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征路 | 美军号称是武装到牙齿,中国人民解放军是武装到精神的!——重访革命史之四十四
对于解放战争的胜利,人们津津乐道的是三大战役打得漂亮,是军队攻守态势的神奇转换,是蒋家王朝的瞬间垮塌,是人民政府的传檄而定天下。
至于为什么能做到这样,人们深思不多。
在影视剧中,人们往往乐于见到叱咤风云仗义亮剑的英雄、思维缜密临危不惧的潜伏高手,甚至误以为这些就是共产党取胜的原因。
凤凰网等网络媒体的历史虚无主义叙事策略中,经常出现这样的句子:“假如没有***,历史也许就会是另一个样子”,把历史解释成一个偶然事件,把偶然事件和历史人物夸大为历史本身。
解放战争中确实在各条战线涌现出许多英雄人物,这些英雄事迹确实令我们倍感自豪,但仅仅这些是不足以说明历史的。
解放战争开始时,国民党军有430万人,且有美国军械支持。解放军连同地方部队在内,也只有120万人。但打到第三年人民解放军总数达到400万人,国民党军总数则下降到约200万人。这个变化显然不是英雄人物本身能够做到的。
更为深刻的变化是,解放军新增加的兵员大多数来自原国民党军。同是当兵吃粮的这些士兵,为什么成为解放军以后就判若两人,昨天是俘虏今天就变成英雄?
要回答这个问题就必须回到现代性追问上来。
1947年秋天,西北野战军两次围攻榆林均未成功。
撤围之后,彭德怀部队的将领们都在思考一个问题:两次打榆林为什么都没有成功?
358旅政委余秋里奔走于部队干部战士中,想找出一个明确的答案。
有人说是因为思想上轻敌,对敌情估计不足,战役组织准备不够充分。也有人说是因为马鸿逵、傅作义的部队来得太快了等等。
余秋里觉得这都是原因,但还不是根本原因。
在715团的座谈会上,有人说,除开外部的原因,主要是部队的斗志不强。
余秋里问:为什么斗志不强?
有人说是思想不坚定。有的同志看到仗越打越大,担心今后战斗更加激烈、艰苦、残酷,个别干部不愿靠前指挥,甚至有编造假情况、打滑头仗的问题。还有的说,现在战士成分变化太大,“解放战士”数量激增,部队靠俘虏来补充减员,他们的觉悟程度直接影响到战斗力。
听到这里,余秋里说:“刚才在操场上集合,我一看,好家伙,黄乎乎一片(当时国民党军穿黄军装)。你们这里‘解放战士’的比例平均占多少?”得到的回答是:70%左右,有的连队在80%以上。
余秋里的思路开始清晰起来。
打仗靠什么?除了指挥的正确,就是士兵的勇敢。在“解放战士”已占兵员多数的情况下,如果不提高他们的觉悟,不把他们转变为一个自觉为人民解放而战的人民战士,提高部队战斗力就是一句空话。
感谢您对红歌会网的关注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