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穆臻:毛主席亲自指挥的解放战争战略大转折
序言:
在人类军事史上,多数战争的战略转折,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各个战场的战略转折,都是一方占据了巨大优势之后实现的。例如,苏德战争的战略转折,是从苏联占据优势、希特勒逐渐降到了劣势地位开始的。北非战场的战略转折,也是随着隆美尔降到劣势实现的。
但是,毛泽东亲自指挥的解放战争的战略转折却是人类军事史上的一个例外。
这场战争的战略转折,是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毛泽东和他的战友以他们精妙绝伦的指挥艺术、充分的利用强大的敌人的部署弱点而实现的。
在这场人类历史上有史以来解放人口规模最大的革命战争中,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共军事家们,创造了人类历史上不输于任何一场经典战役的最精彩的军事奇迹。
一、目光如炬的毛泽东很早就盯上了兵力相对空虚的中原,亲自指挥刘邓大军开展反攻
1947年5月4日,毛主席就致电刘邓、陈粟、陈谢,并告彭习:“刘邓军十万立即开始休整,巳东以前完毕,巳东后独力经冀鲁豫出中原,以豫皖苏边区及冀鲁豫边区为根据地,以长江以北,黄河以南,关、南阳之线以东,津浦路“以西为机动地区,或打郑汉,或打徐,或打伏牛山,或打大别山,均可因时制宜,往来机动,并与陈粟密切配合行动,凡有共同作战之处陈粟军受刘邓指挥。”(《毛泽东军事文集》(第四卷):《刘邓陈粟晋南陕北各部队的作战任务》)
可见,这时毛泽东就精准发现了他的老对手蒋介石的战略部署致命的弱点。蒋集中兵力打陕北和山东两头,那么他的中间部分兵力空虚了!刘邓挺进中原,就可以趁虚而入、实现中心突破。
为了保证刘邓大军对进军中原做出充分的准备,主席在5月8日再次致电刘邓:“刘邓军仍按中央辰支电争取于巳东前休整完毕……向冀鲁豫区与豫皖苏区之敌进击,第二步向中原进击。为着在该区长期立脚,全军应有充分的政治动员(使每个人明白政治任务,提倡吃苦耐劳、不怕困难)及干部、经费等项的充分准备。对中央二一时局与任务指示应作普遍传达。”(《毛泽东军事文集》(第四卷):《击破顾祝同系统第一线兵力的部署》)
可见,主席教导他们一定要注意休整、一定要注意做好长期立脚的准备、一定要有充分的政治动员和物质准备。不打无准备、无把握的仗,这是主席一贯的用兵态度。
为了配合刘邓作战,主席也致电陈粟:“陈粟军……应集结全力(二十七个旅)寻求与创造歼敌机会……配合刘邓军大举出击。”(《毛泽东军事文集》(第四卷):《击破顾祝同系统第一线兵力的部署》)可见,主席深知,打到中原、开展外线进攻,离不开各路大军的相互配合。根据实际情况,主席也告诉陈粟:“无论刘邓是否按原定时间行动,你们和刘邓之间在目前阶段上均只须作战略配合,不须作战役配合。你们的战役作战应完全单独进行。”(《毛泽东军事文集》(第四卷):《目前阶段陈粟谭军与刘邓军只作战略配合》)
为了给战略进攻创造有利条件,主席致电刘邓:“你们以一部打安阳吸引王仲廉”增援,集中最大兵力组织打援战役,如能在运动中歼灭王仲廉三四个旅,对于你们尔后行动有甚大利益。”(《毛泽东军事文集》(第四卷):《吸引敌人主力组织打援战役》)可见,主席这里也在指导刘邓采取集中兵力、运动歼敌、打援战术歼灭敌人有生力量。
