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志愿填报、人力资源浪费与毛泽东的教改方案
2022年6月底,盛夏来临,又进入一年的高考志愿填报季,又是几家欢喜几家愁,现在的高考志愿填报是知分填报,按理说不应该太困难,但从成绩出来到最后录取,很多家庭在十几天以至几十天的时间内都在研究如何填报志愿,“一分不浪费”,“给孩子报出一个好的未来”,成了报考志愿的信念。
家长们(实际上也是全社会)为什么要耗费这么多精力研究高考填报呢?甚至高考报考志愿成为一个职业,有的家长不惜花费上万元请专家填报。原因是怕吃亏,本来可以上北大,结果上了北理,会觉得“吃亏”。现在知分填报,又担心专业选择不利。这背后是市场机制下地区之间、院校之间和专业之间急剧分化的结果。
院校之间经费的差距非常明显,清华预算300多亿,远超过贵州省全省高校经费。浙江大学今年有260亿元,一所大学是贵州全省的2.5倍多。前一百名的学校预算占比也越来越高。
专业之间的差距同样是巨大的。金融专业成为高考志愿填报的王者,学生是未来四大行,四大所,红圈所的后备军,前程似锦。机械、农学则走向没落,高考、考研分数线都处于最低的行列。
学校名称的模糊,各种坑的存在,也是高考填报志愿要费精力的问题。浏览高考志愿报考指南,满目都是工程、理工、科技,如果不是教育部叫停农林、师范类改名,估计还会有更多。但即使这样,农林后面还是要硬生生加上“科技”,这样才便于招生。这是时代的产物,许多50、60后的名字里面都有“学农”、“志农”的名字,那个年代的人们并不排斥学农业,反而以此为荣。
学校的改名完全失去了专业特点,比如华东理工大学和东华理工大学,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和华北电力大学,江苏科技大学、江苏大学和苏州科技大学,这种双胞胎、三胞胎大学让人无法分辨,都要花费精力了解一番。
专业名称也让人眼花缭乱,会计学变成财务管理,数学变成大数据应用,锅炉变成能源与动力工程,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只有天知道是做什么的,即使是接受过高等教育的家长很多也无法说出个子丑寅卯来。
实际上,现在的信息查询的便捷程度并不能降低家长的焦虑。因为各种信息庞杂,无法分辨真假。
但是,荒唐的是,中国大学生毕业后求职的专业对口率是非常低的。麦可思数据显示,2018年应届高校毕业生工作与专业相关度(专业对口率)为66%(本科为71%,专科为62%)。实际的情况比这还要更低。
这种人力资源的浪费是非常严重的,高考填报志愿的精心考虑、大学四年的社会和个人投入,都几乎变成了无用的东西,那些为了通过成绩熬过的夜晚,也都变成了后来的笑料。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