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建民:人民公社的十大历史功绩


  我国人民公社制度是人类历史上的一个创举。二十多年的人民公社实践是中国从一个以原始种植方式为基础的农业大国转变为工业化国家的关键时期。人民公社的存在虽然只有短短的二十多年,但她的历史功绩是巨大的:

  一,人民公社体制的形成从根本上改变了我国存在了几千年农民个体生产方式,使我国农业从原始的个体生产力状态转变为现代化的、以分工和协作为基础的现代生产力状态。相对于原始的农民个体生产方式,人民公社体制的建立就是化零为整,把零件组装成机器的过程。

  二,人民公社体制形成了农村集体生产力,农村集体生产力的发展从根本上改革了我国农业生产的基本条件。人民公社形成的一大二公优势,使广大农村很快实现了电力化,电力化一方面使农业生产电器化,并为农业生产水利化创造了必要条件。而农村大量的水利工程的开展,形成了顺畅的灌排系统,还有农田基础工程的开展,这从根本上改变了我国农业几千年以来靠天吃饭的生产状态;人民公社一大二公的优势也使农村很快实现了中学的普及,医疗体制的普及,大大改善了农民的生存和发展环境;而公社的供销、农机、农技及金融等服务体系的形成,为农业生产科技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三,人民公社的集体生产使我国农业生产的农田种植和管理实行了科学化的转变。集体生产组织,按照农业劳动力的特点安排恰当的工作,使每个劳动力都能从事自己擅长的农活,从而使农田种植和管理实现了科学化的转变。

  四,人民公社体制的形成,使我国粮食产量在1964年之后形成了长期的上升通道,使我国农业生产力水平有了显著的提高。从养活6亿多人发展到养活10亿多人,农业生产力的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五,人民公社体制的建立和发展,是我国实现工业化的客观基础。正是因为人民公社的存在和发展,农业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供,为我国的工业化进程提供有力的基础和相应的资金积累。

  六,人民公社体制形成了适合劳动者生存和发展的环境,大幅提高了农民的生存和发展能力。在人民公社时期,社员一对夫妇两个劳动力,养活一个七、八口之家,负担三、五个孩子的家庭非常普遍。这一时期的农民生存和发展能力之强,过去没有,后来也没有。

  七,人民公社的存在和发展,特别是农业生产条件的大幅改变,特别是农田基础建设工程和农业水利工程的建设,为改革之后的农民个体经营准备了客观条件。我国粮食产量能够从300斤左右发展到千斤左右,不是什么调动积极性就能实现的,而是各方面的农业生产条件,包括农田基本建立、水利工程的展开、良种的改善,化肥使用的增加,除草剂的使用等各方面因素不断优化的结果。没有这些变化,粮食亩产是难以跨越500斤大关的。正如有位网友(烟雨斜阳)讲的“如果没有大集体时候,老百姓勒紧裤腰带的干劲,兴建了那么多的水利工程,那来后来的包产到户,可以吃饱饭的事情?所以说看问题不要太片面了,没有前人栽树那来的后人乘凉?”

  八,人民公社体制的形成和发展,从根本上改变了我国人口的文化素质状态。原来我国农村的文盲率极高,绝大部分人的不识字,而在人民公社建立之后不久,建立起小学、中学,使绝大多数农民都能够读完初中,从而使农村人口的文化素质有了大幅提高。人民公社的存在和发展为改革和开放准备了几亿有文化素质的劳动力,这是改革开放后能够产生人口红利和我国成为世界工厂的基本原因。

  九,人民公社的实践突破了苏联模式的产权公有制模式,为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由苏联人创立的、产权制度与公有制相结合的苏联模式,本质上只是经济落后的社会主义国家在取得国家政权之后到建立社会主义生产方式之间的过渡时期的过渡经济模式。这种模式实际上只是一种半资本主义(产权制度)和半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制)的生产模式。但是,在我国农业社会主义革命过程中,由于采用了从互助组、合作社到人民公社的逐步过渡的方式,完成了从农民的个体所有制到集体所有制的转变。人民公社由于采用了工分制真正实现了按劳分配,形成了体现劳动所有权的公有制经济模式,从而第一次使社会主义生产方式成为现实的存在。