6月3日,毛主席同意刘邓月底渡河。主席讲:“在此期间,望令老黄河以南、新黄河以北各区之地方部队,亦以主力从事休整,以期下月配合作战更为有力。”(《毛泽东军事文集》(第四卷):《同意刘邓全军休整月底渡河》)可见主席很注意各路军队对战略进攻的配合。
1947年6月30日,毛主席指示下,刘伯承、邓小平率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四个纵队约十二万人强渡黄河,在冀鲁豫军区部队配合下发起鲁西南战役。
二、毛泽东对战略反攻的全面部署
为了配合刘邓作战,主席致电陈粟谭:“尔后并应准备出鲁西,与刘邓协同打陇海路,出淮河,展开新局面。判断蒋方七天或十天内必改变部署,以主力一部回到兖泗,阻止我军与刘邓会合。因此,我军必须在七天或十天内,以神速动作攻取泰安南北及其西方、西南方地区,打开与刘邓会师之道路,如动作过缓,则来不及。”(《毛泽东军事文集》(第四卷):《以神速动作打开与刘邓会师之道路》)可见,主席不仅强调了两军配合的问题,而且强调了敌情判断和我军速度的问题。知己知彼、兵贵神速,主席不愧是身经百战的军事家。
为了进一步配合刘邓作战,主席致电陈谢:“为着协助陕甘宁击破胡宗南系统,同时协助刘邓经略中原,决将陈谢纵队使用方向改为渡河南进,首先攻占潼洛郑段,歼灭该区敌人,并调动胡军相机歼灭之。” (《毛泽东军事文集》(第四卷):《陈谢纵队使用方向改为渡河南进》)这也体现了主席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和《论持久战》都讲过的军事指挥注意“灵活性”的思想。坚持军事指挥的灵活性,也就是坚持在军事指挥过程中根据实际情况改变作战计划、改变战略战术。改变陈谢兵团的作战方向,也是主席灵活用兵的典例。
主席对陈谢部也做了重要部署。7月22日,主席致电陈谢:“出动时间必须在八月二十五日以前,除陈谢纵队已有准备外,望分秦纵、五师、三十八军速作准备,务于八月二十日以前准备完毕。船只、经费、粮食、干部、新兵补充及政治动员等项,均按此时间准备完毕。”“攻击该两点须与陈谢渡河同一时间,不要过早暴露企图。”(《毛泽东军事文集》:(第四卷):《陈谢等部速作好出豫西的准备》)可见主席教导他们做充分准备、注意行军的隐蔽性。
主席也没有放松对刘邓的指挥。根据刘邓渡河之后的实际情况,主席致电刘邓:“刘邓对羊山集田、济宁两点之敌,判断确有迅速攻歼把握,则攻歼之,否则立即集中全军休整十天左右,除扫清过路小敌及民团外,不打陇海,不打新黄河以东,亦不打平汉路四,下决心不要后方,以半个月行程,直出大别山,占领大别山为中心的数十县,肃清民团,发动群众,建立根据地,吸引敌人向我进攻打运动战。”(《毛泽东军事文集》(第四卷):《对确保与扩大战略主动权的军事部署》)可见,主席坚持实事求是、不打无准备无把握的仗,坚持抓主要矛盾、告诉刘邓首先注意挺进大别山。同时,主席给刘邓指明了到达大别山之后的作战方法——肃清民团、发动群众、建立根据地、运动中歼灭敌人。刘邓也不负主席所望,打赢了羊山集战役,痛痛快快的消灭了羊山集的敌人。
主席致电刘邓还指出:“未齐左右边区部队开始攻击榆林方面之敌,吸引胡军主力北援,以利你们南进。如陈赓能于未哿前渡河,你们能于未删左右南进,则可能取得几个星期时间在豫西及大别山立住脚跟……按陈粟谭有午电,陈唐不出湖西而与叶陶会合,全力对付鲁中之敌,并吸引吴绍周等在鲁中,对于刘邓南出最为有利。”(《毛泽东军事文集》:(第四卷):《刘邓军立即集结休整准备南进》)“胡拟八月由保安向靖边,我军八月打榆林方面之敌,吸引胡军增援,以利陈赓出潼洛。边区受胡军蹂躏,人民损失颇大,粮食缺乏,又加天旱,人口减少至九十万。我军预定给榆林敌一个打击后,即回头打胡,或出关中,或出西兰公路,配合陈赓及你们。”(《毛泽东军事文集》:(第四卷):《必须于两个战役间争取休息》)可见,为了配合刘邓的战略反攻,主席做了各种必要的决策,包括做了对西北野战军的部署决策。用算无遗策形容毛主席,毫不为过。
