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石:从“打通国际”说起
“打通国际”,是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共产党人的生存需求和现实追求。
那个时代,那个年代,他们自身的力量太薄弱了,他们面临的对手太强大了,他们经历的失败太频繁了,他们付出的牺牲太惨重了!一句话,他们太困难了,他们太需要来自“无产阶级祖国”实际的,而不仅仅是道义的帮助了!
实际上,早在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人就曾经尝试在沿海地区策划武装起义,寻求建立“打通国际”的红色港湾,盼望着那些悬挂着镰刀铁锤国旗的航船鸣笛靠岸,在送来“无产阶级国际主义情谊”的同时,也把满载来的武器分发给急待武装起来的中国工农群众……
在力量强大的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剿杀下,这些尝试的结果可想而知。
海路不成,就寻找陆路——与苏联、蒙古接壤的陆路通道。
早在大革命后期,苏联派驻国民党的代表鲍罗廷就曾提出过推动中国革命向西北方向发展,以接取苏联援助的“西北学说”:“中国革命10年内不可能取得成功。应当有一个军事混乱时期”,“中国共产党不可能成为独立的政党,它是国民党的小资产阶级左翼”,“中国革命只有在西北建立军事基地、组建革命军队的情况下才能取得成功”[1]。中共中央也曾于1928年2月向国际代表提出了在陕西建立根据地与苏联接通的设想,但当时共产国际和苏联都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2]。这当然也是有其缘由的:大革命时期国民党还是革命的主流力量而共产党人的力量又过于弱小,大革命失败后共产党人或主动或被动地纷纷把山沟沟当作“革命摇篮”的趋势,又使共产国际和苏联的领导人着实怀疑:这样的革命,难道还能有成功的希望?……
不但怀疑,共产国际对中国的基本国情也缺乏深入的了解。
共产国际领袖布哈林就在1928年6月召开的中共第六次代表大会上就曾经表达过这样一个意思:新生的中国红军只能在分散和游击中生存,今天在这里吃鸡,明天到那里吃鸡,以免把一个地方的母鸡都吃光了[3]。
银行家肯定是不会贷款给看不出有发财希望的穷光蛋的,这基本上是一个铁律。
然而几年过去了,这山沟沟里的“革命摇篮”摇来摇去,竟然摇出了一个个生气勃勃活蹦乱跳的半桩娃娃,这就让共产国际的革命大佬们有点刮目相看了:在大城市里呆不下去了的中国无产者们,没有如同“阿芙乐尔”巡洋舰上的那些大炮来轰鸣号令,也还是可以在交通困难消息闭塞的穷乡僻壤里,抱出一个又一个“苏维埃”孩子来哈?!
于是乎,帮助中国共产党人“打通国际获取国际援助”也就真正开始进入了计划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