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路军研制高能火炸药特殊部队的诞生

2022-09-01
作者: 张双昭 来源: 红歌会网

  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资料丛书《军事工业·根据地兵器》内部发行,2017年公开发行,让封尘八十多年创造奇迹的八路军研制高能火炸药特殊部队英雄事迹得以揭秘。

  八路军仅有三支研制高能火炸药特殊部队即敌后抗日根据地军事工业技术研究部门。第一支特殊部队冀中军区供给部技术研究社(简称冀中研究社),第二支特殊部队晋察冀军区工业部技术研究室(简称晋察冀研究室),第三支特殊部队八路军总部军工部(简称工程技术研究室),张方(原名李度)就是这三支特殊部队的技术负责人。

  八路军特殊部队是敌后军工的科研部门,由研究自然科学的知识分子组成,从不直接参与征战和厮杀。聂荣臻司令员视晋察冀研究室为珍宝。日寇扫荡,晋察冀研究室被司令部特别保护起来。自1939年10月至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日寇无数次大大小小的扫荡,晋察冀军区特殊部队无一人伤亡。

  1937年“七七”卢沟桥事变后,北平、天津、保定等城市研究自然科学的知识分子与青年学生,抛家舍业(学业、工作)放弃舒适安逸的生活,投笔从戎奔赴冀中根据地,投身敌后军工。为了避免生活在沦陷区的家人和家族遭到日寇残害,到根据地参加八路军立即更名改姓(隐姓埋名)。

  八路军研制高能火炸药特殊部队创始人熊大正(原名熊大缜)

  熊大正,原名熊大缜。清华大学物理系毕业后留校担任助教。1938年春参加八路军,分配在冀中军区(大官亭)修械所工作,先后担任印刷所所长、冀中军区供给部部长。

  李猛,原名朱南华,燕京大学学生,燕京大学“一二·九”“一二·一六”学生抗日运动的组织者、领导者,曾担任燕京大学学生会主席,北平中共地下党员。1938年春末到冀中军区参加八路军,任冀中军区供给部秘书长。

  山西军阀阎锡山由平津购买了一批制造军火的原材料和工具,因日寇入侵丢弃在冀中。冀中军区成立后,将这批军火原材料(内有200箱氯酸钾)收集起来,运到冀中军区(大官亭)修械所。由于修械所工人对氯酸钾性质一无所知,贸然在房顶上翻晒氯酸钾引起爆炸,造成房倒屋塌,人员伤亡。熊大正得知后,始终为此耿耿于怀,于是请在沦陷区的恩师清华大学物理系主任理学院院长叶企孙先生帮助寻找化学人才。叶先生请学生汪德熙,去冀中帮助研制爆速大的火炸药。春末初夏,汪德熙到达冀中根据地化名汪怀常,在白洋淀附近娄堤村一个农家小院里(即冀中军区特殊部队成立后的驻地)独自研制氯酸钾混合炸药。不久,清华大学地质系毕业生李琳参加八路军,更名李广信,担任冀中军区供给部秘书,与汪怀常共同研制氯酸钾混合炸药。二人虽研制混合氯酸钾炸药成功,但毕竟势单力孤若要快速研制成功爆速大的火炸药投入抗日战场,必须有一支集中敌后根据地科技人才的攻关队伍熊大正为此向上级申请成立一支专门研制军火的特殊部队,获上级批准,并命名为冀中军区供给部技术研究社,即八路军第一支研制高能火炸药的特殊部队。

  1938年8月,冀中军区供给部在河北省任丘县娄堤村成立技术研究社,供给部部长熊大正兼任主任。研究社吸收了一些从北平、保定等地来的知识分子,从事兵工技术研究。不久,该社李广信、汪怀常等主持试制成功氯酸钾混合炸药;张方、张奎元、门本中等试制出雷汞和雷管。——摘自《军事工业·根据地兵器》