为了方便全面战略反攻的有利进行,主席还讲:“(一)为争取时间在豫西立住脚跟,胜利地迎击胡:军,陈秦赵各纵及三十八军提早于未删前完成一切准备工作,未删至未哿间渡河南进。(二)从现在起,陈谢集团归刘邓直接指挥。”(《毛泽东军事文集》:(第四卷):《陈谢集团归刘邓指挥并组织前委》)这就有利于统一行动。
7月29日,主席根据实际情况,对各路大军的作战任务做了明确部署:“在山东敌不西进及刘邓所告各种情况下刘邓全军休整半个月后,仍照刘邓原来计划,第一步依托豫皖苏,保持后方接济,争取大量歼敌,两个月后看情况,或有依托地逐步向南发展,或直出大别山。”“陈谢集团照原计划于八月出潼洛,切断陇海,调动胡军一部增援,相机歼灭之,以配合陕北之作战。该部亦与太行、太岳保持后方接济。该部是否远出伏牛、桐柏,依情况决定,有利则远出,不利则缩回河北。”“两个月内山东全军仍在内线作战,两个月后准备以叶纵再加他部取道皖西或苏中,相机出闽浙赣,两个月内派干部或小支队先去。”(《毛泽东军事文集》:(第四卷):《刘邓陈谢等部的作战任务》)三军配合、外线出击、调动敌人、运动歼敌,主席对他们的任务分配的就是这样明确而清晰。
在这封电报中,主席还讲道:“现陕北情况甚为困难(已面告陈赓),如陈谢及刘邓不能在两个月内以自己有效行动调动胡军一部,协助陕北打开局面,致陕北不能支持,则两个月后胡军主力可能东调,你们困难亦将增加。”(《毛泽东军事文集》(第四卷):《刘邓陈谢等部的作战任务》)后来,主席也讲:“总的意图是将战争引向国民党区域,使我内线获得喘息机会,以利持久。”(《毛泽东军事文集》(第四卷):《对我军南进的三点意见》)可见,主席要搞战略反攻,也有利于缓解陕北的压力。这就是敌进我进。
进军方向确定了,就要抓紧行动起来。主席对战局的把握,真的是无微不至。
主席紧紧的催促着陈粟加紧对刘邓的配合,连行动速度都考虑在内。主席致电陈粟:“关于华东局是否即日西移或暂留东面,何者较便,请华东局依情况决定。惟陈粟应速西去,愈快愈好。”(《毛泽东军事文集》(第四卷):《陈粟应速西去》)在给刘邓的电报,主席也强调:“陈粟六纵全部必须从内线,即从你们的反对方向钳制敌人,才是最有力的钳制。你们不要希望他们出陇海线直接掩护……只要陈粟六个纵队集中处于内线,一切有办法;如果分散南进,则全局不利。”(《毛泽东军事文集》(第四卷):《陈粟六个纵队集中处于内线钳制敌人》)可见,主席这时候要陈粟抓紧的是对刘邓的战略配合,而不是战役配合。
为了配合刘邓,主席要陈谢提前加紧渡河;为了配合陈谢,主席要西北我军也抓紧行动:“为有力地协助刘邓行动,我陈谢集团应提前于未灰至未删间渡河,首先控制洛段山区,再看形势决定下一步行动……我攻榆林吸引胡军北援。现胡令三十六师,由靖边经横山向榆林急进,第一师、九十师及他部由安塞以北向横山以南之石湾进,洛川以南只有新九旅、暂二旅、新一旅等,极空虚。”(《毛泽东军事文集》(第四卷):《陈谢集团应提前渡河》)
