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仲泉:毛泽东思想与“第二个相结合”
十九届六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继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之后,再次提出“两个相结合”思想,“第一个相结合”即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第二个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这里谈谈毛泽东思想的“第二个相结合”。
毛泽东一生酷爱优秀传统文化,善于用马克思主义观点化古为今,点石成金
毛泽东一生酷爱中国传统文化。他从小就博览群书,涉猎面极广。他不仅用心攻读过“四书五经”等经典古籍,还读了从先秦诸子到明清思想家的著作,以及浩瀚的二十四史、司马光的《资治通鉴》、116卷《御批历代通鉴辑览》和郑观应等人的近代时政著作。他在上中学时写的论商鞅变法的习作,被老师嘉奖为“才气过人,前途无可限量”,“练成一色文字,自是伟大之器,再加功候,吾不知其所至”。这位老师尽管有过人之识,但他无论如何也不会想到他教的这个学生会成为新中国缔造者的“伟大之器”。
毛泽东的过人才气,并非天生的。他出身不是书香门第或官宦世家,乃山村农户。他的才气,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谙熟,完全是靠一勤二奋获得的。光“勤”不行,一定要“奋”,“奋”有目标,是动力。为了获取更多知识,毛泽东在长沙读高等中学期间曾退学半年,到省图书馆进行自修,像牛闯进菜园一样,不停歇地攻读了大量书籍。他的传统文化深厚根基,主要是在青年时代奠定的。
毛泽东酷爱古籍,但不拘泥古籍。他倡导马克思主义理论要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这里的中国具体实际,既包括现实实际,也包括历史实际。对于后者,即是用马克思主义解读中国传统文化,让传统文化为革命事业服务。
这里最著名的例子就是他对“实事求是”的新解。“实事求是”本是古代中国的一个成语,典出东汉班固的《汉书》。那时的汉朝皇帝在河北的河间地区(今河北省河间市)封了一个王叫河间献王。班固在《汉书·河间献王刘德》中称赞刘德“修学好古,实事求是”,其意是讲治学态度,做学问要注重事实根据,才能得出正确结论。
毛泽东是湖湘子弟,强调经世致用的湖湘之学很重视实事求是思想。毛泽东在青年时代曾寄居岳麓书院,对讲堂檐前那块“实事求是”匾额铭刻于心。毛泽东深谙实事求是的要义,投身革命后使之渐渐成为寻求改造中国的思想武器。抗战期间,他经常引用这个广为人知而又容易理解的成语,来讲述共产党的思想作风、思想方法和思想路线。他在《新民主主义论》中,讲到唯有科学的态度和负责的精神才能引导中华民族到达解放之路时,指出“科学的态度是‘实事求是’”,用它来阐明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实质。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中,他给这个千年前的古典成语赋予新的含意,指出什么是实事求是?“‘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