  冀中研究社设在一家老乡的院子里。设备十分简陋,只有在院中棚子下面盘一个火炉,上面放一个白铁皮做的用水加热的“套锅”即“水套锅”,此外什么也没有。成立之初,冀中研究社首要任务是:利用阎锡山丢下的200箱氯酸钾原料制造爆速大的高级炸药,破坏日寇的铁路运输。

  张方通过“密度实验”解决的第一个问题:炸药桶装药“药少比药多好”。北平来的门本中,为改进制造“电雷管”带来一些极细的白色金属线,有弹性,不易粘锡。用通常的热焊,将它焊在用胶布固定好的两根电线铜丝顶端,也不清楚是否焊牢。张方见电灯泡内是“压夹”的冷焊,方法简单清楚可靠,建议试试。以后,门本中就改为“冷焊”制造。张方又根据《高级火药学》下册检验雷管爆炸力的方法,将不同的雷管分别绑在一定尺寸大钉子上,点火爆炸,看钉子被炸弯的角度比较各种雷管的爆炸力量。即“钉子实验”,爆炸力量比普通的黑火药爆炸力量强六七倍。

  仅有六名技术人员汪怀常、李广信、张方、张奎元、门本中、军陶瑞的冀中研究社,在不到半个月,研制成功氯酸钾混合炸药和雷汞、雷管、电雷管,并制成可控的氯酸钾高级炸药桶,他们称为“电发火地雷”。

  门本中为摆脱对敌占区物资的依赖,还带来了自己试造雷管用的空雷管壳,小的铜筒。由于外购雷管来源不能保证供给,门本中、张方、张奎元、军陶瑞,又依照书中介绍的办法试验“制造雷汞”。冀中研究社自制雷汞、自造干雷管,初获成功。

  在村外,地主坟墓石碑下面,我们用一个大的炸药筒(平均直径约20公分,高也约20公分),进行试验。“轰”的一声,将石碑炸得飞出很远很远,试验成功了!

  1938年9月技术研究社委托技师李广信、张方、汪怀常开办工兵训练班。——摘自《晋察冀根据地军工史料》

  为了推广利用冀中研究社新试制的高级“氯酸钾混合炸药”炸毁在平汉铁路线上奔驰的日寇火车头。研究社通过供给部,要求军区司令部轮流由各分区给研究社调来一些工兵。一是,对他们进行如何使用“电发火地雷”的训练。二是,用水套锅,与我们一起制造氯酸钾混合炸药,听取我们对炸药性能的讲解。

  冀中研究社小试牛刀

  张方《敌后军工生活回忆》纪录了冀中研究社前三次炸日寇火车头的过程:

  第一次炸日寇军列火车头。1938年8月16日,由汪怀常领工兵们,带着十二个大炸药筒和其他器件,去平汉铁路上炸日军火车头。选定的爆炸地点在保定以南、望都以北一段的方顺桥铁路。根据情报,当天晚上将有一辆日寇军火列车从保定以南的这一段铁路路过。 汪怀常带着几个工兵,在天黑之后急行军赶到埋伏地点,以一棵小树为标志,把十二个大炸药筒埋在了铁轨下面。插好电雷管后,把连接雷管的电线拉到离铁路好几百米远的玉米地里。爆破小组的人全都埋伏在电线的终端,这些工作都是在夜里进行的。日军为了行车安全,一般是在半夜里才行动。眼看已经过了后半夜,一辆日寇军用火车终于喘着粗气,开了过来。当火车头行驶到埋炸药的地方时,汪怀常将电线头一碰电池的电极。只听“轰”的一声,火车头被炸翻了,连在后面的几节车皮也跟着出了轨,汪怀常和工兵胜利撤回。

  第二次炸日寇军列火车头。9月10日,由军陶瑞带着工兵去的。这次去炸火车头有些波折。他们用的是八个装氯酸钾混合炸药的大炸药筒。当这些从农村招募来的工兵们装好炸药筒、插好了雷管之后,军陶瑞检查时,发现电路接联得全不对,只好很紧张地再重新联过。还好,没有误事。日寇军列火车头还是被他们给炸翻了。