对于刘邓,主席也有比较细致的指挥。主席对刘邓南进提了三点意见:“必须减少不必要的性急,力争少走路、多休息;情况紧张时应当走几天长的,但应跟着休息几天,恢复疲劳。”“必须避免打大仗,专打分散薄弱之敌,不打集中强大之敌,待我军习惯于无后方外线行动,养精蓄锐,又在有利于我之敌情、地形条件下,方可考虑打大仗。”“必须估计到我军要有很长时间(至少半年)在江河之间东西南北地区往来机动,宣传群众,发动群众,并在歼灭敌人几十个旅之后,方能建立巩固根据地。”(《毛泽东军事文集》(第四卷):《我军南进的三点意见》)主席这是在告诉刘邓:注意部队休息、注意不打大仗、注意捡着弱的打、注意对敌情和地理因素的考察、注意发展群众基础和根据地。主席考虑的如此全面、细致、周到,真的是为刘邓大军彻底指明了方向。
1947年8月21日,主席更是清晰的指出他亲自指挥下产生的战略反攻局势——“三军配合,两翼牵制”。
主席指出:“刘戡率七个旅昨日进至镇川堡、佳县一线,另三个旅至绥德带。我军集中八个旅,今日拂晓开始歼击三十六师于镇川堡、乌龙铺之间,黄昏解决战斗,除小部逃脱外,该师主力被歼。经此一战,局势即可改变,利于陈谢南进。”(《毛泽东军事文集》(第四卷):《克服困难争取整个军事形势的转变》)这就是西北地区我军对三军挺进中原的战略配合。
主席还指出:“许世友谭震林率四个纵队现在胶东休整,准备歼击鲁中之敌”(《毛泽东军事文集》(第四卷):《克服困难争取整个军事形势的转变》)这就是我军在东部对三军挺进中原的配合。主席还讲:“我刘邓全军于未皓全部渡过沙河,并占项城等数县城,向大别山前进;我陈唐叶陶四个纵队现至鲁西南成武、单县地区,从内线钳制敌人以利刘邓行动;陈粟率六纵及炮纵至聊城地区,会合宋时轮十纵及李先念部,略作休整即出鲁西南……我陈谢集团(陈谢四纵四个旅,秦基伟九纵三个旅及孔从周三十八军)定于未马渡河进攻潼洛及豫西。”(《毛泽东军事文集》(第四卷):《克服困难争取整个军事形势的转变》)这就是三军挺进中原。
这是毛主席下的一盘大棋——三军配合、两翼牵制,打到外线,形成“品”字攻势。看到这样精妙绝伦的军事行动,谁能不会自觉地发出“毛主席用兵真如神”“毛主席万岁”的感叹呢?
三、扩大战略反攻的成果
为了加紧战略反攻、扩大战略反攻的成果,主席亲自指挥下,我军开展了更大规模的战略反攻行动。
主席致电陈谢:“陈谢渡河后,主力攻占新安、渑池、陕县、灵宝、阌乡,相机夺取潼关;以一部攻占宜阳、洛宁、卢氏、嵩县,另以一部攻占洛南、商县、商南,切断西荆公路,迫使胡军一部向陕南布防……一个月内胡军主力不可能到豫西,陈谢应乘此时机放手发展。”(《毛泽东军事文集》(第四卷):《陈谢渡河后应放手向豫西发展》)这是主席对于陈谢大军集中兵力、扩大战果、消灭敌人的战役部署。
为了实现我军对敌的有效歼灭,主席对各路将军还做了具体战役战术的指导。主席不仅是举世无双的大战略家,还是非凡绝伦的战役指挥家、战术家。主席讲:“在目前情况下,给敌以歼灭与给敌以歼灭性打击,必须同时注重。给敌以歼灭是说将敌整旅整师干净全部地加以歼灭,不使漏网。执行这一方针,必须集中三倍或四倍于敌之兵力,以一部打敌正面,以另一部包围敌之两翼,而以主力或重要一部迂回敌之后方,即是说四面包围敌军,方能奏效。这是我军的基本方针,这是在敌军分散孤立、敌援兵不能迅速到达之条件下必须实行的正确方针。但在敌军分数路向我前进,每路相距不远,或分数路在我军前进方向施行防堵,每路亦相距不远之条件下,我军应当采取给敌以歼灭性打击的方针。这即是说,不要四面包围,只要两面或三面包围,而以我之全力用于敌之正面及其一翼或两翼,不以全部歼灭敌军为目标,而以歼灭其一部、击溃其另一部为目标。这样做,可以减少我军伤亡,其被歼灭之部分可以补充我军,其被击溃之部分可以使其大量逃散,敌能收容者不过一部分,短期内亦难恢复战斗力。”(《毛泽东军事文集》(第四卷):《给敌以歼灭与歼灭性打击须同时注重》)这是多么精彩的一封战术电报呀!
