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玉章:一息尚存须努力,留作青年好范畴
重视青年工作是我们党的宝贵经验和优良传统。“延安五老”吴玉章以“一息尚存须努力,留作青年好范畴”的崇高追求,志于以身作则来教育青年,镌刻了中国共产党人重视青年、教育青年、赢得青年的丰碑。革命战争时期,吴玉章以学校建设团结教育革命青年、以服务人民的革命实践引导培育革命青年、以奋战一线的革命信念激励鼓舞革命青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全党要把青年工作作为战略性工作来抓。”学习吴玉章的青年工作经验,能够为新时代党开展青年工作提供精神养料。
一、实事求是培养革命人才
七七事变爆发后,延安成为抗日民主的中心,成为全国青年乃至海外爱国华侨心向往之的革命圣地,成千上万的进步青年冒着生命危险、冲破层层封锁,奔赴延安。党中央为了培养具有马列主义立场和革命理论的人才,先后成立了延安鲁迅艺术文学院、延安新文字干部学校、延安大学、华北大学等学校。而这些学校,都与吴玉章这个名字紧密相连。吴玉章一直把教育作为革命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于1939年到达延安以后,在党中央和毛泽东直接领导下,为建立和发展陕甘宁革命根据地和解放区的高等教育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
1939年11月,吴玉章担任延安鲁迅艺术文学院院长。他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立场为指导,结合中国新文艺运动和建设中华民族新文艺的理论和实际,团结与培养艺术人才、训练抗战需要的艺术干部。时已年逾60的吴玉章,为了不辜负党中央的重托和鲁艺全体师生的期望,带着他久病未愈的身体,一路往返于杨家岭和桥儿沟鲁迅艺术文学院,深入学员学习生活的各个场所,征求学员、教员、工作人员的各项意见,亲自掌握教育教学的第一手材料。在吴玉章的领导下,鲁艺培养革命文艺的理论和实践、培养正确的政治思想、发扬自力更生的精神,“艺术家拿起锄头上山开荒”,组织学员到工农兵群众的火热斗争中去学习,创作出受到广大群众欢迎的文艺作品。据统计,仅第一届至第五届正规学员来看,就为党输送了700人左右的优秀文艺干部;在吴玉章担任院长期间,下厂、下乡、下部队体验生活创作的剧本20余个,在延安各报刊杂志上发表著作220余篇,为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培养了一支坚强优秀的文艺队伍。
1941年8月,吴玉章担任延安大学校长。为满足抗战形势发展的需要,适应抗日战争相持阶段的情况,陕甘宁边区的教育要为抗战胜利后的工农普及教育作准备。为此,党中央决定合并陕北公学、中国女子大学、毛泽东青年干部学校,成立延安大学这一联合大学,探索新民主主义的正规化教育。吴玉章领导的延安大学,从创立到发展共历八年的时间,为党和祖国培养了各条战线上的优秀人才3.8万人之多,积累了教育为革命战争和边区建设服务的方针等宝贵的办学经验和优良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