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毛泽东的第一关,从山村到省会

2023-03-05 544 0
作者: 带刀客 来源: 躬行客公众号

  1910年秋,17岁的毛泽东离开闭塞的韶山冲,前往广阔天地。

  他给家人留下诗作:“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

  1911年春,毛泽东来到长沙,在湘乡驻省中学堂求学,时年18岁。

  从1911年外出求学,到1921年以湖南代表的身份到上海参加中共一大。

  这10年是教员确立马列主义信仰的10年,也是被我们这些后人忽视的10年。

  时势造英雄,伟大的历史人物一定是伟大时代的产物。

  毛泽东出乡关求学的年代,是中国社会最动荡、最黑暗的时代,也是需要巨人、产生巨人的时代。

  在这个风云际会的特殊时代里,谁也不会想到,勇立时代潮头的巨人,率领中国人民冲出黑暗的历史伟人,竟是一位从湖南韶山冲里走出来的农家子弟。

  01

  1910年,毛泽东放弃父亲给自己设计好的人生剧本,决意离开家乡,外出求学,走向更广阔的天地,是有深刻原因的。

  毛泽东的父亲毛顺生原本是贫农,读过两年私塾,后来外出当了许多年兵,攒了一笔钱。

  因为上过学会算账,回到家乡后就用这些钱做起了小买卖,积累了一些家底,这样的人生经历,让毛顺生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

  那个年代,毛泽东作为家中最年长的男丁(排行老三,两个哥哥夭折了),尽管年幼却也是家里很重要的劳动力,而毛顺生在毛泽东8岁时就送他进私塾接受传统的儒家启蒙教育,一直读到13岁。

  尽管毛顺生是想着毛泽东能多掌握一些知识,以后既能多条赚钱的门路,学会算账后还能分担一些重要的家务活,但毛顺生这样重视教育的农民,已经胜过很多同龄人了。

  也因为教育,让毛泽东有机会接触到一些新思想,开了眼界。

  尤其是在读了《盛世危言》、《列强瓜分之危险》这类具有强烈爱国主义色彩的小册子后,让深处偏僻山村的青年毛泽东生出了强烈的思想冲动。

  毛泽东后来回忆说:“我还记得小册子的开头一句:‘呜呼,中国其将亡矣!’我读了以后,对国家的前途感到沮丧,开始意识到,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打破原生环境对个人的思想束缚,走出家乡的小生态,走向更开阔的天地,是每一位有所成就的人都要经历的关键一步

  不管是被动走出,还是主动走出,只要走出来了,就代表更多的可能性向你迎来。

  而踏出这一步并不容易,原生环境对个人来说,既是一种束缚,也是一种保护,尽管生活没有多少新意,可起码能给人一种安全感。

  想主动走出原生环境的束缚,无外乎两条路,要么外界有你极度渴望的东西,要么原生环境里有你避不可及的事物存在。

查看余下85%

「 支持红色网站!」

红歌会网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赞赏备注

长按二维码打赏

评论(我来首评..)

返回文章
登录
默认表情
添加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

大家都在看

热评文章
热点文章
热赞文章
0
在『红歌会App』中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