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路军研制高能火炸药特殊部队的诞生

2022-09-01 3077 0
作者: 张双昭 来源: 红歌会网

  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资料丛书《军事工业·根据地兵器》内部发行,2017年公开发行,让封尘八十多年创造奇迹的八路军研制高能火炸药特殊部队英雄事迹得以揭秘。

  八路军仅有三支研制高能火炸药特殊部队即敌后抗日根据地军事工业技术研究部门。第一支特殊部队冀中军区供给部技术研究社(简称冀中研究社),第二支特殊部队晋察冀军区工业部技术研究室(简称晋察冀研究室),第三支特殊部队八路军总部军工部(简称工程技术研究室),张方(原名李度)就是这三支特殊部队的技术负责人。

  八路军特殊部队是敌后军工的科研部门,由研究自然科学的知识分子组成,从不直接参与征战和厮杀。聂荣臻司令员视晋察冀研究室为珍宝。日寇扫荡,晋察冀研究室被司令部特别保护起来。自1939年10月至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日寇无数次大大小小的扫荡,晋察冀军区特殊部队无一人伤亡。

  1937年“七七”卢沟桥事变后,北平、天津、保定等城市研究自然科学的知识分子与青年学生,抛家舍业(学业、工作)放弃舒适安逸的生活,投笔从戎奔赴冀中根据地,投身敌后军工。为了避免生活在沦陷区的家人和家族遭到日寇残害,到根据地参加八路军立即更名改姓(隐姓埋名)。

  八路军研制高能火炸药特殊部队创始人熊大正(原名熊大缜)

  熊大正,原名熊大缜。清华大学物理系毕业后留校担任助教。1938年春参加八路军,分配在冀中军区(大官亭)修械所工作,先后担任印刷所所长、冀中军区供给部部长。

  李猛,原名朱南华,燕京大学学生,燕京大学“一二·九”“一二·一六”学生抗日运动的组织者、领导者,曾担任燕京大学学生会主席,北平中共地下党员。1938年春末到冀中军区参加八路军,任冀中军区供给部秘书长。

  山西军阀阎锡山由平津购买了一批制造军火的原材料和工具,因日寇入侵丢弃在冀中。冀中军区成立后,将这批军火原材料(内有200箱氯酸钾)收集起来,运到冀中军区(大官亭)修械所。由于修械所工人对氯酸钾性质一无所知,贸然在房顶上翻晒氯酸钾引起爆炸,造成房倒屋塌,人员伤亡。熊大正得知后,始终为此耿耿于怀,于是请在沦陷区的恩师清华大学物理系主任理学院院长叶企孙先生帮助寻找化学人才。叶先生请学生汪德熙,去冀中帮助研制爆速大的火炸药。春末初夏,汪德熙到达冀中根据地化名汪怀常,在白洋淀附近娄堤村一个农家小院里(即冀中军区特殊部队成立后的驻地)独自研制氯酸钾混合炸药。不久,清华大学地质系毕业生李琳参加八路军,更名李广信,担任冀中军区供给部秘书,与汪怀常共同研制氯酸钾混合炸药。二人虽研制混合氯酸钾炸药成功,但毕竟势单力孤若要快速研制成功爆速大的火炸药投入抗日战场,必须有一支集中敌后根据地科技人才的攻关队伍熊大正为此向上级申请成立一支专门研制军火的特殊部队,获上级批准,并命名为冀中军区供给部技术研究社,即八路军第一支研制高能火炸药的特殊部队。

查看余下83%

「 支持红色网站!」

红歌会网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赞赏备注

长按二维码打赏

评论(我来首评..)

返回文章
登录
默认表情
添加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

大家都在看

热评文章
热点文章
热赞文章
0
在『红歌会App』中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