为了配合刘邓、陈谢,主席致电彭德怀:“我军务宜摆脱当面之敌,以三天急行军先敌抢占绥清”间一段,阻敌南进,然后以一部节节阻敌,主力大举治公路南下(不要脱离公路),直指咸阳,制敌死命,有力地配合刘邓、陈谢。”(《毛泽东军事文集》(第四卷):《先敌抢占绥清间一段阻敌南进》)主席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就讲过,战略就是全局,研究战略就要考虑到一部分和另一部分之间的联系。主席要求彭德怀极力配合刘邓、陈谢,体现的就是他善于驾驭全局的杰出高超的战略能力。
为了配合全国的战略反攻,为了加强陈粟大军的反攻力度,深知兵贵神速的毛主席致电陈粟,对陈粟行动力度不足、过于依赖后方提出了批评:“刘邓已实行无后方作战。陈谢亦决心深入敌区,准备与后方隔断……从你们自己起到全军一切将士,都应迅速建立无后方作战的思想,人员、粮食、弹药、被服,一切从敌军、敌区取给,准备在连续作战之后缩编部队,准备打得剩下三千人、四千人一个旅,而战斗意志愈打愈强(彭副司令所部就是如此),虏兵即即补,重炮不要带去,不要怕后方被敌切断,勇敢地向淮河以北、平汉以东进军。你们各纵过去依赖后方补给心理太重,你们自己亦反映了此种心理,望你们迅速转变,适应新形势。军中要禁绝怕牺牲,怕吃苦,要带大部队,要求大休息,每日叫苦连天等等错误思想。中央已同意华东局留在胶东,你们不应坚请他们到渤海。”(《毛泽东军事文集》(第四卷):《迅速建立无后方作战的思想》)可见主席对前线战局抓得很紧、对前线将领的教导也是严格的。主席的态度也很明确:一切行动要服从战略反攻全局!
指挥各路大军配合刘邓同时,主席也为刘邓提出了作战指导意见:“目前几个月内,你们作战似应避开桂系主力七师、四十八师,集中注意歼灭中央系及军。因七师较强,不易俘缴,四十八师情况不明,似和七师相差不远,而中央系各部及军五十八师则在运动中,易于歼俘。”(《毛泽东军事文集》(第四卷):《注意歼灭运动中的中央系各部及滇军》)避实击虚、捡着弱的打,这也是主席当年转战赣南闽西用的办法。
在主席的亲自指挥下,在我军各路指战员的努力下,在广大人民支持下,我军成功转入了战略反攻。
正如主席1947年10月8日致华东局的电报所说:“自从你们转入反攻后,我军业已无例外地全面转入反攻。敌人已没有任何一处再能进攻。我刘邓、陈粟、陈谢"三军共四十八个旅约四十万人,业已在长江、黄河间立住脚跟。西北我军不久即将向敌区进攻。东北我军攻势有很大发展。整个形势于我有利。希望你们在华东局正确领导之下,继续争取胜利。”(《毛泽东军事文集》(第四卷):《我军已全面转入反攻》)
毛泽东亲自指挥的解放战争战略大转折,是不输于人类历史上任何一战的最精彩的军事奇迹。毛泽东和他的战友们光辉的名字,已经成为了最伟大的军事奇迹缔造者的代名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