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立华:学子毛泽东奇友之十二 ——陈书农
【编者按】毛泽东在湖南一师读书期间,不是那种孤独清高、孤芳自赏的迂腐书生,而是一个广交天下奇杰的热血青年。在他看来,人不可能单独一个人取得成就,交结一批志同道合的朋友共同奋斗,是至关重要的大事。他不但重交友,更为特别的是交友之奇,朋友间不谈金钱,不谈男女之事,不谈家务琐事,只愿意谈论人的天性,人类社会,中国,世界,宇宙!他认为,这样的人不在官府庙堂之上,也不一定在自命不凡的精英圈子中,那些一无所有的贫寒学子,那些被看不起的下层百姓,往往隐匿着一些非常之人,能做非常之事,能创非常之业。一师毕业时,毛泽东周围真地聚集起一批奇友,看起来无特别之处,但却个个胸怀远大,有救苦救难、救国救民之志。这些年轻人虽然人生道路各异,却以改变中国和世界的伟业永载史册。
为庆祝建党百年,我们连载昆仑策研究院副院长兼秘书长王立华同志著作《一师毛泽东要为天下奇》中“交奇友”部分内容。该系列文章内容精彩、领悟独到,既可从中学习中国共产党早期的历史,也可得到刻骨铭心的事业人生启迪。已发第一至十一篇(见文后【相关阅读】),此为第十二篇。
学子毛泽东奇友之十二——陈书农
【毛泽东《在新民学会长沙会员大会上的发言(一九二一年一月一日、二日)》中关于“陈书农”的注释,摘自人民出版社1968年出版的《毛泽东著作选读》】
陈书农,又名启民,湖南长沙人,一师同学,小毛泽东4岁。
在校期间,他与毛泽东过从甚密,是新民学会的主要发起人和领导者。当时萧子升被推举为总干事,他和毛泽东是干事。
他比毛泽东晚一年毕业,经历有些扑朔迷离,早期参加不少革命活动,后期却不见踪影。不知何故,解放前夕曾有人劝他逃往台湾,他坚持选择留在故土。有同学如此评价他:
“此人知识、智慧均非平凡,但自立崖岸,不愿迁就,宦海浪里,注定失败。”【1】
新民学会成立不久,一批会员北上北京准备赴法勤工俭学,毛泽东却在几个月后从北京又回到长沙,在一师附小当历史教员并主持学会会务。1919年五四爱国运动爆发,毛泽东与陈书农等聚集在一师后山上,商量如何响应北京学生,在长沙采取一致行动。还一起组织各校学生代表在楚怡小学开会,听取邓中夏报告北京学生运动发生的经过,成立湖南学生联合会,发动学生总罢课,推动湖南反帝爱国运动。
学联成立后,创办《湘江评论》周刊,毛泽东为主编和主要撰稿人。当时陈书农刚从一师毕业,被聘在周南女校当国文教员,也抽时间参加编刊、校对等工作,还在刊物上连续发文介绍日本的平民运动,包括日本殖民地朝鲜的独立运动、日本的普通选举、日本劳动界的动向及思想界的变迁等。还发表新文艺作品,他写的纪游类散文,也堪称美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