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冶:深情缅怀38军老军长刘成斋老
从网上获知38军8964拒不进京的军长徐勤先逝世后,4月1日又获知刘成斋老逝世,悲痛万分,就想写篇哀悼文章,但照片在北京家里,近日托朋友在室内翻找到了,便可了却心愿。
十多年前,我的老同学罗贵枢大哥说他妹妹罗桂琴,梅河口人,女交警,嫁给38军114师(海龙驻军)医务处高文华(入朝作战时战地军医),1960年结婚。他妈干女儿朱宝珍当时是海龙橡胶厂女工,1958年嫁给38军114师后勤部长王战胜(山东人)。我说我小学同学叶萍嫁给刚回国的任百兴,登记时差着叶萍成分高不合格,但任百兴跟乡政府秘书沈连仲说了不少好话,沈连仲便高台贵手成全了这桩婚姻。我高小的女老师王淑清嫁给沈团长时,沈团长骑马去我们兴农区中心校看的王老师,区政府领导给做的工作动员王老师认可。我初中的女同学石桂兰嫁给一位小军官,订婚像写的“幸福的开端”,大伙传看觉得太有意思了。后来听说去新疆石河子了。回想1953年志愿军回国时,我读高小五年级才12岁。听说街里晚上唱3天大戏,我们几个小同学就跑10好几里去看。在公安局广场和海龙中学操场都搭台子唱戏。海龙中学操场演的是京剧《十五贯》,其中烙印最深的人物是娄阿鼠。公安局广场演的是《白蛇传》。我和赵作田就两边跑着看。台下是志愿军官兵,我们只能在边上转转看。
当时的海龙县政府就成了志愿军的娘家,有的志愿军军官都30来岁了还未成家,自然要帮助找对象成家呀!当地的未婚女青年就嫁给了志愿军,海龙县就成了志愿军老丈爷县了。后来被誉为“拥军模范城”。志愿军驻扎后要建营房,国家要投资,就给海龙县带来了经济效益。军人家属要有住宅,要有学校,于是海龙县繁荣起来了。据说海龙城号称为亚洲第二大兵营。
1954年7月我考上海龙中学初中一年级,被分到在梅河口镇建的分校九班。罗贵枢是八班。一年后海龙中学腾出两个教室,让分校回去俩班。我就回海龙中学初中二年四班。罗贵枢继续在分校读到初中毕业升入高中。我回海龙中学就赶上政府帮助军官找对象成家的高峰。连级以上的都可以了。政府就搞军民联谊会,说是民,就是动员未婚女青年参与。我们中学的女学生首当其冲,被人相中了,政府就安排学校做选中者的工作。挺有意思!在罗贵枢看见我写的《郑培民》后就提议写部《嫁给最可爱的人》电视剧。我觉得应该,在男女相见时必须互相介绍,男方就会讲述他的入伍入朝的经历,也少不了战斗事迹。肯定有戏有看头。尤其是这部剧要比《郑培民》提高咱家乡的知名度更有力度。于是我着手搜集素材。
先从家乡开始,我到老干部局记了一些转业从政志愿军名单,就逐个见面采访了。因为当年的驻军38军移防保定了,我就去38军营房见相关部门(宣传部吧)。他们听说我的来意后,就派俩小战士领我去干休所见老军长。
(沈团长女儿和38军的战士领我去干休所)
老军长热情接待了我,安排我到招待所住下,回他家吃饭。
我就很从容地采访了他,还提出我家边的坦克团团长刘泰。他说刘泰没了,老伴儿还在。刘泰老伴儿叫赵錫梅,被安排在我所在的福安小学教二年级。她的俩女儿都是我的学生。赵錫早就讲了,她是在篮球场打球时被刘泰相中的,就放弃升学嫁给刘泰的。
还有一位一块被安排到我们学校当副教导主任的于淑芬,男人叫于振和。他说于振和转业到长春市一所中等学校了,未来保定。还有一位叫孟玉兰的,也是安排在我们学校的部队家属,男人就魏啥。他说他不清楚。另外有一位是我在读高小上学路过她家门口的汪姓大姐,我只知道她也嫁给军人了,男人就啥名我不知道。老军长说有这么个人,就打发女儿带我去见这位老大姐。因为我读高小五年级时还未成年,与她没接触,她不认识我,我就自我介绍是从蔡家陔过岗从她家门口奔学校的。她恍惚想起了。但是她有点儿痴呆了未能说出啥。
在老军长家跟沈团长的女儿谈的比较充分。我一说沈团长骑马到我们学校见王淑清老师时,听说沈团长负伤部位是要害,不一定能生育,但是王老师还是认可了。她笑了,那意思王老师认可就对了。不然的话那会有她呀!