  十,人民公社体制的形成和发展,使我国农村移风易俗,形成劳动光荣、艰苦奋斗、友好互且的社会风尚。从延续人民公社体制的周家庄等集体经济单位看,这些村没有贫富悬殊,走的是共同富裕的道路。没有造假、没有黄赌毒、没有黑恶社会势力;没有看不起病上不起学住不起房的现象,反而是免费住房免费医疗免费养老免费就业的社会保障。在毛泽东思想教育学习下,干部为人民服务思想坚定,与农民同干共苦,没有贪腐腐败现象。社会风气良好,没有高彩礼、没有娶妻难,男婚女嫁移风易俗。社队都经营各种工副业等企业,就地工业化,不存在农民工一说,没有留守儿童,也没有危房,更没有空心村,没有随便耕地上建房乱砍乱伐非法采矿捕捞,非法种植转基因,耕地上建房现象等等。更用不着国家下大力从财政中投巨资去扶贫低保等补助,也用不着其他各项如粮补购机补休耕补诸多的农业补补助!

  从老百姓的角度看,人民公社一方面由于在生产队采用了工分分配方式,打通了个人劳动与企业生产成果分配的通道。这是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以来,第一个由劳动者凭借劳动投入可以参与企业生产成果分配的劳权生产模式。这满足了劳动者由于生活消费个体性而产生的按劳分配、多劳多得的利益要求。另一方面,人民公社通过满足劳动者公共需要项目的扣除,来发展能够体现劳动者公共需要的服务体系,从而形成了老百姓良好的生存和发展环境。从周家庄等保持集体经济的单位的后续发展的情况看,随着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公共需要满足的项目会日益增加和扩大,共同富裕通过这种公共需要服务范围的扩大和力度的增加而得以实现。

  建国之后的我国农业处于原始种植状态,人民公社的实践开启了我国农业和农村的现代化进程。从原始种植的农业生产状态转变为现代化的农业生产状态,它是需要有一个转变过程的。在这个转变过程中,前期必然有一个艰苦的耕耘期,经过若干发展阶段之后,才能进入收获期。二十五年的人民公社发展,已经实现了农业生产的电力化、水利化,农田种植和管理的科学化的阶段转变、并已经开始了农业生产机械化和农村工业化的发展趋势。而且随着国家工业化的实现,农业机械、化肥、农药的供应及良种的推广也在进行之中。工业的发展会反过来加速我国农业的机械化,从而大幅提高农业劳动生产力水平,使更多的劳动力向工副业转移,从而会大力促进工副业的发展,大幅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而农业机械化和农村工业化的进一步发展,必然会使农村进入以公社为核心的城镇化的发展阶段,从而使我国农业和农村完成现代化进程。在这个现代化过程中,农业生产机械化的发展是一个关键的转换点,也是农民从辛苦耕耘期发展到收获期的关键所在。农业生产机械化的实现会大幅提高农业生产力,一方面可以使更多的劳动力转移到工、副业,促进公社经济的全面发展,从而大幅增加农民的收入水平,另一方面也可以改改变农民的劳动强度,这是农民从根本上改变穷与苦的关键所在。但正是在农业生产机械化和农村工业化发展趋势形成时,公社的发展进程被中断了。也就是在农民在将要进入收获期时,发展过程被人为中止了。

  有位网友(今日头条:细腻鞍山1R 2024-07-06 12:47)谈到:“ 人民公社的发展方向与德国的情况相似,每个公社拥有自己的医院、学校、工厂和农场,农民可以实现自给自足,也可以在附近的工厂工作。这种生活方式显著降低了生活成本,农民不必购买昂贵的城市房产,也不会遭遇城市交通拥堵的问题。可以以南街村为例,人民公社一旦实现机械化,就能解放劳动力,通过集体积累创办集体企业,国家为生产技术提供支持,资金和技术人员指导生产。社员们在自己的工厂工作,实现集体劳动,劳动成果归全体社员所有,没有剥削现象,也没有社会两极分化问题。这种模式还能促使社员们专心从事技术创新,如今德国的大量小而精的高端制造业即是例证。”

  事实上不只是当代人误解了毛主席关于人民公社的理念,就是与毛主席同时代的人,也是有许多人并不理解毛主席关于人民公社的理念的。人民公社的形成和发展本来是发展我国国民经济的一个根本性战略,不从我国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转变这个历史背景中观察和理解人民公社问题,不从我国从农业社会转变现代工业社会这个根本转变的整个格局中来理解和看待人民公社问题,事实上是难以真正理解推动和建立人民公社体制的战略考量的。

  【文/钟建民,本文为作者投稿,作者公众号:钟建民的理论思考】

「 支持红色网站!」

红歌会网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
赞赏备注
确认赞赏

评论(我来首评..)

大家都在看

热评文章
热点文章
热赞文章
在『红歌会App』中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