地位的思想不过是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关系在观念上的表现,不过是以思想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关系;因而,这就是那些使某一个阶级成为统治阶级的关系在观念上的表现,因而这也就是这个阶级的统治的思想。”《德意志意识形态》《马恩选集第三版第一卷211页》解除思想约束,才能调动革命阶级及其附属阶级的力量。这在资产阶级革命过程中成为显著的事实,欧洲各国也是依照这个形式开展的。俄国革命和中国劳动者的革命,不过是仿照资产阶级革命一般规律。

  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分工只是从物质劳动和精神劳动分离的时候起才真正成为分工。······我们从这一大堆赘述中只能得出一个结论:上述三个因素即生产力、社会状况和意识,彼此之间可能而且一定会发生矛盾,因为分工使精神活动和物质活动、享受和劳动、生产和消费由不同的个人来分担这种情况不仅成为可能,而且成为现实,而要使这三个因素彼此不发生矛盾,则只有再消灭分工。”《马恩选集第三版第一卷191页》

  从苏联垮台的历史教训中看到:关键是没有消灭根本分工,稳固在经济生活上的金字塔政治结构必然存在,窃取最高权力的个别人,可以推行其思想,然后改变所有制。这就是戈尔巴乔夫演变的过程,苏联和东欧垮台的根本原因。以苏联为典型的社会主义制度,把公有制形式作为主要内容,没有把经济管理权让渡与劳动者,金字塔政权结构也就不可能转向劳动者参与的扁平结构。这就是本文开头说的社会主义不同以往的第二个特征。

查看余下62%

「 支持红色网站!」

红歌会网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赞赏备注

长按二维码打赏

评论(我来首评..)

返回文章
登录
默认表情
添加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

大家都在看

热评文章
热点文章
热赞文章
0
在『红歌会App』中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