王老师的表哥是孙奇。孙奇是1949年3月在我老家成立的福安小学的创始人,我上高小时孙老师就调兴农区政府了。我1992年调入县文化馆时孙老师就当县教育局局长了。沈玉洁问她表舅怎样了,我说退休多年了,在家坐轮椅还能接待我。他的大儿子我熟悉,二儿子和小儿子也都见过面。就这样与小沈聊得很投机。她告诉我她姐姐就在北京住在大兴区,把电话告诉我。我回北京后通过电话联系还真就去她大姐家了。自然也受到了热情接待。
唯独老军长很少说话。他老伴儿看他语迟就替他说。在他俩结婚前她在海龙县法院工作。那时候打官司的很少,法院就是个工作单位,好像与普通百姓没啥关系。我小时候也只是从判死刑的布告上知道还有法院和法院院长的签名。她没有优越感和幸运感,嫁给一位(当时还不是副军长)普通军官,就算是级别高一点儿也正常。那个年代人们常说的是“一军二干三工人,宁死不嫁老农民”。就是有工资能养家,很不错了。我想听听他俩的恋爱过程,她笑了,结婚了就过日子了,还有啥爱可恋啊?作为军人家属,又无战事了,随军落脚随遇而安,生儿育女挺知足了。在讲述往事时说有的结婚婚后老家的原配找上来了,部队就得解决这个意想不到的现实问题。此时是个笑谈,但当时却是十分挠头的难题啊!她问海龙方面现在怎么样,我也照实说了。海龙县改为梅河口市,梅河口镇成了县(后来的)市政府所在地。裤裆街没了。也不是七十一(其实一)条街九十二(就是二)座楼(桥洞边上的红楼和裤裆街的百货大楼)了。改开后老城内建了新楼,过了河的稻田里建了高楼。但海龙镇变化不大,虽然也有楼房了可是街道没太大改变。部队大院没有驻军但礼堂还在。铁道北的营房建筑还有,但我不清楚有没有驻军了。我福安公社老家边上的坦克营也是建筑尚存,见不到军人了。她听了还说想回来看看。
老军长家是一楼,楼前有块菜地。他钟了不少压压葫芦,都成了。摘下后挂了满树。他说葫芦就是福禄,我临走时带回两只留做纪念。
我回家在百度上查阅获知:
解放军原38军副军长刘成斋,15岁参军,曾身中13枪、子弹穿颈……参加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曾参加指挥战斗34次,经历了无数生死考验,为国家和人民立下了赫赫战功。
一颗子弹打穿他的脖子炮弹皮留在脑袋里近十年
刘成斋,山东省栖霞县人1926年11月出生。1941年亲眼目睹侵华日军的残暴行径后,年仅15岁的刘成斋满怀激愤参加革命,与日本侵略者展开了英勇斗争。
2020年94岁的刘成斋回忆起这段经历时说:“虽然参加抗战时我的年龄小,但这一段经历,可以说影响了我的一生,让我义无反顾地走上了革命道路,由一个不懂事的孩子逐步成长为一名坚定的共产主义革命者。”
抗日战争胜利后,刘成斋受命前往牡丹江执行剿匪任务,是杨子荣第一任连指导员。有一次,在同一伙土匪战斗时刘成斋身中13枪,其中有一颗子弹从他的嘴里打进去从脖子后面穿出,伤势惨不忍睹,送到医院后,已经奄奄一息了,在场的医护人员流着泪做完手术,经过精心救治刘成斋奇迹般生还。伤情好转后他便重返前线继续战斗。之后,牡丹江二团转隶到38军,刘成斋先后又参加了辽沈战役和平津战役。1949年平津战役期间刘成斋也负伤了,当时有一个炮弹皮留在了他的脑袋里,一直没有取出来。1958年抗美援朝回国后刘成斋谁也没告诉,自己一个人悄悄地跑到医院通过手术把炮弹皮取了出来。
参加抗美援朝战争飞虎山阻击战临危受命
虽然多次身负重伤甚至与死神擦肩而过,但刘成斋从军报国的信念始终坚持。如1950年6月,朝鲜战争爆发,中国人民志愿军跨过鸭绿江奔赴朝鲜战场,刘成斋跟随部队入朝参战。在抗美援朝战争中每一次战斗都惊心动魄、九死一生。
