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出了农业合作化的历史正义性——《金光大道》文学赏析

2025-03-13 311 0
作者: 桃花舍主人 来源: 桃花舍翁

  小说《金光大道》故事起始,在土改中分得了土地的芳草地村的贫苦农民,大多数立刻就面对着一家一户农业生产缺耕畜、少劳力的严重困难,面临着能否保住土改成果的严峻考验,而上面传下的实质上是放任自流的“发家竞赛”的政策,则使大多数在革命战争和土地改革中感恩共产党、信任人民政府的翻身农民茫然无措,以至开始失望而暗生离心。

  小说反映的是历史,“发家竞赛”政策的确一度是新中国之初党内一部分人极力推行的,具体来说,其代表者就是党内二号人物刘某。当时,刘某在回复中央组织部的请示时曾声称:“现在还必须有剥削,还要欢迎剥削”,“富农雇人多,买了马,不要限制他,现在要让他发展”,“雇工、单干,应该放任自流”,“即使东北将来有一万个富农党员也不可怕”,“现在的党员是可以单干的”,“认为党员便不能有剥削,是一种教条主义思想”。(参看本公众号文章:《“确立新民主主义社会秩序”再评析》)但问题在于,中国共产党的立党基础是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其中广大的翻身农民占了很大部分,他们当然都不愿意重新沦为被剥削的对象,都期盼在新中国通过自己的劳动生产过上衣食无忧的日子。因此,翻身农民中获得革命思想启发较多、富有公心的先进分子,就必然自发带头聚集周围的人,走上团结互助共同致富的道路,这就是《金光大道》中高大泉、朱铁汉、周忠等文学人物的原型。

  《金光大道》第一部,主要就是文学性地表现新中国农村社会主义改革起步的过程,而其中第二十九至第四十三章则讲述了农业生产互助组萌芽的故事,其大致内容如下:

  高大泉等农民完成去北京支援车站装运货物的工作后返回芳草地,他们带着新中国恢复建设和巨大变化的见闻而受到的鼓舞、激励,主动向村民宣传“努力增产,支援国家建设,巩固工农联盟,支援抗美援朝,保卫祖国,往社会主义目标奋斗”的新思想,发动村民积极准备春耕生产,“掀起捣粪、送粪的热潮”。作为村里的党员干部,高大泉一边忙于自家的备耕,一边以党员的责任心关注全村的春耕准备,想方设法为那些“没有牲口、又搭不上伙的农户”排忧解难。

  刘祥是一位诚实、善良、勤劳的中年庄稼汉,“这个翻身户,为难的事儿更多。他第一年分到土地,处处都得从头起:做工挣回工钱,买了一副旧犁杖,添了一些小农具,还得操持买种子。他串了几户有牲口的人家,不是早就跟别人搭了股子,就是嫌他没牲口,配不上犋(“配犋”是北方农村用语,指将两头牲畜——如牛、马、骡子等——配对组合,用于共同拉车、耕地等农活),亏了高大泉给他找了秦恺,才算有了着落。”

查看余下75%

「 支持红色网站!」

红歌会网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赞赏备注

长按二维码打赏

评论(我来首评..)

返回文章
登录
默认表情
添加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

0
在『红歌会App』中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