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建民:人民公社的十大历史功绩


  我国人民公社制度是人类历史上的一个创举。二十多年的人民公社实践是中国从一个以原始种植方式为基础的农业大国转变为工业化国家的关键时期。人民公社的存在虽然只有短短的二十多年,但她的历史功绩是巨大的:

  一,人民公社体制的形成从根本上改变了我国存在了几千年农民个体生产方式,使我国农业从原始的个体生产力状态转变为现代化的、以分工和协作为基础的现代生产力状态。相对于原始的农民个体生产方式,人民公社体制的建立就是化零为整,把零件组装成机器的过程。

  二,人民公社体制形成了农村集体生产力,农村集体生产力的发展从根本上改革了我国农业生产的基本条件。人民公社形成的一大二公优势,使广大农村很快实现了电力化,电力化一方面使农业生产电器化,并为农业生产水利化创造了必要条件。而农村大量的水利工程的开展,形成了顺畅的灌排系统,还有农田基础工程的开展,这从根本上改变了我国农业几千年以来靠天吃饭的生产状态;人民公社一大二公的优势也使农村很快实现了中学的普及,医疗体制的普及,大大改善了农民的生存和发展环境;而公社的供销、农机、农技及金融等服务体系的形成,为农业生产科技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三,人民公社的集体生产使我国农业生产的农田种植和管理实行了科学化的转变。集体生产组织,按照农业劳动力的特点安排恰当的工作,使每个劳动力都能从事自己擅长的农活,从而使农田种植和管理实现了科学化的转变。

  四,人民公社体制的形成,使我国粮食产量在1964年之后形成了长期的上升通道,使我国农业生产力水平有了显著的提高。从养活6亿多人发展到养活10亿多人,农业生产力的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五,人民公社体制的建立和发展,是我国实现工业化的客观基础。正是因为人民公社的存在和发展,农业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供,为我国的工业化进程提供有力的基础和相应的资金积累。

  六,人民公社体制形成了适合劳动者生存和发展的环境,大幅提高了农民的生存和发展能力。在人民公社时期,社员一对夫妇两个劳动力,养活一个七、八口之家,负担三、五个孩子的家庭非常普遍。这一时期的农民生存和发展能力之强,过去没有,后来也没有。

  七,人民公社的存在和发展,特别是农业生产条件的大幅改变,特别是农田基础建设工程和农业水利工程的建设,为改革之后的农民个体经营准备了客观条件。我国粮食产量能够从300斤左右发展到千斤左右,不是什么调动积极性就能实现的,而是各方面的农业生产条件,包括农田基本建立、水利工程的展开、良种的改善,化肥使用的增加,除草剂的使用等各方面因素不断优化的结果。没有这些变化,粮食亩产是难以跨越500斤大关的。正如有位网友(烟雨斜阳)讲的“如果没有大集体时候,老百姓勒紧裤腰带的干劲,兴建了那么多的水利工程,那来后来的包产到户,可以吃饱饭的事情?所以说看问题不要太片面了,没有前人栽树那来的后人乘凉?”

查看余下66%

「 支持红色网站!」

红歌会网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赞赏备注

长按二维码打赏

评论(我来首评..)

返回文章
登录
默认表情
添加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

大家都在看

热评文章
热点文章
热赞文章
0
在『红歌会App』中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