1950年11月3日刘成斋所在的志愿军第38军112师335团接到攻占飞虎山的命令,当时二营营长身患重病无法带队出战,关键时刻,教导员刘成斋主动请缨担负起指挥全营作战的重任。
1950年,在抗美援朝飞虎山阻击战中,刘成斋(右一)在前沿阵地指挥战斗。
飞虎山位于仁川东北部地理位置十分重要。1950年11月4日拂晓刘成斋和战友们冒雨向飞虎山发起攻击,不到两小时,就攻占了飞虎山主峰,部队由进攻转为防御。在大雨里战士们们穿着湿透了的棉衣棉裤拼命用手和刺刀挖着坚硬的土地,抢修工事;然而,工事还没有修好敌军便集中兵力开始反扑……
在这场极为惨烈的飞虎山阻击战中刘成斋和战友们浴血奋战坚守阵地五昼夜,击退敌人57次冲锋,以巨大的牺牲完成了预期阻敌任务。
松骨峰血战到底他带领战友与敌人殊死搏斗
飞虎山战斗结束后,来不及休整,刘成斋所在部队就接到火速赶往松骨峰的命令。经过急行军刚抵达松骨峰,他们就遭遇敌军大规模轰炸,松骨峰阻击战正式打响。“美军用火炮往松骨峰上打炮弹,弹坑就像院子那么大……当时弹片‘哗哗’的,像下雨一样,山头被炸得光秃秃的。在那场战斗中,连里的干部都牺牲了,老兵也大多都战死在疆场上。”
刘成斋忆及当年亲身经历的那场战斗会忍不住落泪。
在这场极为激烈的战斗中志愿军将士与敌人血战到底坚守阵地,誓死不退,用血肉之躯铸就了钢铁防线,打退敌人一次又一次攻击。三连111名战友血洒疆场,年轻的生命永远定格在了松骨峰上。战地记者魏巍老写的《谁是最可爱的人》就取材于这场战斗。
战斗结束后刘成斋到松骨峰收殓烈士遗体,在几百具美军士兵尸体和一片打乱摔碎的枪支中间,发现不少与敌人同归于尽的志愿军战士遗体。他们有的紧紧抓住敌人的机枪,有的手里握着手榴弹,弹体上沾着敌人的脑浆;有的身体压着敌尸,牙齿和指甲嵌在敌人的皮肉里。情景极为壮烈。“我永远无法忘记那场战斗,那是我人生最难忘的经历。”
老人回首那段浸染着血与火的岁月,语重心长地说;“只有从战场归来的人才能真正懂得战争的意义,懂得和平的珍贵。”
戎马一生精神永存
先后参加了抗美援朝第一、二、三、四次战役的刘成斋从烽火硝烟的朝鲜战场归来后,继续在军旅建功立业。在战后的日子里刘成斋致力于军队的教育工作,努力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他的言传身教深深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军人。
刘成斋和老伴王敏侠一同阅读《解放军报》
刘成斋的妻子王敏侠说:“他经常在家说,我们一定要知足。咱们和朝鲜仅一江之隔,当时天上飞机比蜻蜓都多,很多朝鲜儿童往咱们国家跑。他在江边看到那种悲惨的情景怎么能不痛心。如果战争要是打到东北土地上,那我们也会妻离子散、家破人亡。抗美援朝就是保家卫国。虽然咱们牺牲不少,但最终我们取得了胜利。”
当我觉得占有足够的素材后着手写作时,就听说国务委员戴秉国说《抗美援朝》电视剧怕美国不高兴而未公映,国家军事博务馆中的抗美援朝展厅也撤了。《抗美援朝》电视剧是我省作家张笑天编剧,李前宽提着内装10万元人民币请古月参演,当时还未有百元票呢。邀请了不少外籍人担任敌军角色。动用部队参与,耗费巨资,由中央电视台台长杨伟光制片完成的很有历史意义的电视剧,就因为怕美国不高兴就封存了。面对这么个当局,我就放弃了写作。当时也为宣传双拥县提高梅河口知名度。放弃后就去武安市白沙村下生活写了六十集电视剧本《百兴村》。后来古月去世了,接着杨伟光也去世了。前年在电视节目中看见李前宽夫人肖淑云说李前宽也去世了。他们都未看见自己的劳动成果面世给中国人民发挥应有的作用,实在可悲!尽管后来电视剧《跨过鸭绿江》公演了,涉及美帝的电视剧也有了,但《抗美援朝》仍未解禁,真是不可思议!
