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一辈革命家的家书丨为国为民族求生存,决心抛弃一切——朱德的家书
朱德高度重视培育良好家风家教,他的家书朴实无华、感情真挚,映照着他坚定的革命初心,高尚的家国情怀,向上的家庭追求,为我们做出了榜样。
母亲知道我所做的事业
朱德从小就立下了救国救民的远大志向,但他实现理想的方式并非从一开始就得到家庭的理解与支持。1909年,怀着“非得救国不可”的信念,朱德投笔从戎,远走云南。此事遭到家里的强烈反对。出发时,他并未以实情告知亲人,只告诉他们是到成都去读书,“等到后来到了云南,才给家里写了一封信,让他们知道我在成都和一些同学会合同路去云南”。这封家书让家里人逐渐认可了他的选择。朱德说:“我到云南后,从家信中知道,我母亲对我这一举动不但不反对,还给我许多慰勉。”
远走云南之后,朱德就再没回过家。1919年,他将父母接到泸州短暂生活。此后,家书再次成为联系双方的主要途径,而“大革命失败了,我和家庭完全隔绝了”。一直到1937年第二次国共合作,他才能重新和家里通信。朱德说:“母亲知道我所做的事业,她期望着中国民族解放的成功。她知道我们党的困难,依然在家里过着勤苦的农妇生活。七年中间,我曾寄回几百元钱和几张自己的照片给母亲。母亲年老了,但她永远想念着我,如同我永远想念着她一样。”1943年,朱德收到侄儿的来信,说朱德母亲身体不如之前康健,“甚望见你一面,聊叙别后情景”,但朱德“献身于民族抗战事业,竟未能报答母亲的希望”。悲伤之际,他说,“我将继续尽忠于我们的民族和人民,尽忠于我们的民族和人民的希望——中国共产党,使和母亲同样生活着的人能够过快乐的生活”。他坚定地表示:“这是我能做到的,一定能做到的。”
我们有信心并有把握打胜日本
如果说朱德通过家书做到了与父辈的共鸣,那么他写给前妻陈玉珍的家书则全面展示了一个无产阶级革命家伟大的理想追求、崇高的家庭观念和对后辈的殷切期望。
1917年6月,朱德与陈玉珍结为夫妻。之后,因为战争原因,一直聚少离多。“自从1922年以来没有见过面。我们有时通信,她早就明白我的生命是属于革命的,我不再能回到家里去了。”而在1927年至1937年这十年间,他们连通信都被迫中断。1937年,朱德于9月5日、9月27日和11月6日三次致信陈玉珍,进行了全面的沟通。
朱德十分关心长辈的生活,他请求陈玉珍,“望你接信后,将十年情况告我是荷”。当他得知“两老母均八十,尚在饿饭中”,内心十分不忍,他告诉陈玉珍,“望你将南溪书籍全卖及产业卖去一部,接济两母千元以内,至少四百元以上的款,以终余年,望千万办到”“我为了保持革命军队的良规,从来也没有要过一文钱”。之后,当他从外甥那得知家里人因他参加革命而遭受迫害、经济非常困难时,他不得已致信同窗好友戴与龄,借二百元寄到家中,赡养老母。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