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希林:井冈山一枪救了毛主席的将军大使
有一次,谭希林中将和小儿子谭晓嘉一起洗澡,儿子看到父亲身前从胸到脚共有14处伤疤,好奇地问道:“爸爸,您的伤疤为什么都在身前啊?”
谭希林笑着说:“傻孩子,这都是冲锋时负的伤,假如受伤在身后,那不成逃兵了。”这14处伤疤使谭希林成为战伤最多的将军大使。
一、将军身经百战的四大传奇故事
1908年,谭希林出生于湖南长沙一个制陶工人的家庭,幼年进私塾念书,后因家境贫困辍学,到湖南一个纱厂当工人,开始接受革命思想。1925年初他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同年6月,因投身“五卅”反帝运动的罢工斗争,被厂方开除。后经省总工会介绍到安源路矿参加矿工俱乐部工作。1926年1月,受矿区中共组织派遣入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学习,并转入中国共产党。4月考入黄埔军校第五期工兵专业。
北伐战争中,谭希林任国民革命军叶挺独立团排长,武汉国民政府警卫团排长。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曾经参加秋收起义,任工农革命军1师特务连连长,红4军31团副营长、代营长,红12军参谋长兼34师师长,红20军参谋长、代军长等,并参加了长征。
谭希林的四大传奇故事先后产生于红军时期、抗战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贯穿了他的整个战争生涯。
——“一枪一炮的传奇”。“一枪救了毛主席,一炮救了井冈山”,这是谭希林第一个传奇故事。1927年,在井冈山的毛泽东在一次下山进行群众宣传活动时,被地主武装包围,情况非常危急。此时任工农革命军1师连长的谭希林,接到命令,急忙组织部队去营救。谭希林率部到达后,面对一群乌合之众,大喝一声,并朝天放了一枪。这些地主武装被谭希林的架势镇住了,一看都是正规部队,吓得心中发慌,纷纷四处逃散。谭希林没费吹灰之力就营救成功。这件事后来被人们称作“一枪救了毛主席”。
时间不长,1928年8月,井冈山的红4军主力远去湘南,国民党湘军和赣军共5个团,趁井冈山根据地兵力单薄发起“会剿”。8月30日晨,敌军向井冈山黄洋界哨口发起猛攻,此时有人说:“要是有门炮就好了。”在场的贺子珍说:“茨坪军械所有一门缴获的迫击炮。”1营副营长谭希林立即带领几个人前去把150斤重的迫击炮抬上黄洋界,并在军械所仓库找到仅有的3发炮弹。
这时敌人开始了新一轮进攻,谭希林指挥部队将迫击炮瞄准设在源头村腰子坑的敌军指挥所。第一发炮弹打出去,没响;第二发炮弹打出去,没炸;最后一发炮弹,谭希林亲自指挥装填发射,炮弹像长了眼睛一样,正好打进敌军指挥所,指挥官应声倒地,敌军一片混乱,误认为朱、毛率领红军主力回到井冈山,趁着夜间狼狈撤退。就这样,红军以不足1个营的兵力,凭炮震慑敌人,凭险击溃了敌人几个团的进犯。毛泽东听到黄洋界战斗胜利的消息,十分高兴,挥笔写下了“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遁”的《西江月·井冈山》一词,流传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