  第三次炸日寇军列火车头。9月15日本应该我去,我负伤了(与汪怀常一起检验雷管爆炸力力量时发生意外爆炸,右手炸伤致残),张奎元替我去了。张奎元见到我,讲述了他去平汉线上炸火车的情况。

  那天是一个伸手不见五指的黑天。张奎元他们将炸药筒埋在一根铁轨下面,插上雷管,拉开电线。人们离开铁轨后,因为天太黑,再也搞不清埋炸药筒的准确位置所在了。火车来了,火车头上的灯光照出很远。怎么能知道火车头到了埋炸药筒的地方呢?张奎元急得头上直冒汗。这时,他忽然看见铁轨处亮了一下,突然意识到这是落在炸药筒外面的雷管被火车头压炸的,就此一碰电线头,“轰”的一声,火车被炸翻了。张奎元提起电线就往回跑。不知怎么的拉着电线非常吃力。跑到安全地带一看,原来电线后面还拖着绕电线的木架,东甩西碰的,难怪拉着很吃力。

  自1938年9月起9月起至1939年春节前,冀中研究社张奎元、军陶瑞、李广信等分别带领各分区工兵,共炸毁日寇军列火车头三十多个。

  冀中研究社初露锋芒

  1938年8月至1939年4月底 冀中研究社的发明创造

  *.研制水上、水下水雷成功

  张方回忆:1938年秋天已过。冀中白洋淀,沟汊很多,又没了青纱帐,我军估计日寇可能利用水路进兵。我们曾在娄堤村水塘试验成功在水中爆炸的水雷。河底深浅不一,水雷沉在河底炸小汽艇不行。我们用白铁皮做个装氯酸钾混合炸药筒,炸药筒上部加焊一个密闭的空气室,以减轻炸药筒整体比重,使它可以半浮在水里。效果如何?做模拟试验便知。这时天气已冷。张奎元、汪怀常和我三人带着改装的水雷到供给部西边河旁。河堤上有许多树木,我们仨人脱下棉衣,涉水到对岸大河堤上,拉大锯伐下五六根树木,绑成木排模拟汽艇,推回。又将水雷停在它旁边用电雷管引爆。这次爆炸试验时,日已西斜。一声爆炸,空中水雾飞舞,碧空中彩色艳丽的长虹十分赏心悦目,水面飘浮着散乱地炸断的木块,试验成功了!我们把造好的炸毁日寇小汽艇水雷送到部队。

  *.未雨绸缪 研制硝酸铵混合炸药成功

  张方回忆:氯酸钾总是有限的,用完了怎么办?研究社用一张清华大学化学系学生们试验过的制造硝酸铵的配方,参考《高级火药学》下册,“硝酸铵混合炸药”的各种成份,……制成了“硝酸铵混合炸药”。用雷管引爆,爆炸速度和氯酸钾混合炸药相似。当时,没有正式用肥田粉大量制造。1940年备战百团大战用完了氯酸钾后,才用肥田粉工业生产“硝酸铵混合炸药”。

  1939年2月,冀中军区供给部技术研究社也从冀中平原向平汉铁路西侧的冀西山区转移到河北省唐县葛公村开始研制硫酸。同时学习友军复装子弹方法,制造出雷管壳和子弹头。——摘自《军事工业·根据地兵器》

  1939年春季,技术研究社张方、门本中、张奎元用实验室方法制出硫酸;张奎元制出火胶棉。——摘自《晋察冀根据地军工史料》

  *.用实验室方法成功研制出极少量硫酸

  张方回忆:张奎元由冀中运来技术研究社的一部分物资:水银、硫酸、硝酸、以脱等试验用品和:试验器皿;还有中文版《无机化学通论》和英文版的上下两册《高级火药学》等书籍。在那本《无机化学通论》中,张方找到一个说明“铅室法原理”的试验。我自己手不方便,只得请门本中同志帮助烧制。门本中按照我说的所需弯曲的玻璃管烧制好了玻璃管。按图装起来准备试验,我又请张奎元帮助准备好供应空气的“气包”,是用煤油桶改装,用自行车打气筒向空煤油桶中打气,我们开始进行试验。一切顺利,将制得的液体用蒸发皿蒸浓,所得到的硫酸,透明而浓稠,质量是好的。我们三人乐极了,用烧瓶玻璃管的“实验室法”制硫酸成功了!

