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海外区域史研究解构历史中国的企图
受后现代、后殖民思路影响,在新一代美国中国学学者笔下,历史中国的边疆地区成为“反思帝国”、“再论殖民”等西方话语概念的试验场。他们多宣称自己的作品是真正“以区域为中心”,实际上却落脚于解构历史中国,其背后的真实意图值得警惕。
花样翻新的区域史研究
美国中国学区域史研究滥觞于20世纪三四十年代,这一阶段的费正清、拉铁摩尔、魏特夫等汉学家往往着眼于“东亚”、“内陆”等较大区域。自60年代始,受越战时期政治反思的影响,美国中国学研究发生转向,以西方为中心的史学范式受到批判,加之年鉴学派与社会人类学推动,诸多学者选择从更具体的空间看待中国(即柯文所言“中国中心观”),如魏斐德《大门口的陌生人》与孔飞力《中华帝国晚期的叛乱及其敌人》讨论晚清中国社会,实际上分别从华南与华中两个区域展开;周锡瑞《改良与革命:辛亥革命在两湖》、罗威廉《汉口:一个中国城市的商业和社会(1796—1889)》等,则直接以区域作为研究题目。施坚雅“经济区系理论”梳理了中国从基层社会至宏观区域的空间结构,对美国中国学区域史研究有深远影响。
20世纪90年代至今,后现代、后殖民理论影响愈深,加之近年来西方发生全球史、新文化史及新帝国史的研究转向,美国中国学区域史研究出现从“中国为中心”转向“区域为中心”的风潮。其间不少研究又受所谓“内亚史观”、“新清史”等影响,产生或翻新“元清非中国”、“中华殖民主义”等一系列奇谈怪论,如何罗娜《清代殖民事业:中国早期近代的民族志与制图学》、乔荷曼《云雾之间:中国在贵州的殖民(1200—1700)》、邓津华《台湾的想象地理:中国殖民旅游书写与图像(1683—1895)》、濮德培《中国西进:清朝对中央欧亚的征服》、米华健《嘉峪关外:1759—1864年新疆的经济、民族和清帝国》、迈克尔·克拉克《权力之眼:从清朝征服到“新中亚大角逐”的中国与新疆(1759—2004)》,等等。毕业于美国东北大学的杨斌的博士论文《季风之北,彩云之南:云南的形成》,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流动的疆域:全球视野下的云南与中国》一书,也可视为此潮流下的作品。可以看出,这一代美国中国学学者对中国边疆各区域极富兴趣,涉及中国台湾、西南及西北等众多地区,时段上偏重元代以降。他们多把中国古代王朝称为“帝国”,认为元、清等王朝并非中国,将中国古代王朝疆域拓展与边疆治理类同于西方“殖民”。
热衷于用“西方概念”透视中国边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