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爸妈妈,你们去哪儿了?——一个关于抗联孤儿和烈士父母的故事
这周是开学季,儿子开学了,带上了红领巾,我告诉他:
红领巾是红旗的一角,是革命先烈的鲜血染成的。
然后,我给他讲了这个故事。
1939年3月10日,今黑龙江省林口县东南山高地的一处抗联密营里。
吉东省委书记、抗联二路军总指挥兼政委的周保中同志,派出秘书主任金石峰等五位同志,要求他们抓紧赶到莲花泡江西密营,会合并配合,在那里的省委秘书长兼抗联二路军秘书处长姚新一同志,执行一项特殊任务。
筹备中的吉东省委扩大会议召开在即,日伪又开始新的一轮“合围搜攻”,姚新一率领一支小分队,正在林海雪原中一路疾行,探望几处密营里的伤员,并搬迁省委秘书处旧密营里的印刷器材和重要文件。
周保中
同样是三月,此时的关内,早已桃红柳绿,春满乾坤,周保中同志的家乡,号称“四季如春”的云南大理,就更是如此了。可在将军的日记中,我们看到距离大理4500公里外的密营,却是大雪持续,冷风袭人。原来准备部队移防,都因为雪下得太大,行动不便,暂时取消。
当晚,周保中同志和全体指战员,吃的晚饭,也是这天的唯一一顿饭,听起来让今天的我们毫无食欲。
“现地密营保存之糠皮连夜炒熟,捣成细末掺于苞米面中,煮粥充饥。”
为什么吃这个呢?
原因很简单,“给养缺乏”!
但让周保中将军更揪心的是姚新一他们,都走了大半个月了,怎么还是音讯全无?
密营里的抗联将士
直到四月初,第二拨寻找者才哭着回来,报告了一个噩耗。
据唯一的幸存者金石峰说,他们到了密营,安顿好那里的伤员、家属和两个孩子,收拾完物资和文件,准备第二天一早往回赶。孰料由于叛徒出卖,凌晨按照预定时间,咱们的同志还没来得及走,日伪的讨伐队就摸上来了。
在密林对面不远处放哨的姚新一和一位留营的伤员,突然听到南边山林里有响声,又听到上面山林里有响声。
对于老抗联而言,这响声太熟悉不过了,那是日军靴子特有的踩雪声,由于材质原因,嘎吱声更沉闷,在空旷的山林里,听得人心里发毛!
接着就看到日伪军从三个方向,向密营围来。
“围三阙一”是咱老祖宗《孙子兵法》里的战法,鬼子却用得极其娴熟,用来捕捉它们必欲除之后快,那些非要破坏“王道乐土”,“不识时务”的犹斗“困兽”,所以前方必然还有更猛烈的火力网……
日伪“讨伐队”正在围攻一处抗联密营
电光火石之间,已经来不及想这些了。
几乎是种本能反应,姚新一拔枪怒射,阻击敌人,伤员同志也随之开火。接连射倒两个家伙后,伤员同志大喊: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