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流案后的贪腐案,理学家外作为政治家的朱熹
西历1182年,在中国是为宋孝宗淳熙九年,金世宗大定二十二年。
当日南北讲和,已近二十年,孝宗、世宗又皆清明之君,得为君之道,乃孜孜求治,与民休息,故上下相安,家给人足,于是南有“乾淳之治”,北有“大定之治”。
这一年,53岁的朱熹,正式出任提举浙东常平盐茶公事,专事浙东赈灾。
然而,恰是这场浙东之行,引发了一场轩然大波。
时到如今,却只剩下两男一女争风吃醋的茶资笑谈,多数人浑然不知,这本是一场关系国本民生的反腐大案。而正是这场风流案背后的反腐案,在一路飙升到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层面后,最终让南宋政权的统治基础,几乎为之摇晃。
01 市聚萧条极,村墟冻馁稠
由于两浙路地区地处东部沿海,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降雨量分布不均匀,容易降水量失衡,极易出现极旱或极涝的状况。
宋孝宗像,故宫南熏殿旧藏《宋代帝后像》之一
人为原因,也是导致白然灾害发生的一个重要因素。南渡以来,这里又成为外来移民的重要基地,大量外来人口造成人地矛盾日益突出,生态环境随之恶化,而小冰河期偏于干冷的恶劣气候,更使灾害为之加剧。
孝宗即位以来,浙东一路七州灾害频仍,在本朝境内,亦堪称灾害最为严重,持续时间较长。
据《宋史》等相关史料的不完全统计:水灾90次,旱灾81次,蝗灾24次,地震8次,疾疫14次,风灾、雹灾和霜灾26次。
这样算来,几乎无年无灾。灾害的侵袭不仅破坏了自然环境,也严重影响到了人民生活,更让该地区的社会发展为之受阻,最终形成恶性循环。
特别是咸淳年间(1265~1274),各种灾害相继袭扰了浙东地区,以至于民情嗷嗷,日甚一日,不但一般百姓吃不上饭,即便地主官宦人家也有因此破产,甚至沦为乞丐者。为了生存,卖田拆屋,砍伐桑柘,甚至典妻卖子,无所不至,为了一口吃的,饥民哪里还敢计较价钱是否太过低贱,只要能卖得出去,就是不幸中的大幸了。粮食早就吃完了,鱼虾螺蚌也久已竭泽,野菜草根取掘又尽,饥民们只好离开居住地,扶老携幼,号呼宛转,四处讨生活。整个浙东地区,成群的难民,几乎随处可见。饿死的不说了,大灾之后有大疫,死绝户的家庭更不在话下。
宋金南北对峙形势
昔日的江南鱼米之乡,几乎成了阿鼻地狱。而更为可怕的还是作为朝廷的粮仓,这场灾荒难保不动摇国本,倘若流民生变,啸聚成乱,纵然金兵不南下,也势必会对近在咫尺的行在(今浙江杭州),构成腹心大患。
02 民望甚饥渴,公行胡滞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