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娱乐包装”下的软性历史虚无主义
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习近平特别强调:“要旗帜鲜明反对历史虚无主义,加强思想引导和理论辨析,更好正本清源、固本培元。”近年来,随着大量的揭露批判,历史虚无主义的错误思潮已被整体遏制,但却仍未偃旗息鼓,而是变换了更加隐蔽、更加迂回的策略手法,可以称之为软性历史虚无主义。特别是在网络化、新媒体的助推下,软性历史虚无主义借助民众消遣娱乐的时机,在“娱乐包装”下暗流涌动、渗透传播,受众群体大、扩散速度快,隐蔽性、欺骗性和迷惑性也都越来越强。
一、乔装改扮 暗度陈仓
与以前直接、显性的表现方式相比,“娱乐包装”下的软性历史虚无主义往往从人们休闲娱乐、放松身心的精神需求入手,善于把虚无历史的意象和观点掩藏于形形色色、熙熙攘攘的娱乐信息之中,让人们在兴奋愉悦的状态中悄然接受。这种类型的历史虚无主义披上了大众娱乐的“伪装”、戴上了流行文化的“面具”,虚无手法隐蔽迂回,表现形态也灵活多样,突出体现在以下四方面。
第一,用“偶像明星”的套路包装历史。“追星文化”“粉丝文化”业已融入当代不少青年人群体的日常生活,成为他们构建社会认同、寻求情感寄托的重要渠道。青年人崇拜偶像、追逐明星的心理和行为,直接催生了娱乐传媒领域的不少业态,一些产业和品牌贴上“偶像明星”的标签往往就意味着高人气和大流量,众多文创产品和文艺作品主打“偶像明星”的招牌,瞄准的也正是年轻人的庞大市场,希望吸引更多青年群体的关注与喜爱。
由此,软性历史虚无主义也学会了借“偶像明星”的流量“夹带私货”。与前几年“抗日神剧”的离奇荒诞和夸张雷人有所不同,软性历史虚无主义主动迎合青年人赶时髦、爱追星的潮流,运用“偶像明星”的套路创作革命历史题材的影视文艺作品。为营造“青春偶像”“明星秀场”的效应和场面,在演员选取上追求形象俊美,在道具服饰上制作得精美华丽,在剧情设置上渲染凄婉的爱情、曲折的纠葛和炫酷的场景等,以此来吸引青年人群的注意力和兴趣点。然而,这些影视文艺作品在突显“偶像明星”的同时,却有意无意地偏离了历史的真实和原貌,把历史装扮成了“另类”的模样:壮怀激烈变成了花前月下,艰苦卓绝变成了舒适安逸,激情燃烧变成了尔虞我诈……凡此种种看似光鲜亮丽,套上了“精致”的外衣,实则与真实历史相去甚远。在这类影视作品中,软性历史虚无主义的目的正是通过明星“走秀”式的炫丽表演,让青年人过度关注偶像明星人物本身,却忽略了历史事件与历史场景的真相与细节。长此以往,青年人的历史观和历史志趣就很容易被“拐跑带偏”,逐步丧失对历史原貌的认知。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