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宋乾坤、洪虎、古首长到陈沂蒙——读《黑与白》
从文学角度看,《黑与白》很多场景,如香椿花,我都觉得很熟悉,有一种通感的感觉,虽然只看到画面,但是你的耳朵也听到声音,能让人在阅读的时候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再如对顾筝父母处在文革的那个大背景下恋爱又分开的描写,还有杜威向顾筝表白被拒的描写,都觉得很熟悉。虽然很多作者都有这样的写法,但刘继明老师写出来的文学味很浓,而且不失人情味。
每个人读《黑与白》都觉得有自己和身边人的影子,从干部到群众再到学生。我没有经历80年代,只能通过史料和口述去了解80年代,感觉当时气氛是蛮开放的,我有几个右派朋友和长辈,听他们说80年代大胆开放的气氛,很多言论都能分享,通过学术讲座和论坛这种形式,当时很普遍,像郎涛这种资产阶级西化分子,今天海德格尔明天就是马克斯·韦伯,都特受欢迎,当时正统的马克思和恩格斯在主流思想中都不怎么受欢迎。
李泽厚在80年代提出过一个命题叫“救亡压倒启蒙”,指五四运动之后的救亡大潮延误了中国的启蒙,还有刘再复的《告别革命》,都是从学界表现80年代的一些思想转向,《黑与白》中写到当时东江大学的学生因为食堂的饭菜问题贴大字报,然后不少师生都上街了,明眼人一看就是在讲89年那次春夏之交的事情,还有宋晓帆和郎涛合作了一部电视片《大江东去》,它的原型显然就是《河shang》,包括王晟当时在队伍中跟着走,被杜威拍照留档,还影响到毕业分配了,杜威是省公安厅派到他们学校的信息员,这个情节让我联想到现在一些教授给大学生上课时说不好在课堂上引申太多的话题。可见在这部书里刘继明老师把80年代多个方面的变化写得入木三分。
“新左派”汪晖提出过“漫长的90年代”的命题,说89年之后到今天都处在90年代的延长线上,为什么不把80年代写进去而是归在“短20世纪”里呢?我想可能是因为 80年代还有不少社会主义遗泽,革命还没有走远,在“漫长的90年代”,这个遗泽是逐渐消耗的,而且革命真的是被“告别”甚至 “否定”了,发展到今天就有了“she皮资肉封建骨帝国血”这个说法。
好,现在来谈书里写的3个老首长。
首先看宋乾坤,他参加革命的初衷就是孔庆东老师说的,他是地主的儿子但他喜欢的女孩子被他父亲抢走纳为小妾,然后他为了夺回那个女孩子就被表姐韩英拉去参加了革命,而韩英后面是嫁给了洪虎。
这部书我读了好几遍,第一遍看的时候我是做到通读理顺故事情节,第二遍看的时候我就对应找人物原型,第三遍再看一些关键情节和人物。比如洪虎将军的原型就有好几个,如开国上将XX,XXX,都是他的原型,而且晚年看就更像了,在 80年代都很维护毛主席的声誉,像王震在去世前说“毛主席早看了50年”,但是子女跟洪太行一样 “该干什么干什么”。所以我觉得看一个人是不是真正的革命者不能只看他说了什么,还要看他做了什么,对群众的态度是什么。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