  在我们试制“实验室法制硫酸”期间,熊部长走了。他走之前来看过我们,并告诉我们:他奉命回冀中去。从此,再没有见到他。

  *.有一次,研究社向空的铜雷管壳中装雷汞,用粗天平称重量。张奎元问张方:“中药店中戥子的‘星’是怎样定的?”张方将简单的杠杆计算方法对他讲了之后,张奎元很快就以粗天平上的“一克法码”作为标准,做出每个“星”的距离为十分之一克的小戥子,用起来十分方便。使得向空铜雷管壳中装雷汞的数量更准确。

  *.张奎元制造压装干的雷汞的木质防护装置。汪怀常用棉被子包着空的雷管壳,用个铁棍向空管内压装干雷汞,张奎元认为这样太危险。于是他利用杠杆原理动手做了一个木质的防护装置,去压装干的雷汞,终于做出了合格的雷管。

  *.张方受伤后,张奎元创造的一个压雷管的工具:一个木制长凳,上面放着一个三面都用铁板罩隔着的小盒子 ……这样,雷管内每平方厘米受的压力就固定了, ……万一雷管压炸,也不致炸伤人。张奎元还准备了夹取雷管的长柄夹子,装雷汞的长勺子。用张奎元的话说,“反正不能让雷管响在我手里。”自从有了张奎元发明的压雷管工具,技术研究社从此没再因压制雷管、检验雷管而伤人的事情。

  *.冀中研究社学习友军复装子弹方法,制造出雷管壳、子弹头和复装子弹样品

  *.火胶棉被张奎元制成了

  张方回忆:《高级火药学》是英文书籍。我是技术研究社中唯一能阅读英文科技书籍的人(汪怀常1938年11月已经离开冀中去西南联大学习工作),自然担当起向同志们介绍火药制造知识的责任。胡大佛同志向大家介绍机械制造方面知识。都是不拘形式以“闲谈方式”进行。“知识就是力量”,通过学习和互相介绍,我们都得到很大的充实和提高。我右手残废了,动手操作不方便。张奎元同志是个极热心,聪明且手脚勤快的人,敢想敢干。我刚讲过书上的“火棉胶制造方法”,张奎元立刻找了个小缸盆,用运来的硫酸和硝酸配成混合酸液,……做成了粘胶样的火棉胶。火棉胶竟然被他制成了。

  *.酝酿制造硫酸的“缸塔法工艺”设备

  张方回忆:张奎元奉命回冀中搞运输去了。走之前和我讨论了工业法制造硫酸的设备,必须有容积较大的“铅室”,铅的替代物必须耐酸、抗腐蚀。张奎元提出:“不用铅室,用一种比烧瓶大几百倍,而且耐酸的东西,行不行?”我:“你说说用什么东西代替烧瓶呢?”张奎元说“用民间的大磁坛代替!”我问:“哪儿有大磁坛呢?”张奎元带我到村里的一个酒店去看那些装酒的大缸。张方连声说:“行!行!行!”回到研究社,继续讨论,张方说:“那么多大的磁坛,到哪儿去找呢?”张奎元说:“听说距此地几十里的灵山镇就有生产磁坛的。不过灵山镇是敌占区。”一路上还算顺当,没有遇上敌人。那个村子叫岗北村,家家户户都搞窑业,没费口舌他们就接受了按图烧制几个大缸的定货。

  简述熊大缜案始末

  冀中根据地日寇四周环绕。在五个月之内,在白洋淀横冲直撞的日寇小汽艇突然遭到致命打击;日寇军用火车头接二连三频繁被炸毁,共计三十多次,月均六、七次。日寇震惊,将制造高能火炸药炸毁军用火车头的人视为眼中钉肉中刺,恨之入骨欲杀之而后快。1938年冬疯狂扫荡冀中根据地,无果。日寇百思不得其解,于是派遣汉奸、特务潜入冀中根据地、冀中军区部队,有意制造熊大缜案,将熊大缜和冀中研究社全体技术人员抓捕,囚禁近三个月,部分人员受到严刑拷打。

