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安源调查研究及其意义
调查研究是毛泽东从事革命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他毕生倡导的根本的工作方法。在领导和发动自1921年秋逐渐兴起到1930年历时近10年的安源路矿工人革命运动时期,毛泽东正是通过调查研究活动,以此获得了对中国革命的正确认识,从而作出了具有决定性的重大决策。
一、深入劳苦大众调查研究
调查研究实践活动几乎贯穿了毛泽东的整个革命生涯,在革命的早期,他就倡导深入民众的底层进行调查研究,他说:“吾人如果在现今世界稍为尽一点力,当然脱不开‘中国’这个地盘。关于这个地盘内的情形,似不可不加以调查,及研究。”[1]p476因此,在作出将安源作为开展工人运动的重点区域这个重大抉择之前,毛泽东就先后多次赴萍乡和安源进行了认真仔细的调查研究。
1920年11月下旬,在湖南自治运动失败后,身心疲惫年仅27岁的毛泽东,带着对“中国革命的出路何在?”这一问题的思索,沿铁路第一次踏上了萍乡这块工运处女地。毛泽东最早对萍乡产生兴趣,是在1915年,由湖南第一师范学校学生刊印的《明耻篇》上了解到的,当时年少的他还慷慨激昂地写下了“五月七日,民国奇耻,何以报仇,在我学子”的感言。
毛泽东这次到萍乡,本来是从湖南长沙到醴陵县考察地方教育的,但是从他在萍乡的活动情形来看,并未在醴陵停留,而是顺路乘火车一直到达了萍乡。到萍乡后毛泽东深入到城市乡村进行了实地考察,大约停留了一个星期,可以说在萍乡的这一个星期,是毛泽东的思想认识发生巨变,并产生新的飞跃的一星期。在得知萍乡当年闹春荒时,当地的农民和城镇贫民自发聚集起来,一齐到财主、商绅家“吃大户”,也叫作“吃磨饭”的情况后,毛泽东热情地在1920年12月23日写的《告中国农民》一文中称赞道:“萍乡今年这件事,也是中国农民觉悟的一点曙光。……有了这道曙光,青天白日就要随着来的。”可以说这次的萍乡之行对毛泽东革命思想的影响和震动是很强烈的。
1921年7月,浙江嘉兴的南湖,一个将要改变整个中国历史命运的政党——中国共产党诞生了!从此我党开始了在中国大地上的风雨历程。在那次大会上,中国共产党把组织产业工会作为“我党主要目标”,决定集中力量开展工人运动。1921年8月,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在上海成立,随后又在北京、武汉、长沙、广州、济南设立分部,作为党公开领导工人运动的机关。
1921年8月,参加中共一大的毛泽东带着任务回到长沙后,着手成立了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湖南分部和中国共产党湖南支部。并以“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辩之,笃行之”(《礼记·中庸》)的湘人特点和“救中国自湖南始,吾湘变,则中国变……”的湘人气概,开始了他的改造中国与世界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