履历战功的老军长与世长辞了,但历史不能忘记,抗美援朝精神永存,值得我们铭记和传承。他英勇无畏、忠诚担当、无私奉献的精神将激励我们后人勇往直前。我们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向刘成斋老人致敬!向所有为国家和人民付出生命的英雄们致敬!
国家一级编剧,剧作家吉林省京剧团退休的齐铁雄发去了。齐铁雄和我同龄,是我老家福安公社福安大队不远的城南公社大榆树大队的社员子弟,并不相识,但1970年海龙县搞文艺调演,他的小歌剧《开门红》参演并获奖了。这个剧本是他在双兴中学当教员时写的,剧本发表在吉林日报上。县领导发现后调他到海龙五七中学为王成立写话剧,话剧名叫《占领》,在全省文艺汇演获一等奖后,便调到县文化馆。我俩都是从农村中学(他是双兴中学我是三兴中学)调入海龙县文化馆的。因此结下了深厚的文友情谊。彼此有了成果自然互相交看,听听指正意见。最为突出的是他写的电视剧《战犯》在电视台播出了,我看后深受教育写了剧评《毛泽东文艺思想的又一大结晶》,发在网上。之后他构思新作把提纲发我,我看了是顺应“改开”的。我说咱不给它唱赞歌,他就搁笔了。这次我的文章提到《抗美援朝》的编剧和导演,都是他熟悉的,所以我就给他发去请他指正。想不到他就给我这样的回复:
你给我打电话,我没有听到。但你写的文章我收到了,我也仔细读了。对老军长刘成斋写的很具体,写到了他的战功,这样的老革命应该大书特书。你写志愿军在海龙招亲的事儿,写得很细致。我的三姐齐国珍也是在那次浪潮中成了志愿军干部的媳妇。可惜我三姐夫隐瞒了家有老婆孩子的事实,最后造成我三姐和我三姐夫离婚。你这篇文章写得很细致,材料也很丰富,我没有什么值得挑剔的地方。希望你把知道的历史都写成文章,留给后人吧,这也就是国家的记忆,历史的记忆,不仅是你个人的记忆,还是一笔历史财富。
我三姐齐国珍,当时在海龙中学念初中二年级,经她同学介绍,认识了志愿军一个连队的文化教员,叫李欣。李欣谎称他是连级指导员。他们结婚后,李欣被分配到黑龙江省建设银行当信贷部主任,我三姐也调到哈尔滨在一个学校当教员。他们生了两个男孩。后来李欣的发妻领着女儿来哈尔滨寻夫。事情败露后,我三姐毅然与李欣离了婚。我三姐的两个儿子以前和我都有联系。我三姐和李欣现在都已经相继去世了。我那两个外甥现在也不和我联系了。
因为写这篇文章的由头是罗贵枢,我写好后自然要给他看的。他感触良多,他对我的称道我不敢当,但他对肯于嫁给最可爱的人的评价令我佩服。所以就如实粘贴这里:
向陶冶作家丶我的同学、好兄弟致敬!
陶冶作家的心永远是滚烫的、血是热的!记录下来这段存放心里七十年的记忆《嫁给最可爱的人》,最可爱的人应该有爱、有尊敬,嫁给最可爱的人的人同样也可爱伟大,她们也应得到敬爱!我们都爱你们!
海龙丶梅河口民爱军的美谈佳话流芳百世!嫁给最可爱的人,爱英雄的人值得我们永爱!
大陶谢谢你抬举我,你懂我,你懂真情,你手握真理正义,所以笔下生辉诗意涌,胸中藏志气象新!
刘成斋老,若在天有灵您看见这篇缅怀您的文章,就安息吧!海龙人民怀念您!全国人民永远怀念您!
2024年4月18日于吉林省梅河口市
【文/陶冶,本文为作者向红歌会网原创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