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第一个农村党支部——台城特支
“自古雄才出燕赵,慷慨悲歌贯九霄。‘两个第一’彪青史,‘台城星火’缘大钊。”《台城星火》(柏川著)一书开篇所说的“两个第一”,其一为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个农村党支部——安平县台城特别党支部,其二是中共河北省(当时称直隶)第一个地方县委——安平县委员会。“两个第一”都发轫于充溢着燕风赵气的冀中平原上的小县安平县,是这方水土上孕育的英雄儿女仁人志士,在风云际会的时代大潮中占风气之先,将由南湖启程的革命航船上的火种,引到滹沱河两岸的冀中平原腹地。
弓仲韬革命的一生
“两个第一”的主要创始人弓仲韬1886年出生于安平县台城村,1911年考入天津北洋法政专门学堂,结识了校友李大钊。1916年又考入北京法政大学,期间开始广泛涉猎陈独秀、李大钊等人创办的《新青年》《晨钟》等进步书刊,初步受到马克思主义的影响。1919年参加了五四运动,大学毕业后,弓仲韬在北京沙滩小学任教,授课之余时常到临近的北大图书馆阅读进步书刊,多次邂逅在北大任教并兼图书馆主任的李大钊,此后便经常听李大钊讲述苏俄革命和马克思主义,使其思想不断升华,1923年4月,经李大钊介绍,弓仲韬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
李大钊是中共党内最早注意农民问题,重视农民运动的领导人,曾亲自指导北京郊区广大农民的斗争。弓仲韬入党后,李大钊指示他回农村发动农民群众,建立党的组织,弓仲韬坚定地接受了党的任务,回到了原籍安平县开展革命工作。
1923年弓仲韬在家乡台城村建成了中国第一个农村党支部——台城特别党支部;1924年,他又创建了河北省第一个中共地方县委——安平县委员会。从此,在这片觉醒的土地上,星星之火点燃了受压迫被奴役的人们的希望。
1934年,由于中共保属特委委员范克明叛变,安平县党组织遭到很大破坏,弓仲韬的身份完全暴露,成为反动当局重点抓捕的目标。1934年春,弓仲韬的母亲在敌人无休止的搜捕折磨下去世,弓仲韬忍痛在夜间偷偷安葬了母亲。次日凌晨,凶残的敌人在抓捕他无果的情况下,毒死了他唯一的儿子。弓仲韬遭此剧变,仍以饱满的热情顽强地坚持工作。七七事变后,由于时局错综复杂,弓仲韬与党组织失去了联系。他和小女儿弓乃如毅然带上身患重病的妻子踏上了奔赴延安“找党”之路。途中遭土匪抢劫,身无分文,历尽艰辛到达西安,此时妻子病情进一步加重无法前行,只好让女儿先走。弓乃如几经辗转到了延安,先后入陕北公学和中央党校学习,但想同父母联系时,却再也无法寻到父母的下落。弓乃如走后,弓仲韬的妻子病逝,他以席裹尸将妻子埋葬后,隐姓埋名到汉中一工厂当伙夫。在艰难的处境中,他始终牢记共产党员的使命责任,组织工人上夜校,进行革命宣传,引起了资本家的仇视,借给他医治眼病之机,在他两个眼球各扎一针,从此双目失明。身陷绝境的弓仲韬克服种种困难,于1943年回到家乡。1951年被女儿弓乃如接到哈尔滨,国家按老红军的标准给予其生活补助,1964年病逝。弓仲韬一生对党忠心耿耿,为革命事业散尽家财,付出了牺牲四位亲人的巨大代价。
台城特支的建立
1923年回到家中的弓仲韬,卖掉自家二十多亩地,腾出三间东屋,办起了平民夜校,以此为阵地,向广大农民进行革命的启蒙教育,进而发展党员,壮大革命队伍。平民夜校很快吸引了几十名青少年入学。学员多为本村的寒门子弟和在台城为地主扛活的外村青年。初时从大小多少、日月水火等简单常用文字学起,经弓仲韬悉心施教,激发了学员浓厚的学习兴趣。一次授课时,弓仲韬给学员出了个字谜:头戴绫罗宝盖,底下八字分开,见人躬身施礼,家中少米无柴。曾上过两年小学的弓凤洲猜出了是个“窮”字。弓仲韬便由这个穷字讲起,引导学员认识农民为什么穷,怎样才能摆脱贫穷,由浅入深地进行革命的启蒙教育。经过几个月的重点培养,弓仲韬将思想进步较快的弓凤洲、弓成山吸纳为共产党员。