  使得八路军第一支研制军火特殊部队冀中军区供给部技术研究社惨遭灭顶之灾。

  自冀中军区特殊部队技术研究社首次炸翻日寇火车头之日起,晋察冀军区聂荣臻司令员一直在关注着冀中研究社。1939年3月,当听说冀中研究社在葛公庄用实验室方法成功研制出极少量的硫酸,立刻派刘再生陪同晋察冀军区参谋长唐延杰参观冀中研究社。

  当聂司令员得知熊大正和冀中研究社全体技术人员被捕,心急如焚。

  1939年2月26日中国北方分局书记彭真与晋察冀军区司令员聂荣臻至电中共中央华北工作委员会主任王稼祥,提出:“此间锄奸侦查工作极差,积案较多,地方锄奸工作正在建立,冀中及五台尚无人负责,请派三个能负一个区的总责的干部来,并请无论如何派杜理卿(许建国)前来负责。”经中央批准。1939年3月杜理卿(由此更名许建国)率领中央社会部的苏毅然、任远等等13名干部,5、6月间抵达晋察冀边区阜平县城南庄。后到冀中军区审查熊案。不到一个月,案情真相大白,除熊大正因故暂未释放外,其余被诬陷的同志全部平反释放。考察组回到晋察冀军区后确认:“熊案中没有特务”“熊大正是好同志”。[1] 却不知道熊大正已经被害。

  1939年7月,冀中根据地地方党政及军队100多名领导和机关干部,带着拘押的熊大正等人在冀中反扫荡。天上有日寇飞机,地上有日寇伪军围剿扫荡。途中熊大正被杀害。熊大正(熊大缜)生命永远留在了冀中平原,年仅26岁。

  1986年中共河北省委《熊大正案平反》结论:定熊大正同志为国民党CC特务而处决,是无证据的,纯属冤案。因此,省委决定为熊大正同志彻底平反昭雪,恢复名誉,按因公牺牲对待。凡确因熊大正特务案件受到株连的同志和子女亲属,由所在单位(地区)党组织认真进行复查,做出正确结论,并做好善后工作。

  后记:八路军研制高能火炸药特殊部队浴火重生

  聂司令员指示八路军第二支研制高能火炸药特殊部队晋察冀军区技术研究室成立

  1939年10月,晋察冀军区正式成立技术研究室,集中科技人员从事军工研究工作。晋察冀军区技术研究室先由刘再生兼管,后任张方代主任(一九四三年一月由张珍兼任技术研究室主任,张方任付主任)。技术研究室组建初期的技术人员计有:张方、黄锡川、韦彬、胡大佛、任一宇、张奎元、朱心德等人。[2]

  晋察冀研究室技术人员为了早日赶走日本侵略者,为了抗日前线指战员能有充足的武器弹药,面对时刻都有可能致伤致残、随时会失去生命的风险,毫不退缩,始终坚持探索研制工业制造高能火炸药等技术。他们反复钻研、探讨、精益求精,成功后立刻建厂投产,他们的奉献与功绩值得我们永远铭记。他们就是鲜为人知的晋察冀军区研制高能火炸药等军工产品的特殊部队全体技术人员。这支特殊队伍在敌后根据地诞生、成长、发展、壮大,创造了堪称人民军工史乃至世界军工史奇迹的光辉战绩。

  [1].摘自《纪念晋察冀社会部专刊》

  [2].兵工史料第二辑.兵器工业部编辑部编.1984年12月(201页)《在敌后建立军事工业》(全文195~208页).晋察冀人民抗日斗争兵工编写组

「 支持红色网站!」

红歌会网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
赞赏备注
确认赞赏

评论(我来首评..)

大家都在看

热评文章
热点文章
热赞文章
在『红歌会App』中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