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寻觅革命伙伴的经历:永远不要试图说服一个人
1
人生中总会遇见一些伙伴,有的可以长期与我们走下去,有的却只能陪我们走一段。
1921年7月的一天晚上,时年28岁的毛泽东和27岁的萧子升在一个船舱内彻夜长谈。这次谈话的氛围并不和谐,二人经常进行激烈的争吵,最后谁也无法说服谁。
待天亮之时,毛泽东早早的下了船,离别时抛给了萧子升一句话:“你做你的绅士,我走我的独木桥。”
此时的毛泽东内心很难过,他非常舍不得这个曾经无话不说的好友,但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二人未来的人生道路要越行越远了......
事实上,这确实是二人的最后一次见面。
毛泽东一直记得与萧子升初次见面的情景,当年自己给父亲留书一封便离开了韶山冲,独自一人来到“东山学堂”求学。初来之时,他与周边环境格格不入,这时有一个人向他伸出了友谊之手,此人便是萧子升。
萧子升性格善良、才华横溢,给毛泽东留下了极好的印象。为此,毛泽东还结合萧子升的性格给他起了一个绰号:萧菩萨。
后来,二人又在湖南一师有过两年半的相处时光。他俩与蔡和森合称“湘江三友”,三人情同手足、形影不离,经常到橘子洲头散步,一连讨论好几个小时都乐此不疲。
1918年4月,“湘江三友”组织十几名成员成立了新民学会,宗旨是“革新学术,砥砺品行,改良人心风俗”。
在五四大潮的洗礼下,新民学会的宗旨更加宏大——“改造中国与世界!”
恰同学少年之时,与一群意气风发的伙伴共同创造宏伟的未来,还有什么事能比这个更美好呢?
可谁也没想到,在“如何改造中国与世界”的方法上,二人的意见出现了冲突,以至于在人生的道路上渐行渐远......
事实上,蔡和森与萧子升的意见冲突出现得更早,他们在法国勤工俭学期间产生了难以兼容的观点分歧。
蔡和森认为必须要进行暴力革命,只有打碎旧的国家机器才能改造社会,代表这一观点的学说叫做“马列主义”,代表人物名叫马克思。
萧子升主张进行“温良革命”,要通过教育手段一点一滴的改造社会,代表这一观点的学说叫做“无政府主义”,代表人物名叫克鲁泡特金。
在法国的蒙达尼会议上,蔡、萧二人发生了激烈的争吵,谁也无法说服对方。那么,远在中国的毛泽东到底支持哪一方呢?
看到这里,也许你会说当然支持蔡和森了,因为“马列主义”、“马克思”在党史里经常出现,而“无政府主义”、“克鲁泡特金”之类的实在太生僻了。
其实并不是,一开始毛泽东虽未下结论,但他更偏向于“无政府主义”,认为这派人的意义更广、更深远。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