1923年8月的一个晚上,在弓仲韬家中,弓仲韬、弓凤洲、弓成山围坐在桅灯旁,由弓仲韬主持召开台城村共产党员会议。弓仲韬低声说道:“根据中共北方局负责人李大钊同志的指示,为适应农村革命斗争的需要,有必要在台城村建立党支部,壮大党在农村的力量。因为直隶省和安平县尚未成立党的组织机构,我们受北京区委直接领导,称中共台城特别支部。”会议推举弓仲韬为特别党支部书记,弓凤洲为组织委员,弓成山为宣传委员,支部设在弓仲韬家中。台城特别党支部成为中国共产党第一个农村党支部,对中国北方农村早期党组织的建设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
台城特别党支部成立不久,另一处由共产党员李锡九引来的火种也在安平县任庄村点燃。李锡九(1872—1952),安平县任庄村人,为同盟会元老,1922年经李大钊介绍入党,成为安平县第一个共产党员。1923年冬,李锡九受李大钊委派,回到安平县从事发动民众,筹建共产党组织的活动。他变卖家产,办起了女子小学和农民夜校,借此宣传革命道理,唤起了民众的觉醒。先后培养介绍了在安平县北关高小任校长的本村进步青年李少楼和青年学生李振庭、李幸增入党。1924年3月,弓仲韬与李少楼取得联系,并共同介绍北关高小李春耀、张述增和敬思村张麟阁入党,相继成立了北关高小党支部和敬思村党支部。自此,弓仲韬、李锡九发展的两股革命力量汇集到了一起,革命的星星之火,在安平大地上渐成燎原之势。
1924年8月的一天晚上,安平县共产党员代表会议在敬思村张麟阁家召开,会议由弓仲韬主持,他说:“安平县的党员队伍建立以来,已成立了3个党支部,共有党员14人,在全县播下了革命的火种,使安平的革命斗争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李大钊同志指示我们建立中共安平县委,把安平的革命斗争推向高潮。”与会人员一致认为只有成立县委才能适应当前斗争的需要。经9名党员代表反复酝酿选举产生了中共安平县委员会,直属中共北京区委领导。由弓仲韬任书记、张麟阁任组织委员、李少楼任宣传委员,县委机关设在弓仲韬家中。中共安平县委是河北省第一个中共县级地方委员会,预示着全县的革命斗争即将进入一个崭新的阶段。
安平县委建立以后,利用秋收、麦收的大好时机,组织各地长工开展罢工斗争,迫使地主普遍增加了长工的工资待遇。同时动员全县教师开展增资斗争,使教师年工资普增40元以上。各种形式的斗争,对封建统治势力形成了强烈冲击,增强了党在人民群众中的号召力和凝聚力,全县的反帝反封建斗争形成高潮。到1927年,全县建立了七个党支部,党员达到一百多人。
1925年冬至1926年夏,根据上级指示,先后建立安平、饶阳两县联合县委和安平、饶阳、深泽三县中心县委,由弓仲韬任书记,县委机关设在弓仲韬家中。由于弓仲韬家往来人员日益增多,为保守党的秘密,掩护党的活动,在弓仲韬家成立了台城村私立女子小学。之后,弓仲韬又筹资办起毛巾厂,外地党员以学生家长、毛巾采购商或棉纱推销员的身份来往于弓仲韬家,有效地掩护了革命活动。
1927年,北方军阀张作霖逮捕杀害了李大钊,南方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大批捕杀共产党员,安平也处于白色恐怖之中。1929年春,三县中心县委停止工作,重新恢复安平县委,仍由弓仲韬任书记。在革命处于低潮的情况下,安平的共产党人初心不变,不屈不挠地进行各种形式的斗争。9月,发动教师上街游行,取得第二次增资斗争的胜利。之后又领导了女师毕业学生的就业斗争。县委还选派机智可靠的党员巧妙打入警察局、保安团等组织,以利于了解敌情,掌握斗争的主动权。打入邮政局的弓濯之发现了国民党保定行署敦促县政府逮捕弓仲韬、乔式模、李霞远、马金生的密令后,当即派人将情报飞送县委,使弓仲韬等人安全脱险。县委组织党团员在大集镇散发传单、张贴标语,直至散发到县政府、警察局院内和各科室的办公桌上,极大地震慑了反动统治者,彰显了共产党人同反动派斗争的坚定决心。
台城特支建立的意义及影响
