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腥风血雨的两次接班人之争
1
一个王朝要长治久安,必须解决两个问题,首先是太祖高皇帝一统四海建立基业,其次是选择接班人保证“第二代”平稳过渡,形成历史惯性。
这道题,秦始皇没做好,刘邦也没有做好。
做了汉王以后,刘邦便立刘盈为太子,有了法理上的接班人。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刘邦越来越觉得,太子刘盈懦弱无刚,和自己一点都不像,反而是三子刘如意英武果敢,是个接班人的好苗子。
“孝惠为人仁弱,高祖以为不类我,常欲废太子,立戚姬子如意,如意类我。”
虽然汉朝的丰沛功臣们不同意换太子,但刘邦还是做了一些安排,给将来的废立做准备。
公元前200年,刘邦刚从“白登之围”中脱困,匈奴便来攻代国,代王刘喜逃回洛阳,被降封为合阳侯,刘如意被封为代王。公元前198年,赵王张敖被降为宣平侯,代王刘如意徙封为赵王。
那时刘如意刚满十岁,没有到代、赵封国,常年留在长安陪伴刘邦身边。为了管理这块“天下劲兵处”,刘邦任命御史大夫周昌为赵相,阳夏侯陈豨“监赵代边兵。”
刘邦的意思很明显,留在长安的刘如意不离开权力中心,周昌做为刘如意的臣属,负责赵国的行政事务,陈豨为国戍边的同时,能为刘如意掌握一支精锐兵马。
陈豨不属于丰沛功臣,楚汉战争中立下战功,成为刘邦的亲信将领,镇守赵代前才封为列侯。可以说,陈豨是汉朝开国功臣中的后起之秀,和丰沛故旧们没有任何联系。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刘邦选刘如意做接班人,除了所谓的“类己”以外,未尝不是察觉到丰沛功臣们尾大不掉,想用刘如意和韩信、陈豨等后起功臣组成新的利益集团,和丰沛功臣们互相制衡。
至于关东地方,《史记·高祖本纪》里记载:“十年十月,淮南王黥布、梁王彭越、燕王卢绾、荆王刘贾、楚王刘交、齐王刘肥、长沙王吴芮皆来朝长乐宫。春夏无事。”
除了长沙王吴芮是打酱油的,其他异姓王和同姓王各一半。
如果刘邦的布局能够成功,那么长安的刘如意和后起功臣,足以制衡丰沛功臣,关东的同姓王可以制衡异姓王,在互相制衡之下,汉初的政治格局就稳了。
然而,公元前197年的陈豨叛乱,导致刘邦的计划彻底崩盘。
因为陈豨非常仰慕魏信陵君,镇守赵代之后,便效仿信陵君招纳门客,而且陈豨不严格约束门客,他们借陈豨的权势做出很多不法的事。赵相周昌向刘邦告状,刘邦命人追查,陈豨害怕身死族灭,直接起兵造反。
陈豨造反,起码造成三个严重的后果。
首先,陈豨和赵代精锐兵马是刘邦给刘如意准备的,现在成了叛军,那就是必须剿灭的对象,不可能再做刘如意的臂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