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约汉:知青文学的责任
知青文学,不是靠一些吃过苦受过伤害来可怜巴巴换取后人一掬同情的泪水,而是展示在新中国艰苦的建设与创业的岁月里,一代中学生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用青春与热血推动当地经济社会变化的进程中,所闪耀出来的理想主义,集体主义和英雄主义的光芒,是社会主义共和国靠得住的力量,而让社会致以庄重的敬礼。
一、关于“知青的主角并不是知青,是时代”
文学有“时代观念”,即什么时代、时代的特点等内容。
梁晓声先生创作的电视剧《知青》,客观性较强,如实地再现“老三届”在边疆农村生活的时代,即1968年至1980年,属于新中国建设与创业进程中的一段。著名的俄国作家契诃夫说:“按生活的本来面目描写生活”。法国作家左拉也说过:“只要事实,值得称赞的或值得贬黜的事实。”《知青》不失为一部现实主义的巨著,同之前中国知青文学标杆作品《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一样,可强烈感受到一种真实力量、时代力量的冲击。五百多万“老三届”、广大兵团干部战士和农村干部社员,以及他们在建设新中国进程所如火如茶进行一系列的变革事件,所表现出来的艰苦奋斗的牺牲精神、相濡以沫的友谊和共同分享劳动果实的情境,在时下流行的影视作品中“久违了”,而横空出世的四十五集电视剧《知青》通过质朴青涩的画面再现那个时代,非常可贵。可是一些杂音纷然四起,对热播的《知青》进行诋毁:“过于粉饰”、“左”,这是一起典型的虚妄观念冤枉大好人的事例,可见“反左”反到一场混战混杀局面近乎颠狂了。历史告诉我们,在革命与建设进程中,都会出现“右”与“左”的思想倾向,一种倾向往往掩盖另一种倾向,也都戕害过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坚持现实主义的创作原则,不可避免地表现那个时代的真实全貌,本来是无可指摘的,更何况梁晓声已经很刻意很卖劲地在《知青》中揭露“左”的影响,一些人竞然捣背脊骨扣他一顶政治帽子,不过这也好,让梁晓声尝尝“右”之厉害,要想达标获奖仍需努力。请看,堂堂作家也忙不迭专门自我表白,一场剧本编辑亲自上阵杀过来杀过去声音隳突的社会剧在《知青》播映时加演,真让人有点哭笑不得。
作家巴尔扎克说:“法国社会将要作历史家,我只能当它的书记”,“从来小说家就是自己同时代人的秘书”。他的巍然壮观《人间喜剧》,深受无产阶级革命导师恩格斯的欣赏与赞美。无庸忌讳,我们向来对坚持现实主义创作的知青作家抱有许多敬意,建议梁晓声大可不必在意。你反左的倾向,早已从“场面和情节中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而那些叽叽喳喳和派派系系一点看不出,听不懂,如此愚顽连悲哀尚不及,哪里有必要去将倾向“特别把它指点出来”,岂不犯作家的一忌。