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晚年的自信又不很自信(伟大的孤独)
1966年,对中国注定是一个不平凡的年份,对毛主席更是极其孤独的一年。
新中国成立了,革命胜利了,人民欢呼,可毛主席却并没真正开心,因为他在深思社会主义建设问题,在思考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如何始终保持共产党的干部为人民服务,如何真正确保人民当家作主的重大问题。
1965年国庆,毛主席走上天安门城楼,那时的他正要做出在他作为革命领袖的一生中也许是最关键和最大胆的决定——无产阶级文化D革命。就是为了恢复革命的纯洁性,为了改造人的世界观,让群众广泛地参加到革命中来。
因为随着无产阶级革命实践不断深入,毛主席深深感觉到:社会主义革命,就是人的革命,就是人性的革命,就是人的世界观的革命,就是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世界观的阶级斗争。
具有无产阶级世界观的人,就坚决走社会主义道路。
具有资产阶级世界观的人,就要走资本主义道路。
这就是资产阶级要按照资产阶级的世界观改造世界,无产阶级要按照无产阶级的世界观改造世界。
想到这里,这场无产阶级的文化革命已经开始了一年多了,面对革命实际,毛主席说我自信但又不很自信。
自信的是少年时的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自信的是革命胜利的经验,自信的是人民群众愿意走社会主义道路。更自信的是虽然年纪大了,但毛主席依旧心怀革命青春,革命热情,从不坐享其成,以为天下太平。更自信的是这次文化革命,是群众自觉地参与到革命浪潮中来,从阶级斗争中开展“斗批改”,群众自己教育自己,自己解放自己,人民万岁,永远不死,这场革命就永远失败,暂时的挫折,被破坏,失败也就没什么可担忧的。
毛主席的自信是与生俱来,是源于他解放全世界劳苦大众的大志向至死不变的坚守和实践。
但又不很自信。毛主席自己说,总觉得山中无老虎,猴子称大王,我就变成这样的大王了。但也不是折中主义,在我身上有些虎气,是为主,也有些猴气,是为次。真正理解社会主义道路,要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的是极少数,真理永远掌握在少数人手中。因此,他会被误解,会被排挤,会被孤立,会极其孤独。
就像他自己说的,“峣峣者易折,皎皎者易污。阳春白雪,和者盖寡。盛名之下,其实难副。这后两句,正是指我。”
随着文化革命的发展,当年为了共同信仰而并肩战斗的人,也不理解了,也出现了严重分歧。比如关于“包产到户”与合作化的斗争严重地反映到了党内,一些人开始搞不清状况了,甚至模糊阶级,搞阶级斗争熄灭论,公私溶化论,群众落后论,党内折中论,入党做官论,做官发财论等非无产阶级思想沉渣泛起。根本上还是两条路线,两条道路的斗争。两条道路斗争(“谁战胜谁”?)(全集)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