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国革命家小传|钢铁领袖·斯大林:新的掌舵者
文|破折号
就在几乎所有人都沉浸于即将解放波兰进而解放全欧洲的美好想象中时,斯大林保持了怀疑和冷静。1920年8月14日,西方面军在华沙城下进攻失利,10月,红军退至苏波边界,双方签订了停战协议,华沙战役以苏俄的失败告终。斯大林对于“世界革命”持有一种更加灵活的态度,革命后俄国和欧洲的实际形势决定了只有“一国社会主义”是可行的。正是实际发生的历史和20年代的残酷现实把斯大林推上了列宁之后苏俄新掌舵者的地位。
本文为《俄国革命家小传|钢铁领袖·斯大林》连载之二十一
中篇·中央委员斯大林(1912-1924)
10.新的掌舵者
华沙战役中的苏俄骑兵部队
就世界革命而言,1920年的夏天能让所有人的心情大起大落:
1920年7月,共产国际第二次代表大会在莫斯科召开。此时,世界共产主义运动正蓬勃发展,欧洲和美洲成立了一批新的共产党。红军在西线的战事也节节胜利,6月解放了乌克兰的大部分土地,7月上旬解放白俄罗斯,随即攻入波兰境内,并击溃了波兰人的第一道防线。新上任的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主席季诺维也夫在大会上志得意满地宣布:(共产国际的目标是)“用两年或三年的时间使整个欧洲成为苏维埃国家。”
希望寄托在由图哈切夫斯基[1]领导的西线红军上。一旦红军能够一鼓作气拿下整个波兰,下一步面对的就是德国,然后就是西欧;一旦整个欧洲都苏维埃化,全世界社会主义便倚马可待!这个激动人心的计划一经提出,便得到了红军统帅部大多数领导人的支持:
列宁在7月15日给西线指挥部的信中写到:“我们在集中一切力量彻底歼灭毕苏斯基[2]。我们在波兰本土只做最短期的停留,以便武装工人,然后立即从那里离开。”
托洛茨基7月17日致信C.C.加米涅夫:“总指挥部和所有军事部门的其他机关必须采取措施,全面确保我们快速有力地向前推进,紧追正在撤退的波兰白卫军。”
C.C.加米涅夫7月21日向西线下达要在8月12日前占领波兰首都华沙的命令,并强调“部队要热情高涨,以保证有可能继续前进,不能降低士气……不排除三个星期内完成任务的可能性。”
而西线红军指挥官图哈切夫斯基则向部下宣布了一条极具革命浪漫主义精神的命令:“向西方前进!向华沙前进!向柏林前进!我们的刺刀将给全人类劳动者带来幸福与和平!”
但是,就在几乎所有人都沉浸于即将解放波兰进而解放全欧洲的美好想象中时,有一个人保持了怀疑和冷静。他的名字叫做约瑟夫·斯大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