台城特支和中共安平县委的建立,较早开始了中国共产党由城市斗争转向广大农村斗争的先河。安平县自第一个农村党支部建立以来,经过几年艰苦卓绝的斗争,唤起了民众,扩大了党在群众中的影响力,党员队伍得到了较快发展。七七事变前,全县党支部达到40多个,党员200多人,为日后冀中抗日根据地的建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937年7月7日,日军发动了卢沟桥事变,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安平的党组织毅然举起抗日的旗帜,带领全县人民奋起抗战。8月,安平县各界抗日救国会成立。9月,共产党员安贵普带领一批热血青年到高阳参加抗日培训班。10月,中共保属特委派吴健民来安平指导恢复了安平县委,县委书记安贵普和保属特委孟庆山、侯玉田在北赵疃、宅后寺一带组建了两支二百多人的抗日队伍,不久编入河北游击军。县委还组建了三百多人的人民自卫大队,后编入河北游击第三师。1938年1月,吕正操率人民自卫军进入安平,在北关高小建立军政干部学校,培训军政干部800多名,全县掀起了参军热潮,许多群众走上了武装抗日的道路。
1938年4月21日,中国共产党冀中区第一次代表大会在安平召开,选举产生了中共冀中区党委。之后,冀中区行政主任公署、冀中军区相继在安平成立,安平成为冀中抗日根据地的发祥地和长期抗战的指挥中心。由共产党领导的县政府和区、村抗日政权相继建立,全县党员发展到1970人。
1939年2月9日,日军侵入安平县城,安平县沦为敌占区。日军侵入安平后,实行惨无人道的法西斯统治,相继制造了城南惨案、中角惨案、张刘乡惨案、角邱惨案等,所犯罪行罄竹难书。侵略者的暴行在安平人民心中播下了仇恨的火种,激起了人民殊死抗战的决心。县委组建了县游击大队,各区建立区小队,村建立游击小组,形成了全民抗战的局面。在无险可守的平原上,利用自制地雷、手榴弹、大抬杆等,开展地道战、麻雀战、村落战等各种形式的游击战争,沉重打击了日本侵略者。焦土抗战的南胡林、铁打的河槽村、火烧辛营桥、血战杨各庄、威震敌胆的王东沧、冀中人民子弟兵的母亲李杏阁等等,无数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至今在安平大地广为流传。许多共产党员在生死关头视死如归,表现了崇高的民族气节。县委刻写员石砚生夫妇和孩子因叛徒告密被捕后宁死不屈,被敌人杀害,将孩子摔死。南郝村女青年邢小梅,为掩护县区干部被日寇严刑拷打,油泼火烧壮烈牺牲。1945年5月24日,在抗日军民的打击下,日军残余部队逃往深县,安平全境解放。抗战期间,在这个仅有15万人口的小县,有8689人参加了八路军或成为地方抗日干部,2269人光荣牺牲。
进入解放战争后,全县有4100多名青壮年参加人民解放军。安平县农民保家独立团整训后编入华北我军3纵8旅,成为全国解放战争时期加入主力部队影响最大的英雄集体之一,其集体参军的照片成为保存于中国人民革命历史博物馆和军事博物馆的珍贵展品。县委每年抽调民兵组成持枪民兵团、大车团、担架团,先后投入了解放石家庄、保定、天津、北平等战役,安平人民为解放战争作出了重大贡献。
新中国成立后,“两个第一”的精神薪火相传,安平人民在党的领导下,满怀热情地投入到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1955年南王庄三户贫农创办的农业生产合作社,被毛泽东誉为“五亿农民的方向”。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安平作为内陆小县,率先改革开放,丝网强县、生猪富民战略推动了全县经济的快速发展。丝网产品不断提质升级,产销量、出口量均占全国80%以上,成为全球最大的丝网产销集散地。生猪产业形成了一龙、十强、百村、万户的发展格局,所打造的绿色发展模式成为国家级畜牧业绿色发展示范县。
进入新的历史时期,红色文化仍然是我们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上的宝贵精神财富。县委在台城村建立了“全国第一个农村党支部纪念馆”,前来参观者络绎不绝。许多省内外的党组织带领党员到这里举行入党仪式或重温入党誓词,成为我县党史和革命传统的教育基地。作为一名党员干部,有幸踏上这片红色沃土,就要在这里深深扎根,努力耕耘,当好红色文化的传承者,以埋头苦干的实际行动,团结全县人民为建设新时代美丽安平而顽强拼搏,砥砺前行。
(作者系中共安平县委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